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7100000005

第5章 佛教基本教义与常识

佛教有许多名相术语,在此只介绍对文人、文学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尤其侧重禅宗理论的介绍。

四谛说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形成时间较早,相传佛悟道的核心即为四谛。所谓“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其中苦谛是说现实生活的种种痛苦现象,即佛经里所说的“一切皆苦”;集谛是表示造成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是表示佛教出世的最高理想——涅槃,即消灭痛苦、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一种境界;道谛是说为了实现佛教的最高理想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在四谛中,苦谛是基础。佛教把苦的现象归纳成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其中生老病死是说人生命的自然现象和规律;怨憎会苦是指和不可爱的人或物会合的痛苦;爱别离苦是指和可爱的人和物离开的痛苦;求不得苦是说想得到而得不到的欲望的痛苦;五取蕴苦是指由构成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积蕴而产生的种种痛苦,即一切身心之苦。其中“色”是指物质,此指肉体,具体地说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和合组成人的身体。“受”是指感官生起苦乐等感觉。“想”是理性活动,概念作用。“行”专指人的意志活动。“识”是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众生了解了种种苦相,探究了诸苦的原因,就应遵循佛教的教义去消灭痛苦。灭苦有八种途径: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或正志(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修持禅定)。此八种正确途径是消灭痛苦的神圣真理,被称为“八正道”。

缘起论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中论疏》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偈曰:“诸法从因起,如来说其因;大沙门如实,亦说彼还灭。”(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古代佛塔一般都刻着这首偈当做舍利供奉。因为佛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偈,这也说明缘起教义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缘起偈是佛的弟子阿说示(最初五比丘之一,意译是“马胜”)说出的。

缘起论是佛教特有的理论,可简单地概括为四个方面: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无造物主: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物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

无我:缘起论认为所谓一切“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聚合而成,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依缘而生灭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着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

无常: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按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因果相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不正确的。

顿悟成佛与即心即佛

“顿悟”是与“渐悟”相对的,是佛教关于证悟成佛的步骤和方法。它在宗教理论上和修行上强调一个“顿”字,也是说对自身佛性的证悟是瞬间的,无须长期按阶次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顿悟之说在禅宗中最为著名,但并非禅宗发明,在佛教经典中早有记载。《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即有“速疾解脱顿悟涅槃”之语。《菩萨珞璎本业经》卷下“佛母品”也称“听等觉如来说珞璎法藏,是故无渐觉世尊,唯有顿觉如来”。

顿悟之说由来已久,但真正创立学说的是东晋的佛学大师竺道生。道生是当时涅槃学大师,按《涅槃经》所说:“病其诸佛世尊所不能治,何以故,如世死尸医不能治,一阐提者亦复如是。”(北本卷九)“一阐提如烧焦之种,即使有无上甘露,犹亦不生。”由经所述,一阐提是完全断绝佛性的恶人,无成佛之可能,但道生却鲜明地提出“一阐提人亦可成佛”,因此引起众人对他的围攻。后来昙无谶所译四十本《涅槃经》传到南京,经中果然有“阐提悉佛性”的说法,于是道生的理论有了经典的依傍,众僧也不得不对他的“孤明先发”大加敬服。道生认为:在“七住”内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住”时最后一念“金刚道心”,才有一种犹如金刚般坚固、锋利的能力,顿将一切妄惑(“愚昧无知”)断得干干净净,由此得到正觉(真正的觉悟),即顿悟成佛。相对于“小顿悟”,道生的理论被称为“大顿悟”。

到了隋唐时期,顿悟、渐悟之争尤烈。禅宗主张顿悟说,其余各宗大都主张渐修。禅宗内部,又有“南顿北渐”之说。北宗神秀侧重渐修,南宗慧能提倡顿悟。慧能认为,“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所谓“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与此同时,慧能还强调自心的地位,认为转迷成悟的这一过程用不着向外追求,佛性即在众生心中,《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把心作为万物的本体。因此禅悟的关键在于识得本心,本心即佛。黄檗希运在《传心法要》中说:“唯此一心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若离于心,更无别佛。”“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在《宛陵录》中他还说:“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即佛。”

顿悟理论和“即心即佛”的提出,为不愿放弃世俗生活而要得道的士子文人提供了一条方便法门,是居士佛教产生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国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倡导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工夫,就脱胎于禅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顿悟说。陆九渊提出直接“发明本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源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理论。

“三无”法门

禅宗虽然讲“即心即佛”,以心为万物之本体,但同时又说“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其表诠,直表示其事,令证自心,了了见性;非心非佛是其遮诠,即护过遮非,去疑破执。从般若空观的角度来看,执于有是妄见,执于无同样是妄见。只有不系于万物,不执于任何名相才是正确的态度。《坛经·定慧品》曰:“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所谓无念,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意义。一者,“于念而不念”,“不于法上生念”,此中之“念”为妄念,为邪念,是执著外境而产生的错误知见。二者,“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此中之“念”是正念,是体证真如后产生的正确知见。因此,无念不是没有念,而是没有妄念,保持正念。无念并非指停止思维活动,而是指人的思维不停滞于某一点上。“无念”是要人在认识活动中保持一种超越的精神,不为外物所累。对此《坛经》解释说:“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无相,有两层互为表里的意义。一者,万物由因缘而成,是虚妄之物,本来就没有不变的实在之相与本体之相。二者,“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修证的过程,就是舍离因执著而产生的实在之相,回归万法本有的无相之相。因此,无相并不是否定事物各式各样的外在之相,而是否定因无明而有的实在之相与本体之相。

无住,有两种互相并列的意义。一者为念头的迁流,一者为念头的无挂无碍。“住”,本指事物形成后持续而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佛教认为,万法无常,一切事物皆在生灭变化之中不停流转,世界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事物也没有独立自性,因此肯定或否定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是住。人的认识,同样不应停止在固定的名词概念上,以为是事物的本质。如果心有所停止,固定在某一事物上,同样也是“住”。所以“无住”就是心无所执著,无所取舍,没有特定的认识趋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者可以归结为一。对客体而言,“无念”就是“无相”,就是离相;对主体来讲,“无念”就是“无住”,就是起心。“无念”,从本体上来说就是“实相”;从解脱论上来看,就是“涅槃”;从认识论上来说,就是取消人的世俗的认识活动。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是禅林中的习惯话语,无门慧开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指日常生活中所具有之根本心,见于平常之喝茶、吃饭、搬柴、运水处,皆与道为一体。所谓平常心,指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之起居动作。《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举江西大寂道一禅师之示众语:“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圆融

“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若就分别妄见而言,则宇宙万有,光怪陆离,千差万别;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来说,则事、理万法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与波之关系,称为圆融。《楞严经》谓:“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天台宗依《法华经》所说实相一理,而立圆融三谛、圆融三观等教义。华严宗则依《华严经》所说法界无尽缘起说,而立理事四法界、六相圆融等教义。用唐代李通玄的话来说就是“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同类推荐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本书精选了他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的传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师意境高远画作,文中有情,画里有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热门推荐
  • 蓝薄荷拉面

    蓝薄荷拉面

    清凉蓝薄荷?拉面?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兽神之路

    兽神之路

    这是一个没有人类,由被称为魂兽的兽族主宰的的世界。不过传承了不知几万万代的兽族似乎即将毁在这一代。
  • 绝望的那一刻

    绝望的那一刻

    一场突如其来的诅咒,让一个平凡的生活变得恐怖,绝望,我要活下去,并找出的这件事的幕后主使。
  • 九转龙帝

    九转龙帝

    时间磨灭不了的荣耀,渺小掩盖不住的骄傲。只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秉承着他们的力量行走在苍穹之下,沃土之上!自微末中崛起,战千载亦不陨,历九转而不堕。一步步踏上那至高无上的龙帝之位!龙族帝君,百世不移,万载不坠!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冒牌皇妃好调皮

    冒牌皇妃好调皮

    虾米?师傅叫我去偷人?人家虽然是神偷但是只偷宝贝不偷人啊。可是师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去偷人,怎料偷人不成反而被人偷了去?这一不小心还偷了个七皇子妃的位置?好呀好呀,反正王爷不在家,看她怎么偷个底朝天!从来不知道自己原来还这么抢手,不过不好意思,名花有主啊。你们这些太子王爷,都往一旁让一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配指南

    女配指南

    【bilibili亲爱的女孩,想找回记忆吗?那就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记忆碎片了~】某女孩为了找回丢失的记忆,与一无节操系统绑定成功。于是过上了无节操的任务生活。【叮,女孩,下个任务是哥哥大人,不过,好喜欢上仙大人,扑倒吧扑倒吧!魔尊大人也不错,丧尸王呢?要不再来个耽美逆袭?】当女孩记忆回复后,是谁将陪着女孩走下去?喂喂,那谁,不要跟着我家女孩,女孩不是百合!“我见过傲娇系统,耽美系统,高冷系统,你是什么类型的系统?”女孩淡定的问道。【叮,本君?本君是贴心的闺蜜系统了~~~贴心的暖宝宝哟~~
  • 万魂剑尊

    万魂剑尊

    瞎子少年遭至亲迫害而死,被异界灵魂附体重生,获得无上魂典“万魂剑谱”。在这武魂称尊的玄魂大陆,他发誓要一路崛起,唯我独尊!然而,很快他就发现,眼前所看到的现实,并非唯一的真相。残酷阴谋的背后,有着一重重看不见摸不着的迷雾,只有勇者无畏,才能逃离是非漩涡,明哲保身的同时亦能巧妙布局,成为掌控棋局的那个人。一剑在手,天下我有;万魂归一,逆战苍穹!
  • 苍茕

    苍茕

    最真实的大学生活,最离奇的道家玄幻。有现实的都市、学校、酒吧……有远古的神话、魔兽、神器……有耍宝的校草、有泼辣的校花、有大家都经历过的许多感情历程……喜欢玄幻的把它当玄幻看,喜欢校园的把它当校园看,喜欢言情的把它当言情看……总之可以找到你喜欢的部分。
  • 三国情殇

    三国情殇

    郭嘉天生鬼才以一已之力助曹操平定中原却奈何英年早逝。吕布天下战神竟成三姓家奴到底他所求为何?赵云忠勇无双德才兼备为何在群雄竟起之时却默默无闻?《三国情殇》看三兄弟穿梭时空,为了心中的目标在混乱的后汉时代艰难行走,却难逃宿命的安排;明明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亲密无间的挚友却反目成仇。亲情、友情、爱情,烽烟之后究竟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