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看过电影《达·芬奇密码》的人,无不为影片令人拍案惊奇的故事构思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安排而叹服。我看过之后,便急于找到原创文本,即同名小说,这才知道小说作者是丹·布朗。他的名气在当今文坛上可谓大名鼎鼎。他是世界顶级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全球发行量已逾二千五百万册。他早先出版的三部小说《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也随之走红,一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丹·布朗热”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丹·布朗式的新型文化悬疑小说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
在当今世界上,悬疑小说、惊悚小说、探险小说、玄幻小说、寻宝小说泛滥成灾的时候,丹·布朗何以能够独树一帜、鹤立鸡群?他走过了怎样独特的创作之路?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带着年轻人的好奇心,我打开了美国著名传记作家莉萨·罗格克的《丹·布朗传》,像个寻宝者似的,追踪这位高个子美国人的足迹。
童年的记忆
一个成功作家的童年总是与众不同的。或痛苦,或悲惨,或幸福,或快乐,或受父母遗传和爱好的影响而决定他们今后人生的走向,或受祖辈讲述的奇妙故事的熏陶而使他们成为专职讲故事的高手。
布朗在一个以猜谜和解密为乐的家庭里长大。在他十岁那年的圣诞节的早晨,父母交给他一首诗,诗中暗示了节日礼物的一些线索。他和妹妹首先在另一房间里找到一张索引卡,卡上写着字母“E”和另一首诗。再根据第二首诗的提示,他们绞尽脑汁地找到了下一张索引卡,接着是第三张……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总共找出四张索引卡,上面分别写着“C”“O”“P”“T”四个字母。最后一张索引卡上的诗告诉他们,把这些字母按正确顺序排列组合,就是父母要送给他们的圣诞礼物,原来是要带他们去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埃普考特中心旅行。孩子们高兴极了!破解密码和谜语的寻宝游戏既给童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又锻炼了他们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智力。密码和解密的嗜好无疑影响了布朗日后创作的倾向和主题。
丹·布朗的家乡埃克塞特镇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有各种秘密社团:兄弟会、共济会分会、圣阿尔班皇家秘密组织、禁酒会、皮西厄斯骑士团,等等。布朗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后来,布朗把破解密码和揭示秘密社团内幕历史作为创作的主题,这一切再自然不过了。
贤内助布莱思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杰出的女人。丹·布朗的背后就站着这样一个女人:布莱思。
从埃克塞特学院毕业后,布朗当了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并试图在音乐界发展。他成了一名通俗流行歌手,还出了两张演唱专辑。但他很快发现这个行业根本不适合他。他那博古通今的才华简直被埋没了。他要找到一份工作,让他接触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而小说创作恰恰让他得偿夙愿。而这几年音乐生活让他收获最大的则是他找到了终生的贤内助布莱思。
布莱思比布朗大12岁,这在当时还是引发了好多流言蜚语。但是他们终于顶住压力,由相互欣赏的工作伴侣发展为掩人耳目的地下情人,最终结成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
布莱思聪慧、幽默、富有创造力,而且非常迷人。更重要的是,她从来都是无条件地支持丈夫的工作,任劳任怨,不仅承担全部家务,而且为丈夫的事业发展四处奔走,大造舆论。她的出现,激发了布朗潜在的创作欲望和埋藏在心底的激情。她甘愿放弃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与布朗一起同甘共苦,闯荡天下。她总是乐于待在幕后,静静地看着布朗积极地开创自己的事业。
布朗在创作他的代表作《达·芬奇密码》的时候,布莱思对故事主题的精辟见解成为小说的灵魂所在。后来,布朗曾满怀深情地谈到他的妻子布莱思:“我妻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她的博学多识和她的谆谆诱导让我在迷茫困惑中振作起来。”“我的妻子布莱思为这本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某种程度说,这与书中再现的女神形象和甘于奉献的女性精神存在着诸多相似性。她是一个十足的达·芬奇迷,在她的感染下,我也开始对达·芬奇产生了兴趣,而几次欧洲之旅则彻底地让我成了他的信徒。除此之外,她的编辑工作也相当出色。”
布朗的这番话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所以,他在《达·芬奇密码》的扉页上题写道:“献给爱妻布莱思。”
写作习惯
丹·布朗每天早晨4点到4点半之间起床写作,他认为这是一天中最佳、最富创造力的时间,也是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充满灵感的时候。
为了保持灵感,他还采用了一些特殊方法,比如在书桌上摆放一个沙漏。每当沙漏的最后一层沙子流到第二层的玻璃瓶中时,他就会停下来做几个俯卧撑或仰卧起坐,保持血压平稳。在思路卡壳的时候,他也会选择一些简单的运动,放松大脑。
有时候,他会穿上失重靴,爬到架子上,像蝙蝠一样倒挂五至十分钟,认为这样可以帮助他换换思路,加速血液流动,让大脑充血,让他获得一个重新审视世界的机会,解决一些看似不太可能解决的问题。布朗还有一个习惯:只有在情节构思好了之后他才动笔。每个情节的起承转合,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以及故事推进的方向,每个章节末尾悬念的安排,这一切他都要精心设计好才动笔。
再一个习惯就是每创作一部作品,他总花大量时间来研究主题,设计人物,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为此,他还结识了大批专家学者,虚心求教。
布朗一直遵循“简洁即美”的原则,他每次修改总是把大约一千页的手稿删得只剩大约三百五十页左右。
为了创作第四部小说《达·芬奇密码》,布朗聘请了新的文稿代理人海德·兰格。他们共同审阅了布朗前三部作品,对其中的优劣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决定将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放在巴黎和伦敦,应该还是一部寻宝式的探险小说,把主人公设置在杀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场景之中,并让他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幸免于难。
布朗决定在他这部新作里,要把宗教、密码、艺术和秘密组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让《天使与魔鬼》中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教授担任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由他来解开达·芬奇画作中的密码和谜团。而且,兰登将成为布朗以后每部小说的主人公,由他带领读者一起去感受一次又一次生死的体验。
布朗在创作中一直谨记着他的导师杰克·希思教授的名言“简洁即美”。他后来说:“我用得最多的是键盘上的删除键。现在看到的《达·芬奇密码》里的每一页纸,同时至少有十页废稿纸扔到垃圾桶里了,这根本不像在写小说。我只用那些能为故事服务和对情节发展有效的信息。”
2003年3月18日,《达·芬奇密码》正式发行,布朗一炮走红。报刊杂志一片赞美之声。小说很快名列畅销书榜首。与此同时,这部书也激起了宗教人士的愤怒,纷纷指责这部书里充满了谎言和骗局。但是,骂声越高,书越畅销。任谁也阻止不了布朗这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
布朗成名后,开始减少自己与外界的接触,他在考虑下一部小说的创作。他说:“我是一个作家,我的生活应该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边。这是不可能改变的。”
布朗的“创作七法”
布朗从出道以来,已经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和《地狱》。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总结了自己的一套创作心得,名之曰:“创作七法。”我现在抄录于下,与爱好文学的朋友们共享。当然要记住鲁迅先生的话,不要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说法。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这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创作七法:
1.背景,环境,情境:让读者置身于一个个全新的世界之中。
2.场景的切换:让一切不停地转换。
3.一个扣人心弦的问题:用这唯一的一块砖构建全文的基础。
4.张力制造的三要素:时间,在情节背后放上一只不见其容但闻其声的时钟;磨炼,让主人公经历各种生死的考验;期待,让读者总是满怀期盼之情。
5.细节:只有翔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才有自然真实的效果。调查,钻研,取证。
6.语言的编织:言此及彼,滴水不漏。
7.最有趣的环节,初稿完成后还需反复推敲,仔细玩味。
布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而且总是努力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学到有用的知识。他坦诚地说:“我的目标是让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经历更加扣人心弦,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东西。”
我们期待着布朗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