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出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我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是史铁生写的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散文,文中写对母亲的怀念,却没有一句话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但我们从字里行间,却处处体验到一份浓浓的感情。当我暴怒地砸东西时,母亲只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等一切安静后,“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当我终于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时,母亲却感到分外的欣喜,旋即又刹住“跑”与“踩”这敏感的话题。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仅管她已罗患癌症,却从不在乎自己的痛苦和悲伤,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地、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好好地活着。文中的每个字都足以使我们感动,使我们为之动容。文中写的都是母亲的一些细节,但却极具个性,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我们说,只要是真情实感,就是发自内心的,就必然是独特的、个性的。世上有多少悲伤,但悲伤和悲伤又不同;有的悲声呜咽,如泣如诉;有的涕泪涟涟,疾首蹙额;有的仰天哀号,临风洒泪……同样是喜悦,但喜悦和喜悦又有区别;有的眉开眼笑,顾盼神飞;有的喜泪横流,满脸含春;有的欢欣若狂,手舞足蹈……同样是愤怒,但愤怒和愤怒又有差异;有的横眉瞪眼,怒发冲冠;有的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有的咬牙切齿,发指眦裂……凡此种种,无异都是情感独特性的具体表现。二是丰富。我们说,丰富的表现,往往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复合的而不是单纯的,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它往往把相似、相对、相反、相成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具有广泛的多样的特点。我们不妨来看著名诗人王宜振的《想你》:
想你∕也恨你∕索性把你拆成器官∕装进口袋里
想你的眼睛∕就掏出来与你对视∕时间或长或短∕这完全由我自己
想你的耳朵∕就掏出来与你耳语∕绵绵情话滔滔不绝∕听不听都由不得你
想你的鼻子∕就掏出来听你呼吸∕两人的呼吸合着同一节拍∕像吟唱着同一旋律
想你的嘴唇∕就掏出来与你吻在一起∕今生今世,我要细细品味∕四枚花瓣产生的甜蜜
想你的全部∕就把你所有的器官拼成整体∕我就是这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想你,恨你,折磨你;折磨你,又实实想你
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得情感真挚、富有新意。也许诗中的一对恋人分了手,恋人的一方对另一方有一种又爱又恨、爱恨交加的情感。一对恋人分了手,一方不再看到对方,不再听到对方的话语、均匀的呼吸,不再与对方接吻,这一切的失去,使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诗人怎样表达这种感觉呢?诗人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把另一方拆成器官,装进口袋里。读者读到这里,未免瞠目结舌:这是血腥的暴力呀!正是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纯真的真挚的爱。诗中表现的情感十分丰富,是多样的、复合的、立体的。由于手法的新颖且奇异,小诗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完全陌生化的感觉。读者读后会产生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的效果。三是变化。生活是变化的,人的情感自然是变化的。某些感情,点滴渗透,可惜习焉不察,熟视无睹;失去已久,才觉得弥足珍贵,就像李商隐在《锦瑟》诗中所说的那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东西,忘却不了,时时袭来,令人感慨系之。我们来看著名作家韩石山的《帘子》:
不用数,我信。这种小事小孩子最认真。但我还是有点吃惊,一个帘子,竟近3000个小部件!同时也就生出惭愧来!母亲为我做下这么精美的帘子,又几乎是专程送来,我却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她老人家该是怎样的伤心。
后来我迁入新居,果然没有合适的房门挂这帘子,怎么办呢?我便将它挂在正对房门的墙上——只有这样,心里才安然些。
又是一个大暑天,一看见帘子,我的面前便浮现出母亲卷纸筒的情景,佝偻着腰身,戴着老花镜,卷起一个,又是一个,那么专注,那么细致。汗水在她那慈祥的脸上涔涔流下。
不要再引申什么国家民族的大道理了,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儿子的心意。只要常记住这一点,仅仅是这一点,也就够了,足够了。
母亲用了千辛万苦,给儿子做了一个式样和花色都很美的帘子。儿子呢?儿子起初并不以为然,认为这花花绿绿的东西,挂在门上未必相宜。还是父亲告诉了儿子,母亲是怎样戴着老花镜,一根一根卷帘子的情景,才使儿子的感情发生了重要转折和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从情感的阻隔到情感的相融,这是一种情感落差。有了这种落差,才使读者情感跌宕,得到空前的审美愉悦。许多事实说明,人的情感,从萌芽到枝繁叶茂,从压抑到复苏,从来都是变化多端的。四是矛盾。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有时则是相互矛盾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写了一个卖炭的老头悲惨的遭遇。按说,这位老人衣衫单薄,总该希望天气暖一些吧,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他希望天气越冷越好,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天气越冷,炭的价钱就会卖得好一些。“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充分反映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五是厚实。如果说,真情实感的丰富是“横”的广度,那么,真情实感的“厚实”就是纵的深度。厚实,是指密度大,有重量,耐人咀嚼。我们来看老舍的《想北平》: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是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有着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文字极其朴素,情感却极其真实。譬如,把北京比作母亲,却无法说出对母亲怎样爱。只有在讨她老人家欢喜的时候独自微笑,在对她老人家的健康不放心的时候欲要落泪。这些语言,朴素中见真情;平淡中见厚实,见密度,见意蕴。科学家蒋筑英英年早逝,他的妻子路长琴写了一篇悼念他的文章《永存的慰藉》:
直到今天我还弄不懂,世界上怎么会没有了筑英。我觉得,他不过是像往常一样出差去了——到北京,到上海;也许还远一点,到欧洲。而不久,也许就在今天晚上,在孩子们正在做功课,我依在床边织毛衣的时候,他会像每次那样,臂下夹着一个大公文包,身上袭了一团冷气,突然出现在门廊里。他会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叠小人书和巧克力,会立刻卷起袖子冲进厨房,还会在路过我的洗衣盆的时候,顽皮地笑着,把一方脏手帕悄悄地扔进去。
妻子给丈夫写悼念文章,却没有选取那些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而是选取了日常生活极普通极琐碎的小事来写,语言也极其平易、朴实。说她弄不懂“世界上怎么会没有了筑英”,“他不过是像往常一样出差去了”。正是这平淡的小事,却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蕴藏着作者摧心剖肝的悲痛和悠悠不尽的哀思,可见真情实感的分量是多么厚实而深沉啊!六是升华。情感可以受理性的引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们再来看历史上著名文学大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同“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世俗的情感,那便是以外物的(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但也有一种人,从世俗中脱颖而出,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那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那便是在朝廷做官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偏僻的江湖间则担忧他的君王。他们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再快乐吧。”这是一种从个人情感升华到“以民至上”的大爱的典型,也是一种由个人的悲欢喜忧上升到人性美的典型。可见,情感的升华,可以大大提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境界。也正是如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家喻户晓。
情感的培养
我们说,情感有六大特点。可同学们会问:情感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想,丰富的情感的产生应该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情感来自关爱。我国心理学专家早就发现,父母关系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关爱,孩子的感情也会丰富、细腻;心理发展也会健康、平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内心回应;关怀,最有利于人的心理发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呼吁,好心人,抱一抱没有母爱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没有母爱,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缺少情感交流,表情冷漠,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能力也明显弱于他的同龄人。儿童福利院的呼吁,得到了上海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采用各种形式,关爱这些儿童。有的周末把孩子领回家,同孩子一起吃“家常饭”;有的则带着食品、玩具去看望。福利院发现,一些受到关爱的孩子和未受到关爱的孩子,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反应灵敏,感情饱满。这说明,关爱有利于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发展。诚然,光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爱还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懂得感恩,使感情在承受与施予的双向过程中,发展得更为丰富、深厚。
二、丰富的情感来自发现。我们说,自我往往是观察、探究的盲点。我们在发现生活中细致入微的情感时,还要再添一双眼睛,用以发现自己的情感涨落,心路历程。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发现,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有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的情感,更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如果司空见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则是很难发现的。杜甫,就是一位善于发现的诗人。他在《春望》一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从草木、花鸟身上,发现了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忧国感怀之情跃然纸上。无独有偶,刘禹锡的《乌衣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从旧时王谢的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现了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三、丰富的情感源于自然美。我们说,秀丽的自然景观,可以促使我们产生情感。如春天的杂花生树,莺飞草长,可以抒发人的灵性;夏天的江河奔流,惊涛拍岸,可以荡涤人的胸怀;秋天的群山雄峙,流光溢彩,可以激发人的情思;冬天的大雪纷飞,千里一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国大画家刘海粟,九十高龄还登上黄山,寻找心灵与自然相遇的一刹那产生的激情。我们再看看著名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五句话出现了十个景物,通过这十个景物生动地表现了漂泊在他乡者的感伤心情。
在自然美中发现、提炼丰富的情感,使我们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更为美妙,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