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共为高宗生育了4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还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就是被她亲手害死,另一个是高宗最小的女儿,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在4个儿子当中,前3位都做过太子,后两位就是日后的中宗与睿宗皇帝。4个儿子可谓地位崇高,但他们在母亲武则天死前却没过上安生的日子。李弘、李贤先后出任太子,两位太子都颇有治国之才,都曾在父母出巡之时,任监国留守京师。由于两人的逐渐成熟,他们的行为开始越来越不被武则天所容,因为他们的权力威胁到了视权如命的母亲。因此,武则天开始明里暗里给太子施压,使他们不敢挑战自己的权威。就这样,李弘在忧郁中死去。而李贤却表现得更加英勇神武,不屈母权。最后武则天亮出杀手锏,命人上奏太子贪于声色、游猎,并在其家中搜出了几十套盔甲,诬告太子有谋反之嫌,于是李贤被罢为庶人,远迁巴州(今属四川省)安置,最终命人将其秘密处决。据说李贤在被废前曾作一首叫《黄台瓜》的词,词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这首词表现了李贤对母亲打击儿女行为的强烈不满。武则天没有看过这首词,若是看过她会作何感想呢?是就此罢手,还是变本加厉呢?就武则天的个性而言,不管是谁,只要是触动了她的利益,敢与她争权力,都将必死无疑。真是一个刻薄寡恩、视权如命、残忍无情的母亲啊!
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当朝的皇帝唐高宗怎么对武则天如此迫害儿女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呢?高宗性格内向、心地善良,武氏正利用高宗的这一特点,对他百般照顾,处处讨高宗的欢心,使得高宗对她宠爱有加,言听计从。从另一方面看,高宗身体不好,头风病经常发作,到晚年病情更趋严重,为此高宗不得不让武则天参与朝政,人称“二圣”。帝、后名义上共同执政,但许多具体事务都是武则天经办,高宗只是点头允诺而已。高宗虽然也曾表现出对武则天干政的不满,但随着自己身体的日益衰弱,也只能倚靠武氏。而武氏确实具有理政之才,在她辅政下,国家没有出现动乱,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比较安定,这也坚定了高宗对武则天的信任。对于武则天残害自己儿女的事情,一则是高宗有许多事情根本不知道,二则是武则天都能拿出迫害他们的理由,这让高宗也不好说话,再加上武则天的能言善辩、强词夺理,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高宗只得听之任之。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可是不久,君臣之间的一次争吵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新帝登基,必然要对政府机构进行变动。中宗想任命自己的岳父韦玄贞出任宰相——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可另一位宰相中书令裴炎坚决反对。君臣在朝堂之上争执起来,一气之下,中宗说道:“我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是侍中!”裴炎认为事关重大,立刻向太后武则天作了汇报,则天大怒。紧接着,武则天下诏废中宗为庐陵王,四子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李显被贬出京城,此后的十几年,李显是在恐惧与不安中艰难度过的,因为他害怕会有如同两位哥哥的悲惨结局。睿宗李旦虽然即位,但不能亲政,政事全由太后武则天处理,自己及家人过着囚徒一样的生活。与此同时,武则天对李唐宗室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特别在其称帝前后,太宗的兄弟、高宗的兄弟等亲王宗室,基本被杀光。有时一次屠戮就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之多,男女老幼、哭声不断、血流成河,真是惨不忍睹!
在一次次的“大义灭亲”之后,武则天认为时机成熟了,遂于天授元年(690年)9月,废“唐”国号,建大周政权,自己黄袍加身,坐上了中华帝国的皇帝,尊号为圣神皇帝,此时的武则天已经66岁了。
恩威并施的女皇
武则天是大周政权的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即位不久,武则天就新造出了一个“曌”字,读音同“照”,取“日月当空照”之意,表达了一名女皇帝的雄心与气魄。虽然王朝是新的,但其他都一仍其旧,国家局势、人民生活都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已经主政多年的女皇,处理起政务来可谓得心应手。女皇在喜悦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还有许多反对势力的存在,新政权的合法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新政权要求女皇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维护与巩固。女皇本着恩威并施的态度,做了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从客观效果与历史影响看,是千差万别的,根本不像是一个时代同时实行的政策,让人难以置信,但这确实是存在的。通过看似矛盾的政策,我们可以想见女皇武则天为巩固政权的煞费苦心与无可奈何。那么武则天究竟执行了什么政策呢?
重视科举——创立殿试与武举。殿试,就是皇帝亲自来到考场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提问,测试他们的能力与水平。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就在洛城殿前,为考生出题考试,历时数日才告结束。武则天的做法极大地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此外,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下令开设武举。武举的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等,开设武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军事人才,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武则天时代,科举入仕的比例明显提高,她先后任用宰相75人,其中科举入仕者就有27人,人数与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前代。武则天重视科举,意在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打破原有贵族政治的格局,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武则天重视科举的举措,对日后科举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任用贤良。一批杰出的人才受到女皇的重用,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狄仁杰最受武则天欣赏。天授二年(691年)武则天将被诬告贬职的狄仁杰召回中央,出任宰相。武则天知道狄仁杰受了许多委屈,一见面,武则天便问狄仁杰:“爱卿在汝南的时候,勤政爱民,做了不少好事,你想知道是谁告你的状,说你的坏话吗?”狄仁杰答道:“陛下认为我有过错,我就改正;陛下认为我没有错误,就是我的万幸啦!是谁诬告我并不重要,我不想知道。”武则天听后,对狄仁杰肃然起敬,连连夸奖他品格高尚。从此,武则天对狄仁杰非常器重。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要造一座大塑像,需要花费几百万钱,她下令天下僧民每人每天出一钱作为修建大像的赞助。狄仁杰立刻上疏道:“僧人的钱也是来自百姓的,他们不参加劳动,全靠百姓的供养维持生计,所以这些钱最后都要摊在百姓身上。而近来水旱灾害频繁,劳役也比较繁重,陛下应当与民休息、减轻租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武则天于是下令停止修建塑像。又一天,武则天梦到一只羽毛丰满但两只翅膀都折断的鹦鹉,便请宰相们为其解梦。狄仁杰说道:“鹉,是代表陛下的姓氏,两只折断的翅膀象征陛下的两个儿子(李显、李旦)。望陛下能顺天意,启用这两个儿子,那么两只翅膀就痊愈了。”狄仁杰是在建议武则天释放被囚禁的两个儿子,同时明确他们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让其他别有用心的人惦记皇位。武则天见狄仁杰忠肝义胆,更是重用。群臣都不敢称其姓名,而称“国老”。以狄仁杰为代表的一批贤臣,不断建言献策,为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此,在武则天时期,中华帝国仍然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并为日后“开元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武则天又不择手段,滥用暴力,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腥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