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位河南商界大腕出手大方,以近 6亿元的高价拿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430余亩土地,登上郑州“地王”宝座。
4年后的2008年11月27日,他似乎依然很大方,但更多的是无奈———“零价格”把这一名为“蓝堡湾”的超大地产项目给“卖”了。当然,他同时甩出去的,还有20多亿元的巨额债务和数百名债权人的纠缠。
这位商人是汪远思,靠电子信息产品起家(旗下有上市公司思达高科),却以资本运作闻名江湖。他曾与史玉柱一起玩转脑白金,并一手打造出以连锁超市、电子信息和房地产三条腿走路的“思达系”。而现在,一切正归于静寂,不久前坊间更是传出其“失踪”的消息。
这是怎样的一出江湖戏剧呢?
“史上最乱董事会”
2008年12月9日晚,郑州东风路。“蓝堡湾”对面的金基不动产(郑州)有限公司里,人声鼎沸。新组建的董事会要召开第一次会议了,会场却迟迟静不下来,争吵声不断。金基不动产是“蓝堡湾”的投资商,也曾是汪远思“思达系”麾下一家重要机构。2004年,汪远思掷下5 。91亿元重金,夺得郑州“地王”后,便通过金基不动产进行运作。
而一直到2006年,汪远思才着手开发“蓝堡湾”。
“蓝堡湾”是“NO 。1”的谐音,汪远思豪情万丈,称要盖“郑州最好的房子”,打造豪华的精装修住宅楼,均价超过每平方米8 000元,高出附近楼盘近3 000元。
这一高端路线没有得到市场的追捧。2007年,共3 000 多套的“蓝堡湾”一期,卖出去100多套;2008年,市场遇冷,“蓝堡湾”售楼中心门可罗雀,之前常在售楼现场“督阵”的汪远思,也变得一筹莫展。
汪远思最终没有熬过这一个寒冷的“冬天”。2008年11月27日,汪远思将金基不动产51%的股份,以“零价格”转让给了河南瑞德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据悉,河南瑞德财务咨询公司其实是金基不动产的债权单位,由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牵头,与河南联创投资、郑州汽配大世界、河南正弘置业、河南兴业投资担保等债权人联合组建而成。
除河南瑞德财务咨询公司外,金基不动产的股东还有河南东鑫投资担保公司(持股23%)、思达高科(持股15%)、河南泰来置业(持股11%)。
这三个股东是“思达系”的“旧部”。其中东鑫投资担保公司曾在汪远思募集拿下“地王”所需资金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思达高科是汪远思“思达系”旗下的上市公司,而河南泰来置业的控制人为李建华,她是“思达系”地产业务的掌门人、汪远思昔日的“重臣”。
汪远思将金基不动产的控股权“零价格”转手后,2008年12月5日,股东代表们开始选举金基不动产新的董事会成员,由于瑞德财务咨询公司这一“大股东”由若干债权人代表共同组成,该公司代表索性把金基不动产一直以来的董事长李建华轰下了台,汽配大世界的董事长丁积武毛遂自荐,成为金基不动产的新任董事长。
但丁积武没想到自己的任期只有短短三天。12月8日,金基不动产的股东代表们重新选举董事会成员,把李建华重新扶上了董事长的位子,并推举刘双河(思达高科董事长)为金基不动产总经理,同时增补两名小债权人为董事。
于是便出现了12月9 日,金基不动产的新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开场后,争议仍然不断,各种声音掺杂在一起的场景。尽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目标,即想方设法给死寂的“蓝堡湾”引资,将之盘活,但他们依然克制不住吵闹———担心有资金进来后,自己的利益旁落。
“这简直是‘史上最乱董事会’。”一位小债权人对我说。会议两天后,李建华接受我的采访时,叹息道:“现在公司几乎是完全乱套了。”
而这一幕又一幕的闹剧般的情景,当初的“缔造者”汪远思从来没有在现场出现过。
汪远思豪赌前传
汪远思是河南省赫赫有名的商界名人。他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曾插过队、做过中学老师。1988年,汪远思抓住机遇创业,成立郑州电子研究所,后组建河南思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产业发展为连锁超市、房地产、电子信息等。
思达高科于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国内较早一批上市的民营企业之一。汪远思的个人财富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迅速膨胀的。
河南商界对汪远思一度“归隐”津津乐道。1999年,因与当初的创业伙伴意见严重相左,汪远思选择了“出走”,同时辞去了思达集团董事长一职。不过,4年后,他又杀了个回马枪,重掌思达控股权,名片上头衔改为思达集团“名誉董事长”,其实仍是实际控制人。
事实上,汪远思当时并没有真正“归隐”。2000年9月,他与史玉柱合作,参与投资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华馨投资第一大股东。到他重回思达集团的2003年9月,上海华馨投资旗下的健特生物(后易名为华馨实业)股价涨了4倍。
汪远思于是落了个“资本运作高手”的江湖称号。在2003年胡润制作的“资本控制50强”中,汪远思以控制两家上市公司,赫然排在第10位,排在他前头的是唐万新、张宏伟、顾雏军等有名的资本大亨。
汪远思为人低调,但非常强势,在思达集团内部,高管中鲜有敢与他争论者。一位从思达集团离职的高管告诉我,汪远思“痛斥下属从来不留情面,经常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不过能领略汪远思这种“高高在上”姿态者并不在多数。汪远思的“思达系”虽是多元化发展,但汪远思更擅长资本运作,对子公司的具体业务并不太过问。
实际上,“思达系”旗下的思达连锁超市业务赢利状况一直较差,最近几年始终亏损。通过调查得知,汪远思已于2006年将连锁超市业务81%的股权以“零价格”拱手出让,用以偿债,不过一直到2008年11月13日才正式对外披露。
换句话说,2003年汪远思重返思达集团后不久,决定孤注一掷,以房地产业务来实现“思达系”的纵身一跃。2004 年,他便一举以 5 。91 亿元摘得郑州“地王”桂冠。彼时郑州市金水区政府对汪远思寄予厚望,希望汪远思的这一项目,能带动周边河南科技市场这一城市综合体的产业升级。
当上“地王”需要的是真金百银,然而,汪远思当时囊中羞涩,只有1亿多元的现金。他又是怎样撬动“地王”宝座的呢?
多米诺骨牌倒下
汪远思打出了三张牌:一是银行借贷,二是民间集资,三是上市公司思达高科的资金。
对于第一张牌,据枟大河报枠报道,从2004年年底至2008年12月,金基不动产先后从民生银行太原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郑州分行、光大银行郑州某支行共获得13 。3亿元贷款。
对于第三张牌,2008年7月,上市公司思达高科花了2亿元,受让“思达系”其他公司持有的金基不动产 15%的股份,思达高科公告称这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公司产品结构单一,赢利能力下降的局面”,虽然牵强,不过也可以理解。
第二张牌———民间集资———一度是汪远思的源头活水,却也成为他最终惜别“蓝堡湾”的一张多米诺骨牌。
金基不动产集资同样是“三条腿走路”:一是“思达系”内部员工集资,二是机构集资,三是社会公众集资。从2006年开始,金基不动产成立专门的“资金部”,负责筹资,通过熟人介绍、短信群发等方式,吸收社会资金。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比如“月息10%~15%”。最终的“战果”可谓喜人,内部集资超过2 000万元,吸收社会机构及债权人资金近8亿元。河南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机构也是从那个时候身陷其中。
据河南联华资产评估公司对金基不动产股东权益价值的评估报告,截至2008年5月底,调整后的资产账面值为24 。2亿元,其中负债20亿元,净资产仅为4 。2亿元。而自5月后半年多的时间里,金基不动产仍继续从银行获得了近2亿元的贷款。
汪远思布下的这一大赌局,如果房地产市场向好,皆大欢喜;然而他偏偏遭遇了寒冬。河南省工商联一次到河南房地产业协会做调研,问省内有无房地产企业倒下的现象,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暂时没有,不过思达集团的地产业务岌岌可危。”
最为关键的是,诸多债权人一看市场风向不对,担心当初的投资打了水漂,开始反戈一击,追讨资金。
事实上,汪远思已于2008年11月27日,以“零价格”将金基不动产的控股权出让。汪远思曾答应给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地产业务负责人李建华1亿元现金作为酬劳,结果只是将金基不动产11%的股份转让给了李建华。
精明的汪远思“金蝉脱壳”,留下偌大的摊子在身后。
汪氏宿命
汪远思真的“金蝉脱壳”了吗?
我在郑州调查过程中获悉,2008年10月开始,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开始组成调查小组,除在郑州本地外,还奔赴北京、青岛等地,对汪氏“思达系”进行调查,关注重点为思达集团是否存在转移资金等系列违规行为。郑州市政府办公厅一位工作人员确认了这一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汪远思当年竞得“地王”时,与郑州金水区及郑州市政府关系甚好。然而,由于汪远思迟迟没有开发,加上他一直以来不喜欢与政府打交道的脾性,其与郑州市政府的关系由融洽变为平淡。
“汪远思最缺乏的是合作精神,在‘思达系’内部如此,对外同样如此。”思达集团一位前任高管对我说,“连一直以来负责政府关系的思达置业执行总裁袁国儒都愤而离职了,汪远思的处世风格可见一斑。”
其中关键一环是,在金基不动产当初的集资过程中,具有河南省政府背景的河南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也是债权机构;汪远思将金基不动产51%股权转让给河南瑞德财务咨询公司,这一公司是由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牵头成立的。
新的股东当中有政府背景者———这成为后来金基不动产新的董事会“安抚”小债权人的说辞之一,同时也使得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贷款银行有所宽心,并非像小债权人一样慌张。“汪远思是个理想主义者。”2008年12月11日,在郑州花园路一家茶馆,河南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派驻到金基不动产的董事代表郭德民如此评价汪远思。
李建华在接受我采访时,同样一脸惆怅,不过,她忽而对“后汪远思时代”的“蓝堡湾”表现出很足的信心,称正在与一些大的财团与机构洽谈,有望“尽快让债权人们重拾信心,不再搞内讧”。
对此时的汪远思来说,连锁超市业务和地产业务的控制权均已让出,“思达系”基本只剩上市公司思达高科。而在当初集资过程中,汪远思是否曾以思达高科的股权作为抵押,尚无法得知。
2008年12月15日,我离开郑州时,思达集团一位人士向我开了一个灰色玩笑:“许多郑州人民现在有‘两盼’,一盼过年,二盼汪远思归来。”
但这种期盼恐怕很难实现。2008年10月开始,汪远思再没有回过郑州,思达集团高管甚至只能与他进行单线联系。
几年前记者问汪远思为何不愿在公众面前露面,汪远思甚为多愁善感地说:“我喜欢一个人躲到角落里去舔伤口,其他人别理我,过一段时间我就好了。”
原来我们都只是草
很多人认为,能够自如玩转资本魔方的,大都是京沪苏浙粤等发达地区的大佬们。这显然是一种偏见,资本运作什么时候受地域限制了呢?退一步来说,内陆省份富豪们或许并不精通,但他们可以与老江湖联袂嘛。比如,“山西首富”李兆会就和马云、鲁伟鼎打得火热,汪远思这一中原大亨,则是和史玉柱、卢志强等“老疙瘩”一起捞世界,就算卿本布衣,也可脱胎换骨啊,何况他本是天资聪颖之辈。
我是2008年12月初第一次到郑州采访“思达系崩盘”这一选题的。当时汪远思刚金蝉脱壳,留下了一个千扯百缠的摊子。不要以为大家顿时慌神了———除了业主们因为收楼遥遥无期而更加焦躁,其他资本方对汪远思的失踪反倒有一种畅快感。最明显的是,分别以郭德民、丁积武为代表的重组方或债权人,都深信自己能引入新的投资者,使得“蓝堡湾”起死回生,自己也好赚个盆满钵满。
2009年2月,我第二次到郑州跟踪采访,记得一个天空阴沉的下午,我和郭德民喝完茶,他开车送我回酒店,他一边拨动方向盘,一边服药———他的身体不太好。“我在河南地产界的人脉很广。”他不忘再次向我强调。
郭德民很诡异地告诉我,他和汪远思走后“思达系”的两位掌盘者———地产业务负责人李建华和上市公司思达高科董事长刘双河“结盟”了,随时保持联系,以使得能够高效率地引进新的接盘者。
两个月后,郑州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仨闹崩了,因为每个人都盘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何况外部的觊觎者甚多,且由于思达事件涉及民间集资和超级烂尾楼,已成为一起社会事件。李建华遭一些业主和小债权人围攻,进了医院,又从医院溜走了。刘双河被怀疑借机掏空思达高科,也躲起来了。郭德民则拉来了新伙伴———另一位河南地产商人、世纪光华董事长郭迎辉。
又过了5个月,我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郭德民8月底猝死。其家属对外发布的消息是,郭德民与家人一起送儿子到北京上大学,路上突发心肌梗死。
再之后,河南正弘接手“思达系”,并成为思达高科第一大股东。而郭迎辉不甘寂寞,将旗下上市公司世纪光华卖壳,亦获利颇丰。看起来,每个人似乎都各得其所。最后的埋单者只有先前的购买者———小债权人和小股民们。
我不知道诸多利益方,能够从郭德民的猝死中汲取什么。我想起台湾枟艋舺枠中的一句台词:“风往哪里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是风,可是遍体鳞伤之后,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
汪远思也不例外,可谓是中原商界第一墙头草。只有郭德民死的时候,仍以为自己是风而不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