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章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③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④,弑其君者⑤,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⑥,不夺不餍⑦。”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⑧。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īng),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惠是他死后的谥号。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也被称为梁。②叟(sǒu):对老人的尊称。孟子见梁惠王时年已63岁,故惠王称孟子为叟。③交征:据朱熹《集注》云:“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④万乘(shèng)之国:古时一车四马叫乘,万乘之国,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国家。其下千乘、百乘以此类推。按古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有万乘,诸侯享有千乘、百乘不等。⑤弑(shì):古代臣杀君、子女杀父母叫弑。⑥苟为:如果真是。⑦不夺不餍:夺,篡夺。餍(yàn),满足。⑧后:据朱熹《集注》云:“不急也。”意思为不照顾。
【译文】
孟子参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而来,将有什么高见,能使我国获利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讲利呢?只要有仁义也就够了。大王说,用什么使我国获利,大夫们说,用什么使我家获利,士和庶人们说,用什么使我自身获利,这样上下交相求利,那么,国家可就危险了。”
“能出兵车万乘的国家,谋杀他们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千乘的大夫之家族;能出兵车千乘的国家,谋杀他们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百乘的大夫之家族。从上看,万中拥有千,千中拥有百,这不能说不多了。如果真是轻义而重利,那就非闹到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重仁德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理的人从来不会不照顾他的君主。大王您也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呢?”
§§§第二章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③:‘经始灵台④,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⑤,庶民子来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于韧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难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糜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水池。②鸿雁、麋鹿:朱熹《集注》云:“鸿,雁之大者;麋,鹿之大者。”③《诗》云:此处十二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第一、二章。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德行的诗歌。④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西北、郡县以东。相传周文王时所造,由于百姓的协力操作,很快落成,如有神灵相助,所以叫灵台。⑤勿亟:是说文王不加督促。⑥子来:是说百姓就如同子女来为父母出力一样。⑦麀(yōu):雌鹿。攸伏:是说母鹿安于它原来所在的地方,没有被惊动。⑧濯濯(zhuó):肥大而毛有光泽的样子。⑨鹤鹤:形容洁白的样子。牣(rèn):充满。《汤誓》:《尚书》里的篇名。是伊尹辅佐商汤王讨伐夏桀王时的誓师词。时:是,这个。害:读hé,《尚书》原文作“曷”,何时。丧:灭亡。据《尚书大传》说,夏桀暴虐无道,大臣劝谏,他居然无耻地说:“上天有太阳,如同我拥有天下,太阳会灭亡吗?太阳毁灭了,我才会灭亡呢。”于是老百姓就冲着他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要是它会毁灭,那我们即使跟它一块灭亡也在所不惜。”民众对夏桀的暴虐怨恨到了极点。
【译文】
孟子进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水池边上,望着那些飞雁、驯鹿,问孟子道:“贤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些东西吗?”
孟子回答说:“是贤德的人然后才能享受到这些东西,不是贤德的人,尽管拥有这些东西也享受不到。《诗经》里面说:‘开始筹建灵台时,忙于测量和经营。百姓齐来建造它,没有几天便竣工。动工不用多督促,百姓如同子女一样,自动踊跃来建台。文王偶来游灵囿,母鹿安卧自悠然,母鹿长得肥又美,瑞鹤洁白世无俦。文王来到灵沼旁。满池鱼儿蹦得欢!’文王用百姓的劳力建台开沼,百姓却欢欢喜喜,称他的台为灵台,称他的沼为灵沼,为他能享受到有禽兽鱼鳖而感到高兴。古时的贤德者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够感到快乐。《尚书》里的《汤誓》说:‘这太阳何时陨落?我们和你一起灭亡!’民众诅咒暴君夏桀,百姓要与夏桀一起灭亡,那桀即使有高台池沼、飞禽走兽,难道说他能独自感到快乐么?”
§§§第三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③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④,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⑤,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⑦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⑧,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寡人:古代王侯自我的谦称。②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叠用,在于加重语气,表示恳挚的感情。③河内:魏地,相当今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地区。④填然:鼓声冬冬直响的样子。鼓:击鼓,名词作动词用。⑤曳(yè)兵:拖着兵器。走:跑。⑥数(cù):密。罟(gǔ):网。浮(wū):低洼的地方。⑦斤:砍刀,古代常斤、斧连称。⑧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牲畜。⑨庠序:古代的乡学。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谨:认真办好。《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颁(bān)白:同“斑白”,花白头发的老人。王(wàng):拥有天下称王称帝,名词作动词用。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了吧!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时,我也是这样做。看看邻国的君主办理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爱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来步住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不至感到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饥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鱼,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凶岁,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第四章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⑤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⑦”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使陷溺其民,⑧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⑨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指魏国。魏与韩、赵三家春秋时本是晋国的大夫,后来逐渐吞灭晋国其它世族,三分晋国。到公元前403年,东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史书多是把这一年作为战国时代的开始。战国时他们与秦楚齐燕也都称王。魏在战国初年曾因革新变法而称强一时,故此处谓“天下莫强焉”。莫强:犹言没有哪一个强过它的。②东败于齐:《史记·魏世家》载:魏惠王三十年攻打韩国,韩向齐国求救,齐宣王用孙膑的计谋,出兵救韩击魏,魏军在马陵
中计大败,魏将庞涓自杀,统帅太子申被俘,下文“长子死焉”即指此,魏国从此一蹶不振。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史记·魏世家》载,魏惠王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前342年),魏国屡败于秦,被迫割地求和,黄河天险的河西之地尽入秦国之手,即七百里。④南辱于楚:据《战国策·韩策》和《史记·楚世家》记载,梁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倒向它,插手魏国的王位继承,派柱国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取魏国的八座城邑。⑤比(bì):为。一:全部。洒:洒通洗,《说文》云:“洒,涤也。”比死者一洒之:言欲为全部死者雪其耻也。⑥易耨(yí nòu):易,迅速。耨,耘田除草。⑦制:通掣(chè),提,拿。挞(tà):用鞭子打人。⑧陷溺(nì):朱熹《集注》云:“陷,陷于阱;溺,溺于水,暴虐之意。”⑨“仁者无敌”:是句古语,加上“故曰”引来作结。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的强大,当今世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这是您老先生所知道的。但到了我这一代继承王位后,东面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还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深感耻辱,愿意替那些为国牺牲的人彻底雪耻报仇。要怎样才可以办到呢?”
孟子回答道:“国家不在大,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实行王道、使天下归心。大王您如果能够对民众实施仁政,废除严刑酷法,减免苛捐杂税,督促百姓深耕土地,抓紧时机清除杂草;青壮年人还在农闲的日子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便用来事奉父兄,出外便用来侍奉尊长,这样做好了,就能使他们哪怕是拿起木棒也足以打败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那些国家(秦、楚、齐等)侵夺百姓的农时,使他们不能从事农耕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以至父母受冻挨饿,妻离子散,兄弟背井离乡。那些国家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王您派军队前往讨伐他们,又有谁能跟您大王对抗呢?所以有句名言:‘奉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大王啊,请您采纳仁政,不要再迟疑了。”
§§§第五章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⑤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⑧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⑨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魏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②语(yù):告诉。③卒:通猝(cù),突然。④恶(wū)乎:怎样、如何。⑤与:此处为“归顺”之意。⑥浡(bó)然:蓬蓬勃勃生长的样子。⑦人牧:管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收养,引申为管理。⑧引领:伸长脖子。领,即脖子。⑨由:通“犹”,好像。
【译文】
孟子见到梁襄王,出来之后,告诉别人说:“远看上去不像君主的样子,走近他面前则觉察不出能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统一才能安定。’他又问道:‘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再问道:‘谁会来归顺他呢?’我再回答:‘天下没有哪个不归顺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遇上干旱,禾苗就会枯萎;一旦天上布满乌云,下了滂沱大雨时,禾苗就又蓬勃地挺立起来了。要是像这样,什么力量能遏止它生长呢?现在世上那些做国君的人,没有不喜好杀人的,如若有不喜好杀人的,那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伸长脖子来盼望他了。真能如此,老百姓归顺他,就好比水往低处流,汹涌澎湃,有谁能阻挡得它们了呢?’”
§§§第一篇(下)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章
【原文】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③,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④,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⑤,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⑦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①庄暴:齐国的臣子。②见于王:被王接见。王,齐宣王。③乐(yuè):音乐。④庄子:此指庄暴。⑤管龠(yuè):笙箫之类的乐器。⑥举:都。旄(máo):此指旗帜。
【译文】
庄暴见到孟子,说:“我朝见齐王,齐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一时没有话应对。”接着问道:“国君喜好音乐,到底应不应该呢?”
孟子说:“齐王要是非常喜好音乐,那么,齐国差不多就可治理好了啊!”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齐宣王时问道:“大王曾告诉过庄暴您喜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听了脸色变得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古乐,只不过喜好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要是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就会治理得差不多了,时下流行的音乐和古代遗留下来的音乐都一样嘛。”齐宣王说:“可以把这个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和别人一起娱乐,哪种更快乐?”宣王说:“不如跟别人一起娱乐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