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亚:我最后提一个问题,在各位的印象中,台湾的大学生是怎样的?请对他们做一个简短描述:他们的关注或追求,特别是他们对于台湾政治问题的兴趣度,以及对于我们提的理想主义这个词是什么心态。
张羽:我觉得台湾的学生特别爱提问题,政治倾向方面我与他们探讨的比较少,他们不会问一个文学老师政治问题,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交流,比如两岸的民俗,大学校园文化等。我觉得台湾学生比较热衷社团文化,他们非常乐于展现自己。
主持人李亚:他们对就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生存问题会关注吗?
张羽:这是与大陆比较像的一点,台湾大学生会比较关注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也会为了选择好的职业而放弃自己的专业,这点两岸比较相似。
邹振东:我对台湾学生做了一次观察。上次去台湾,遇到一群学生的初中毕业之旅——初三毕业的时候一定要到异地旅游。我们都吃旅游团餐。等他们吃完走了之后,我一桌一桌看他们吃剩的东西,什么菜被他们吃掉了,什么菜被剩下来。发现肉类全被吃掉了,蔬菜留了下来,这与我们孩子的口味差不多。我上次和韩寒一起吃饭也发现,他也是一瓶可乐,吃牛肉。两岸的年轻人在饮食习惯上开始趋同,还有一个特点,都对政治淡化。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要么长着苦大仇深的脸,要么长着忧国忧民的脸。我们搞过很多两岸学生的派对活动,分不出哪些学生是大陆的,哪些是台湾的。特别是他们开派对的时候,一起跳舞,语言非常简单,他们可以很快熟悉起来。老一代对这一代会有疑问,他们为什么从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抗日?他们会觉得老一代非常操心,而且是瞎操心。这才是这一代的希望,他们没有意识形态的包袱,你们觉得很严重的问题,他们觉得很轻松、很简单。我也相信这一代长大以后,一定会更好地处理两岸关系。我就是一个简单幼稚的乐观主义者。谢谢!
张铁志:我想其实不只两岸大学生一样,其实全世界都是一样。大学生还浮于主流的价值——成功地找个好工作,嫁一个好老公,娶一个好妻子,这是主流的价值。刚刚谈到理想主义,我觉得两岸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台湾的理想主义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去选择非主流的价值:去开民宿,回乡下做农业,搞创作,卖T恤,开咖啡店,对抗主流价值的越来越多。大陆有另外的一种理想主义,台湾比较缺乏,就是对大问题的思考。
刚刚邹老师说很多人越来越不关心政治,但是我看到还是有很多人蛮关心的。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青年人会思考台湾该往哪里走,现在他们已经不管了,就是好好去做自己的事情。台湾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可是对于大陆某些知识青年来说,那些大问题还是会困扰他们,书店里还是这类书畅销。中国转型的问题是很多中国人和热爱知识的青年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台湾的理想主义与大陆的理想主义有蛮重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