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成若缺,①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②,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③,大巧若拙④。
大辩若讷⑤。
静胜躁,寒胜热,⑥
清静为天下正。⑦
注释
①大成若缺:大成,最大的成功。若缺,即好像仍有缺陷、不足。
②冲:为“空”的借字,即“不足”之义。
③屈:为“曲”的借字。
④拙:笨拙。
⑤讷:说话迟钝或拙嘴笨舌,亦即不善言谈貌。
⑥静胜躁,寒胜热:本句遵蒋锡昌《〈老子〉校诂》作改。有本作“寒胜躁、静胜热”。调整后的句子,更能体现谈天喻人之旨,刚好是自然与人事交错相映,实重人事的格局。
⑦清静为天下正:正,形容词,讲如正常、太平、安宁。此句谈天喻人,意为无私清静则社会自能正常。
意译
将最大的成功,看作好像仍有缺陷,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只有这样的成功,才不会衰落。将最满溢的东西,看作好像仍有不足,使之不断盈满,那么这样的盈满功用就不会穷尽。将最笔直的东西,看作好像仍有弯曲,使之直之更直,那么直的标杆功用就永不消失。将最灵巧的东西,看作好像仍有笨拙的地方,不断进行完善,使之更巧,那么灵巧的称谓就不会消失。将最卓越的辩才,看作好像仍有不善言辞的缺陷,使之不断苦练,那么辩才的头衔就不会丢失。人间的无私清静能抑制私妄的躁动,此犹自然界的寒冷能够克伐暑热一样。无私是人世清静的源泉,它能够使社会正常。
智慧解析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名利和财富是好东西,也知道名利和财富是得来不易的,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以及到手拥有的时候,都伴随着烦恼和痛苦。有的人幸运地得到了,有的人不幸没有得到,甚至有的人悲哀地死掉了。所以老子告诫我们只有戒除贪欲,才能获得幸福,否则就会害了自己。不管你是得到了,还是没得到,都是一样。但是有多少人能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我们人类的所有器官都是为了去感觉外在的世界而生长的,所以我们只知道去追求外在的好的、美的,来满足我们追求美好的愿望。比如鼻子是为了分别气味的,任何一个人的鼻子都只愿意闻香的,不愿意闻臭的,闻到香气就非常满足,闻到臭气就异常厌恶。追求美好,崇尚高贵是好的,但是一旦将这种追求和崇尚演变成无限的欲望,就形成了贪念,也就让我们无法正确面对现实,更无法正确面对自己。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到的就一定是实在的吗?耳听到的就一定是虚幻的吗?不一定就是这样肯定的。耳听到的不见得就是虚的,比如我们闭着眼站在水边,听到水流的声音,我们能说它是虚的,能说那不是水流的声音吗?如果耳听到的不是虚的,那么眼见的也就不一定真实。比如我们在一个大草原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望无际、平坦宽阔的大地,是一个平面,但是它却是圆的,是一个球体,但我们看到的不是球体,这能叫眼见为实吗?又比如我们人类看到牛,知道那是牛,因为我们能够用我们的眼力和智力把握它,从而知道哪是牛头,哪是牛尾,而生长在牛身上的牛虱是否知道牛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好比我们生存在宇宙中,又有谁能说清宇宙的形状?不要说宇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在一百多年前才搞清楚它是一个球体,而不是一个方块。假如我们现在站在大海里,能看清大海的样子吗?我们在一座大山中,有谁能讲明白这座山的形貌呢?所以才有这样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眼见的也不一定是实在的,因为我们的眼力是有局限性的,越是大的,我们越无法看清它,越觉得它是有缺陷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就看我们能不能走出山外来看自己这座山。总是呆在自己的山里,就会用自己的山和别人的山做比较,结果发现每个人的山都不一样,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山是最雄伟的,是最秀美的,从而对自己就越发的满意,最终忘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正能够走出来看自己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很有学问的人,这些人永远表现得很谦逊,因为他们不仅看清了别人的山,更看清了自己的山!我们看清了山,更要看清海。大海波澜壮阔,万千江河都向它涌去,要论满,它足可称满。可是大海从没自满过,仍旧是不避江河,不辞细流。海是够大的,可是在法国作家雨果看来,海并不算什么,他说:比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诚然,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因为只有拥有这样的胸怀,才能使我们拥有同样宽广的眼力和智力,让我们看清宇宙,看清大道,从而知道了自身的渺小;也就会使我们拥有一颗正观自己的心,从而秉承正直之道,不自恃其强,不专横跋扈,也不贪图奢望。
我们之所以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原因就是浮躁,就是不能秉承正直和正观,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胸怀。那么应该如何战胜浮躁呢?老子在此最后告诉了我们一条锦囊妙计,那就是:静能胜躁。有句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当我们的心如天一般高远澄静,如海一样深邃宁静的时候,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凉了,也自然能够满盈无缺了!那时我们就敢面对自己,也没有虚荣之心了,还愁自己不能安宁祥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