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描写,真正描写济南环境的文字并不多,不过是一笔两笔,说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小口,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仅这一下,就把人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而对济南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段描写,还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人物对环境的情感渗透其中,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可见,环境描写并不难。描写的关键是选点。一旦选准那些典型的场景,根本用不着去虚构,就能产生一种完全真实的感觉。我们说,一个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去发现,发现自然与生活本身的价值,用朴素的文字忠实地把它再现出来,这就是描写的技巧和功力。
我们来看著名作家张炜的《美丽的万松浦》:
书院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它约有一百余亩。说它不大,是指它坐落在两万余亩的松林里,在大海之滨,在一条长河的旁边。我的写作与读书处就在松林里,就面向了大海。一抬头就是松海之绿,就是波涛之上的各色船只。鸟儿们不停地在窗前嬉戏,探头向里观望,这使我愉快中反而不能专心。倒是远方的天际苍茫之色,引起我的邈远之思,让我想到此地此时的深意和情缘。我不能不一次次梳理心绪,沉浸和缅怀,于无尽的苍穹之间、极目之处,寻找自己的来踪与归路。
张炜的万松浦书院,坐落在大海之滨的两万亩松林里。这个看似“世外桃源”的地方,实则只是北方自然中的一隅。作者看似写的是自然环境,实则是在写自己的心境。作者把自然之景与自己的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自己的情愫在这里孵化养育之妙。
我们再来看著名作家高洪波的《武夷,武夷》:
我们一行人住宿在百花岩宾馆,远离市区,但也没进入山区,介乎于半山半市之间。这宾馆虽然谈不上高档,但是建筑奇特,给人一种匠心独运的印象。
首先是竹子,厅堂里有一天井,天井二丈见方,却种了密密的几十竿竹子,这天井和竹子属于宾馆建筑的有机组合。在回廊两侧,也植了疏朗有致的罗汉竹。于是你一踏入百花岩宾馆,竹子们便像热情的服务员一样,以婀娜的身姿为你去尘消乏,让你神清气爽。
进入客房,竹子更多,也更具象地显示出自己的存在。床是竹床,椅是竹椅,墙是竹隔板,地是竹地板,连灯罩也以竹篾编成。顶妙的是竹沙发,从外观看是斜切竹筒式的造型,细部则是由一根根竹子组成,扶手、坐板、沙发腿,一律是竹子家族,或模拟竹子的外形。总之,踏入武夷山,竹子们以自己的颜色、质地、气质和实用性,给我们以极强烈的震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好像是某位先贤的居住观,在武夷山达到了某种极致。
作者写武夷山,有许多亮丽的景点可写,如“石”、“山”、“水”、“竹”都是武夷山的重要景观。但作者却只选择了最具本质特征的“竹”来描写,使文章独具特色。写百花岩宾馆的环境,也是只写“竹”。首先写厅堂,天井周围有竹,回廊两侧有竹。走进宾馆,更是走进了竹的世界。竹床、竹椅、竹隔板、竹地板、竹灯罩、竹沙发……完全给人一个竹的环境。这种特殊的环境描写,自然会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游人居住其中,自然会去全身心地体味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茫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两个方面:一是宁静、幽僻的一面;二是喧闹、吵杂的一面。朱自清选择了前者,抛弃了后者。他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因为这与他的心境有关。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他感到非常的美好,感到了独处的妙处,独处的自由。这就是朱自清的心境。作家的高明之处就是把这种环境和这种心境相融合,使读者在阅读中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更加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的寂寞。这种把客观的特点、心灵的特点,融合为水乳交融的艺术形象,自然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环境描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这是我们常常要用的。另一部分呢?另一部分是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包括场景、街区、居室、风情、习俗等等。社会环境描写不同于自然环境描写,在描写中往往会出现枯燥、单调和沉闷。这就需要插入一两个戏剧性的细节,使其具有艺术活力。我们看看俞继抗的《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临街朝南。店外石板道的东侧倚壁,竖立着一座四柱塔形照牌。塔高二丈许,顶有瓦,有檐,檐下外侧悬一大“酒”字。四柱似竹,塔体中空。唯朝西一面有黑底,大书“咸亨酒店”四个金字,在斜阳下熠熠生辉。大字下,佝偻着身子的孔乙己画像,面对身旁的酒坛,像是在琢磨酒的好坏,又好似在迎接四方赶拢的酒友。
我们稍稍留心,就会发现这段描写中加进了关于孔乙己画像的一点想象,使文章有了鲜活、幽默的色彩,这就使描写更富有了情趣,有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要学会描写景物
写作文,常常需要写景物。我们说,人和景总是难分难舍。好的景物,会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好的景物,总是寄托着人的情感。人常说:情景交融。情与景合,也就找到了人与自然的默契之处。人们就会发现,一草一精神,一花一灵魂。于是,景物也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有人情味、有独特个性的了!这种情与景的自然融合,人与自然的妙然神会,使我们真正领略到描写带来的神韵。那么,又怎样才能学会描写景物呢?我们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吴然的《珍珠泉》:
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那一束束美丽的金光,一直照到水面上,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照在正在升起的冰泡上。水面和潭底,闪着金色的光斑,银色的光斑;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的彩色珍珠啊,简直可以一颗颗捧在手上。
景物之美,常常体现在色彩上,描写景物的色彩之美,能够鲜明地表现景物特征。吴然深谙这一点,他把水泡经过太阳的反射,闪射出的色彩美如实地记录下来,展现了珍珠泉一种奇妙的特色。我们再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是写济南的小山雪落后的景色,老舍凭着对色彩的感知和敏锐,选用了多个表现色彩的词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色彩美。这种对色彩的恰到好处的点染,使得通篇文章鲜明亮洁,熠熠生辉。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的《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朱自清描写春天的雨,用了一系列的比喻,说它像牛毛、花针、细丝,把雨写得活灵活现。这些比喻,都是读者常见的事物,使读者感到亲切、鲜活和生动。紧接着,朱自清又写了雨后的屋顶、树叶、小草和傍晚的灯光,这些奇妙的光色变化,充分展现了雨后的自然美。我们再看看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
可是眼看着黄昏来临了。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太阳就要落下去。附近的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远处笼罩着一片柔和的雾气,看上去是温暖的;鲜红的光辉随着露水散落在不久以前还洒满了淡金色光线的林边草地上;树木、丛林和高高的干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瞧,这火海渐渐泛白;天空变蓝;一个个的影子逐渐消失,空气中充满了烟雾。
这是屠格涅夫笔下的树林和草原的景色。屠格涅夫敏于观察,善于抓住傍晚树林和草原的特征,把傍晚的树林和草原写得栩栩如生。屠格涅夫使用了多个鲜活的比喻,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尤其是屠格涅夫把空气的清澈比作玻璃,极其准确、形象、生动。文中两次使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愧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我们再来看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写荷塘,如何写,这里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景物,常常需要把客观事物比喻成人,使它富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请看,朱自清把叶子比成舞女的裙,把荷花比成刚出浴的美人。从而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我们再看看著名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有了这些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这里,作家写出了树和小屋之间的关系。树点缀了小屋,树美,小屋也美;作家还写出了树和小屋之间的动、静关系。树是动的,小屋是静的,树的动衬托出了小屋的静;写景物,常常需要捕捉这种动、静关系,使动、静结合,时动时静;动时,小屋似浮游在波涛之中;静时,小屋又变成栖息在枝头的一只蝶、一只鸟。这种动、静关系,似幻似真,极富诗情画意。
我们再看看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一个少年的笔记》: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的许多天鹅一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物、我合一的神情韵致。要写出景物的神韵,需要用心体察,反复揣摩。仅此还不行,还要“动情”,动情才能驰骋想象,达成人与景物的深切默契,才能得其真味,写出景观的神髓。
写景物,有时还需要采用比较的方法。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个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从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晴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在写济南的冬天时,同北平和伦敦进行了比较,从而突出了济南的冬天响晴的特点。
学会环境和景物描写,关键在于写作实践,只有不间断地进行实践的训练,才能达到笔下生花的境界。
思考与训练:
一、说说环境描写对写好人物的作用。
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段《家乡的春雨图》,使自然景物赋有人的思想和感情。
三、写一篇《树林中的小木屋》,写出树林和木屋之间的动静关系,要求写得似幻似真,富有诗情画意。
四、运用色彩描写,写出家乡的四季变化。
第十一讲 写作文要学会抒情(上)
情感的特点
我们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些感情包括喜、怒、哀、乐、爱、憎等等。文字是一种容器,它自然会承载着你的这些情感。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好文章的字里行间,总是融合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奔流着作者真挚的情思和感慨。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宋代文学家张戒说:“文生于情。”也就是说,好的文章是离不开情感的,是由情感生成的。我们执笔写作,经常需要追溯人物的心路历程,挖掘真情,抒写真情,这样的文章才能感染人、打动人、说服人,才能对读者起到熏陶、教化、启迪的作用。
那么,真情实感又有些什么特点呢?我想,真情实感应该具备六大特点:一是独特。何谓“独特”,独特就是独具的特有的个性。我们说,每个人的情感都不是同一个模板所铸造,情感会通过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表现出来。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就出门远游。这首词,抒发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这种思念的情感不仅细腻,而且真实,是女词人李清照独有的,凸显了她的个性。我们来看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