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②以无德③。
上德无为④而无以为⑤;下德为之而有以为。⑥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⑦。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⑧。
夫礼者,忠信之薄⑨,而乱之首。
前识者,⑩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上德不德:第一个“德”字是名词;第二个德字是意动用法。上德即高层次的道德。不德即是不追求表现为形式上、言辞上的德。
②下德不失德:下德,低层次的道德。不失德,意思是表面或形式上不离开道德,即口头上卖弄德。
③无德:在此是指无法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德;不是无德无能之义。
④无为(wèi):即无私。
⑤无以为(wéi):无,不。以为,认为。联系上文“上德不德”等分析,“无以为”后承前省去了“德”字,全文应是“无以为德”。全句义为上德无私奉献,不认为自己有德。
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有以为”后承前省去了“德”字,意思是自认为有德。全句义为低层次的德,卖弄自己有德,也即自封有德。
⑦攘臂而扔之:攘臂即卷起袖子伸出手臂。扔,强力牵拉的意思。
⑧礼:指古时以礼仪为主治国的主张。
⑨薄:不足、稀少。
⑩前识者:前即先。前识即指无根据的先知先觉的预测宿命之类的迷信活动。
道之华:华,华表。道之华即借道的外衣行私妄之事。
愚之始:即愚昧人心的肇始。
华:华“通”花,作虚华、浮夸。
去彼取此:即去除文中所述的错误作法,采取正确的行为准则。
意译
高层次的德治,不自以为有德,不求形式、言辞上的务虚之德。低层次的德治,却自认有德、自封有德实际等于无德。高层次的德治,是遵从道的无私奉献精神行事,他们认为只不过是顺从了自然,所以不认为有德。低层次的德治,因为有私而注重形式、言辞上的德。高层次的仁治和义治,不自认为有仁和义。对高层次的所谓礼治,因私妄甚,虽然强拉硬扯人们遵循,响应的人已经很稀少了。道性无私是最好的治国修身原则,所以说失于道后才主倡德治;失于德治才强调仁治;失于义治后才倡导礼治。礼治是最次等的治国主张,是人们忠信衰退的进一步表现,是乱世欺民的开端。又有毫无根据的所谓先知先觉的宿命预测逐渐盛行,这不过是统治者假借“道”的外衣,愚昧民众的始端。所以,真正的统治者或民众,应立身敦厚无私,不做浅薄道义的事,治国、做事应该务实,不流腐于浮夸;要去除以上所讲的错误作法,采用正确的行为准则。
智慧解析
从这一章开始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德经》。《道德经》的第一部分 主要是讲述大道的准则,告诉了我们大道自然的规律,使我们对道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让我们的行为更能与道相同,从而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因此我们对第一部分 称为《道经》,也就是天道。而第二部分《德经》将为我们的行为提出更准确的法则,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与大道相融,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也更有意义,也就是人德。
天道与人德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是无法分开单独存在的。而这也就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整体,也是《道德经》的根本所在。
作为《德经》的开篇章,老子首先为我们阐释了有德与无德的概念和差异。老子告诉我们具有高尚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有德与无德的概念,也从来不会去追求表面上的“德”。因为大道是无声无名的,而与大道相辅相成的大德也同样是无声无名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没有丝毫的做作。就像真正有钱的人,钱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数字的积累,所以他们不用采取任何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别人也自然知道他们有钱,如比尔·盖茨、李嘉诚等人。反之,不具备这种高尚德性的人,就会不断地去刻意修饰,以各种形式来告诉人们他是有德之人,但往往是适得其反。就像一个丑女无论如何化妆,也仍然是个丑女,不会变得美丽,就算现今的科技发达,可以通过各种手术来把一个丑女变漂亮,但是她的基因不会改变,她原先留存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不会改变,她自然还是丑女。因此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不容人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该怎么做人,我们该置身何处?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上,人是分等级分层次的,不承认这一点是不现实的。也正因为这一点才使我们有了分别心和虚荣心,才使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概念。比如当年达摩祖师刚从印度来到我国,去拜见当时的梁武帝,希望梁武帝能够帮助他兴建庙宇,而梁武帝却问他:“朕营建庙宇普度僧侣,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梁武帝首先想到的是功德,认为如果能有功德就可以成佛,那么就兴建庙宇,如果没有功德成不了佛,那还兴建庙宇干什么。他有了这种概念,那他的一切作为都是有目的的追求,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也不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就算有功德也变成没有功德了。因为一旦为了名利去做事,那就受到执著心的限制,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就算成功了也只会为狂傲增加资本,不会带来品德上的修为。正如古人说的:有心为善,虽善而不赏,无心为恶,虽恶而不罚!是同样的道理。
老子曾说:人,不管你是在哪个地位上,不管你是从政、从文、从工、从军、从事农桑,最关键的还是看你有没有道,有没有德。如果你在道德之外,纵然你身居高位、腰缠万贯,也不如街上一乞丐。我们如果以虚荣为本、以贪婪为友、以虚伪为根,那么我们就远离了道德,就算我们行善,也是为了目的而为,那也不是道德的本意。我们为了目的而从事的所有行为,都违背了大德的自然性,都是一种强制施与的行为,它们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德行,只能归属与“仁”“义”“礼”的范畴之列。而这三种行为方式只是表现了我们的虚荣、贪婪和虚伪,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它们都是有所为而为的。一旦它们的表现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说,这种强制性完全占据了我们的行为,那我们的心灵也就完全归属于不道德,而这就是使我们内心品行混乱和肮脏的原由!
所以真正的大德是自然而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没有目的,无须强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标准。但是由于我们的世界是有概念的,所以就不得不有所规矩,用规矩来规定行为,然而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要有所规定的话,那么我们所表达的只有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自欺欺人的虚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