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脱,②
子孙以祭祀不辍:③
修④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⑤;
修之于邦⑥,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⑦,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①善建者不拔:善建,是类比说善于建树道德。不拔,即牢靠、坚忍不拔。
②善抱者不脱:善抱,是类比说善于坚持道德。不脱,巩固,不背离,不松懈。
③子孙以祭祀不辍:以,能。祭祀(sì),后人祭奠祖先。不辍,不断、不停,犹绵延不绝义。
④修:修治,全章“修”字同义。
⑤长:尊崇。
⑥邦:一本邦作“国”。“邦、国”义同。
⑦以身观身:能用自身和别人察看观照相互优缺点的意思。下文“以家观家”等句仿此理解。它主要说明相互比较是认知事物的重要方法。
意译
善于建树道德的人坚忍不拔,善于坚持道德的人永不松懈,若能像后人祭奠祖先那样延绵不绝的建树道德:则用于修治自身,他的德就真诚可信;用于修治家庭,他的德就够用有余;用于修治家乡,他的德就能够使人尊崇服从;用于修治国家,他的德就会昌盛国家;用于修治普天下,他的德就能够普照天下使民归化。因此,用自身、自家、自乡、自国、所处天下,与别身、他家、彼乡、异国、它处天下相互观照,取长补短共同文明进步,才能正确认知事物。我所以知道天下治事是如何的,就是应用了以上所讲的相互比较的认识方法。
智慧解析
人生于大道之中,与万物相融,但又高于万物之上,其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我们人类是有意识的,正因有这种意识我们才会有树立起信念的概念。然而一旦有了这种树立信念的概念,就会有毁掉信念的可能,如果没有这种树立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毁掉的概念,没有毁掉就是不可能毁掉,不可能毁掉的信念不就是永恒的信念吗?
那么,怎样才能有这种不被毁掉的信念呢?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不去树立任何信念,顺其自然的志向就是不用树立的信念。不是有这么一句俗话么: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自然形成的志向就是长志,就是永远也不会被毁掉的信念!
古时有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寺庙里的寂寞,就下定决心还俗了。可是还没过半年,他又受因无法忍受尘世的喧嚣,就又决心回到寺庙当和尚。又过了不到半年,他又耐不住寺庙里的寂寞,又决心还俗不再当和尚了。
一位老和尚见他这样,就对他说,你也不必当和尚,你也不必去做俗人。你不妨在寺庙的门口开个茶馆,那里是尘世与佛境相交之处。
这个和尚就脱去袈裟,在寺庙门口开了个茶馆。他感觉挺好,既可以远离尘世的烦躁,享受寺庙的清净;又可以参与世俗的事物,而逃脱寺庙的寂寞。就这样他一直在那里开着茶馆,直到死去。
这个和尚就是经常树立信念,决心往往不小,但是仍然可以毁掉。而与他刚好相反的另一个和尚,就是没有树立任何信念,没有下决心要成为如何有道行的人,只是真心求知,诚心求法,最后自然得到了佛法真髓,成为一代高僧,并被后世永远相传,他就是少林寺的二祖慧可大师。
从这两个修行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第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心若漂萍,毛毛躁躁的,别说当和尚,干什么都不会干好。第二个人,之所以当了二祖,有他的必然。这个人就是不当和尚,无论他干什么,都会成功。因为他有一颗坚忍不拔的恒心。
其实老子是想告诉我们,不管做多么平常的事,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是不行的!没有吃苦的准备是不行的!没有碰壁的过程是不行的!没有拼死的精神就更不行!那只会知难而退,自己给自己找托词、放大假的人,就只能是一事无成!
“善建者不拔”的真意就是说,善于树立信念的人,他的信念一旦建立起来,就不可能再更改,永远也不会动摇。
“善抱者不脱”的真意就是,善于树立信念的人会把念头牢牢的抱在怀里,任是谁也夺不走、骗不走、偷不走,永远不会丧失。
只要我们能像老子说的那样,拥有一个善于树立信念的意识,拥有一颗坚定信念的心,就没有我们做不成的事!
美国有一位年轻的警察名叫亚瑟尔,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不幸被歹徒的枪射中了左眼和右腿膝盖,经过6个月的治疗,出院后的他完全变了样:成了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由于这次事迹,他受到当地政府的嘉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有记者询问他,以后将如何面对现在所遭受的厄运。他说:“我知道歹徒还没有落网,我要亲手抓住他,这是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
后来,亚瑟尔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参与了抓捕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走遍了全美国,甚至为一个细小的线索只身去了瑞士。大约9年后,那个歹徒终于落网了,亚瑟尔的努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再一次成为一个英雄人物,被许多媒体誉为全美最坚强、最勇敢的人。
只要我们能够拥有向亚瑟尔那样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事情都会向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