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告密。告密之风的兴起于武周革命之前,缘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的“扬州兵变”。“扬州兵变”的发动者是大唐开国功臣李(原名徐世)的孙子徐敬业,他曾经也是武则天的心腹,后来因犯错而贬官,一直心存不满。他纠集了一批与自己有相同处境的官员,发动了反对武则天的兵变。兵变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兵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大批官员受牵连被杀,其中包括当朝宰相裴炎、名将程务挺等,许多人为开脱罪责,陷害别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卷进这场政治风暴。不断有大臣与乱党串通的消息传到武则天耳中,其中许多大臣都曾经是武则天的心腹,这让武则天十分伤心,她开始怀疑有更多的阴谋不被自己知道,认为自己处境非常危险,为此决定通过告密的形式,加强对大臣、民众的控制。嗣圣元年的“飞骑案”成为告密风行的先声。案发当天,是武则天拥立四子李旦称帝的日子。十几名参与废立皇帝的飞骑(宫廷禁卫军)在酒馆里喝酒。席间,一个人就说:“要知道没有赏赐,还不如仍然拥护庐陵王(废帝李显)呢!”话音未落,一个人立刻跑到宫廷北门将此事告发。酒席未散,部队已经包围了酒馆,将十几名飞骑全部带到了部队驻地。最后,说话人被处斩,其余的人,除了告密人之外,全部处以绞刑。至此,告密之风盛行起来。武则天在朝堂设立一个铜匦,专门接受告密信件。有重大案情,告密者可以直接到武则天面前陈奏,地方各级官府必须对告密人给予良好的接待,重大案情不得耽误时间,违者也要受到重罚。一时间,许多忠义志士含冤受辱,而不少市侩小人,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中得到了高官厚禄。王弘义滥杀平民就是一例。王弘义来到赵州、贝州等地,看到老百姓设斋,就告发这些百姓聚众谋反,因此杀了200多人。为奖励王弘义,武则天授予他游击将军。视权如命的武则天不准任何人挑战她的权威,从她手中将权力夺走,所以她坚持“宁可枉杀一千,不可让一个存有异志的人落网”的原则,不断推动告密之风的发展,使政治空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任用酷吏。伴随告密风而来的是大量酷吏的出现。酷吏是担任特殊任务的一群人,他们秉承主上的旨意审理嫌疑人,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往往使用酷刑,刑讯逼供,制造假证,最终使嫌疑犯成为罪犯,以审理案件来邀功请赏。这批人在当时非常对武则天的胃口,所以受到重用。唐中宗复辟之后,列出了酷奸党名单,名单上就有酷吏26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非常著名的酷吏。索元礼就是告密起家的,他违法使用酷刑,以牵连的方式,先后杀了数千人;周兴则利用一起案件,将一批大臣牵连进来,其中大部分人含冤被杀;来俊臣善于给人罗织罪名,他还与人合作了《罗织经》,专门用于陷害人。最后,来俊臣居然大胆到罗织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的头上,武则天忍无可忍,将来俊臣处死。据说,来俊臣受刑后,仇家争食其肉,斯须而尽。可见,百姓对酷吏的痛恨程度。告密盛行及其相伴生的酷吏政治,是武则天巩固统治所推行的暴力政策的组成部分,从当时看,可能会起到了维护政权运作的短期效益,但这种政策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人自危、道路以目。
为了大周江山的巩固,武则天可谓恩威并施。重视科举、礼贤下士,功不可没;迷信武力、滥杀无辜,就令人难以接受了。但通过对武则天性格的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无字墓碑的主人
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五人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软禁病中的武则天,杀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立前废帝李显复辟,恢复大唐国号。十一月,一代女皇武则天病逝,享年81岁。她临死时,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令人不解的是,武则天的陵前,立了一块无字的石碑。这块石碑,千百年来备受世人瞩目,大家都在猜测当年立碑的用意与初衷。其实,在武则天之前,中国帝后陵寝前是不立碑的,武则天为丈夫高宗所立的《述圣纪碑》开帝王立碑的先河。武则天陵前举世闻名的无字碑,是她的儿子中宗皇帝所立。那么为什么不在上面书写文字呢?这与武则天的身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武则天是唐朝的皇后、太后,又是大周帝国的皇帝,那么以何种身份为武则天撰写碑文呢?一时间成为难题。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武则天时期大量被打击的官员复出,朝廷中充斥着武则天的支持者与反对派,如何对武则天进行评价也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一大难题。因此就立了一座无字的石碑,将当时的难题,交给后世去解答。武则天的是非功过,也只能由后来人评说了。
在评价武则天时,围绕两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两问题是,武则天的荒淫和崇信佛教。
对于武则天的荒淫,主要就是讲她拥有“男宠”。“男宠”的出现是在武则天“权力至上”思想影响下的结果。武则天的“男宠”留下记载的主要有4人: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与张昌宗。薛怀义侍奉武则天有10年的时间,武则天为了方便交往,将薛怀义剃度为僧,命他以僧人的身份出入宫掖。其间,武则天曾命薛怀义率兵出征,督建天枢等重大工程。后来,薛怀义因为武则天宠幸御医沈南璆而醋意大发,屡屡犯罪,武则天最终将其处死,而此后沈南璆也突然消失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太平公主进奉给武则天的,他们陪伴武则天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神龙元年推翻武周政权的政变,大臣们就是打着除“二张”的旗号,兄弟二人均在政变中丧命。
出于生理与心理需要的武则天,在宫廷中养起了自己的“男宠”,其实他们就是男皇帝的“妃妾”的性质,只是没有给他们“男妃”、“男妾”的名位。这就在于武则天是一个女皇帝。如果她是个男人,纳再多的女妃、女妾,都不会受到如此的非议,因为唐代皇帝妻子的数目,据官方史书记载就有120多人,还不包括为皇帝生下儿女的宫女。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武则天的行为背离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即使在开放程度很高的唐朝,她的做法依然不能被社会接受。武则天虽然宠爱这几位美男子,但她并没有允许他们干预朝政,甚至在男宠们与朝臣发生纠纷时,她坚决地站在朝臣一边。如:一次,宰相苏良嗣在朝堂上遇到薛怀义,怀义没有以礼相待,良嗣大怒,命手下人将薛怀义痛打了一顿。薛怀义不服气,跑到武则天面前诉苦,则天安慰他说:“你不应该走南门,南门是宰相走的,而你应该走北门,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丝毫没有表现出对苏良嗣的不满。张易之兄弟与大臣宋璟也曾有过言语冲突,到武则天面前告状,武则天也只是劝告他们不要去招惹大臣,没有给予宋璟任何惩罚。至于说“二张”谋反,只是政变者的一种政治宣传与借口而已。武则天的这种“荒淫”生活,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是必定受到人们的批判。但从皇权至上的角度去分析,武则天的行为还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她是皇帝嘛!
武则天供奉佛骨的金绣裙
至于武则天崇信佛教,是确实存在的。但她为何信仰佛教、信仰到何种程度,还有必要做具体的分析。武则天自幼信仰佛教,原因在于母亲杨氏是虔诚的佛教徒。武则天父亲死后,杨氏就有了皈依佛门的想法,无奈家庭不睦、女儿年幼,未能如愿。武则天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也成了佛教徒。此后几十年,武则天都潜心向佛。佛法也确实保佑了她,给她帮了大忙。在武周革命前后,武则天发现,在佛教《大云经》中,记载了一名叫净光的天女,实是菩萨,为教化众生,化为女身来治理天下。这让她非常欣喜,因为这为她的革命行为从宗教上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因此,公元690年7月,武则天的“男宠”僧人薛怀义与几名僧人联合撰写了《大云经》的注疏,声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武则天立刻下令颁行全国,同时命令各地修建大云寺。为了回报释教对自己的帮助,武则天更下令佛教的地位在道教、儒家之上,对寺庙进行大量赏赐,到处修建佛寺、造佛像,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就是仿造武则天的形象修建的。武则天对佛教的感情,一方面来自纯正的信仰,一方面来自对佛教的感恩。可以说,武则天对佛教的态度是既信仰又利用。不过,她对佛教的态度,确实导致了“佞佛”行为的出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龙门石窟卢舍那佛
武则天81年的人生,是她为获得权力而不懈奋斗的一生,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武则天执政的几十年里,社会经济始终是向前发展的,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同时她重视科举、礼贤下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由于武则天视权如命的性格,她不断打击异己势力、任用酷吏、制造社会恐怖,给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纵观武则天的统治,她给我们留下几点启示。
作为领导者不要过分追求权力。在封建社会,权力来源于专制制度,而当今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赋予。所以,领导者应该认清形势,不要把权力看得太重,而要把国计民生放在第一位,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作为领导者要有度量。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名成功的领导者,要能容忍不同的声音。动脑筋去分析各种反对的意见,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化离心力为向心力,这样才得人民的支持与信赖。唐太宗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景象,武则天也善于听取建议,才使得国家得以继续发展。以史为鉴,才能不断进步。
作为领导者,要做“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和做好伯乐的艰巨性。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做伯乐。武则天就善于发现人才,如:忠心耿耿的狄仁杰、颇具才干的姚崇、刚直不阿的宋璟等。中国历史上不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时代,当时的君主都较好地充当了伯乐的角色,希望当代的领导者们能从古人身上汲取好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武则天身上背负了太多的褒扬与诋毁,这与她另类的身份——女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作为后人,我们不能抹杀她的历史功绩,同时也不能为她的不当行为护短,无字石碑的主人坦然地接受后人的评说。作为后人,我们也可以坦然地为武则天定一个名位,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