我的产业是多么美,
多么广,多么宽!
时间是我的财产,
我的田地是时间。
——歌德
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高尔基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以上是我引用的中外大作家的名句名诗,道出了时间像生命一样宝贵。其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大作家、大诗人莫不是惜时、爱时的人,他们那些鸿篇巨制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不久前,我读了前苏联著名作家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才知道科学家中也不乏珍惜时间的人。
这是一部非虚构的纪实小说,小说主人公柳比歇夫是一个奇特的人,或者称他为“时间怪人”。柳比歇夫是前苏联著名昆虫学家。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还有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涉及的领域有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等。他治学严谨,知识广博,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杂家。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天知道他还精通什么!
柳比歇夫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通晓那么多领域知识,他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莫非他有什么绝妙的方法?
带着这些疑问,我一页页读下去……
不错,他发明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时间统计法”。他从1916年26岁时起,便开始不间断地、苦行僧式地实行这一方法,56年如一日,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有读者会好奇地发问:什么是“时间统计法”?难道就是每天统计一下时间是怎么分配的,都干了些啥?
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柳比歇夫只是一个小地方——彼尔姆大学的教授,一不是奖金获得者,二不是学位最高评定委员会委员。他衣着寒酸,体态臃肿,其貌不扬,讲话语速很快,发音难听。他喜欢标新立异,离经叛道,大胆挑战任何权威。他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干起来就心神愉快。向他求教的有老师、囚犯、科学院院士、艺术理论家、新闻记者、农学家以及各种不知身份的人。柳比歇夫有他的崇拜者、拥护者、敬仰者,也有读者。他有极好的坐功。他开玩笑地说,他“属于这样一类的学者,给他照相,不该照脸,应照屁股”。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直到他82岁去世时仍然那么旺盛。而他的一生最吸引人的却是他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即“时间统计法”。这是他的创举,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日记是一个人心灵隐秘世界最真实的记录,是研究一个人心灵历程的最可靠的文献。柳比歇夫从1916年1月1日起开始记日记,直到临终前几天,从未间断过。他的日记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千篇一律,全是一篇篇明细账。请看下面的两则日记: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记事》——1小时25分。
——————————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0.1)。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45分
柳比歇夫的日记全是这种干巴巴的事务性记载,不带任何感情,没有痛苦,没有欣喜,没有幽默。既是在卫国战争苏联红军节节败退的悲伤日子以及后来在冬季初次获胜的喜悦,在他的日记中也几乎没有反映。比如:
1941年6月29日。基辅。
9至18时在动物研究所值班,研究线解法并写报告,夜间值班。合计5小时20分。
柳比歇夫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他女儿后来回忆说,她童年时,有时和弟弟一起到父亲书房问问题。每当他开始耐心地回答时,他总要在纸上做什么记号,每次都是这样。多年后她才发现父亲是在记时间。他从不间断地进行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看小说、写回信、散步,他都准确地标明多少小时多少分钟。他仿佛是一架时间的计算器,对时间有着特殊的敏感。“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比如在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手稿的最后一页,他计算了这篇论文的“价格”: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架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是心甘情愿地实行自己的时间统计制度。
柳比歇夫从26岁起就确定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一生都在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他认为这就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为了他献身的事业,他不惜牺牲一切,甚至人世间的一切喜欢和乐趣都不屑一顾。他坦诚地对那些立志从事科学的年轻朋友说:
我像是果戈理笔下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他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我在学术工作中也很愿意摄取新的事实,做纯技术性的工作,等等;从中找到乐趣。再加上我从我念念不忘的父亲那里遗传来的乐观主义,结果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柳比歇夫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生命是由时间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地延续构成的。人的生命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十年,稍不留意,时间就会从身边溜走,永不复返。柳比歇夫深知这一点。很少有人能比他更懂得时间的宝贵。他要在他有限的生命中挖掘更多的时间,甚至“时间下脚料”也被他充分利用起来: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英语他就是只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每天早晨,头脑清醒,他用来读严肃的书稿(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小时后,他就读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书。脑子累了,就读点小说之类。坐电车时有座位就看书或写字,没座位车又很挤时,他就把着扶手读一些比较轻松的小册子。他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一天用了11个小时。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他严格按照他自己制订的工作计划和时间分配表,其精确程度每每令人惊诧不已。他用“时间统计法”赢得了时间,获得了成功。
回顾柳比歇夫的一生是短暂的,可是,如果能像柳比歇夫那样珍惜每一分钟,挖掘每一分钟,那么,一个人就会干出多少令人瞩目的成就!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可是,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等待着我们从时间老人那里索取。我想,作家拉宁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典型,其意义也是如此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日,湍急的江水我们可以筑坝暂为挽留,时间却难以留住。时间就像一匹野马难以驯服,难以驾驭。时间又像一位公平无私的法官,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轻视,任何借口,任何抱怨,任何放纵,都是对它老人家的大不敬。珍惜时间吧!崇敬时间吧!它会给你带来快乐,带来希望,带来财富,带来成功,带来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