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21800000010

第10章 刺灸法

一、毫针刺法

毫针适用于全身任何穴位,应用面最广,因此,毫针刺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

(一)针刺前准备

1.针刺练习

针刺的手法必须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手法熟练者,进针快,透皮时不痛或略感微痛,行针时手法运用自如,病人乐于接受;而操作不熟练者常常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并容易引起痛感,行针时往往动作不协调,给病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临诊之前必须先练好指力和手法。

纸垫练针法: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

棉团练针法:主要是锻炼提插和捻转两种基本手法。一般总的要求是提插的幅度上下一致,捻转的角度来去一致;频率的快慢一致;最终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后,可在身上(互相之间或自身)按要求消毒后进行试针。

2.针具的选择

(1)要选择质优的不锈钢毫针。具体要求如下。①针尖: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形如“松针”,锐利适度;②针身: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③针根:不能有剥蚀伤痕;④针柄:缠丝牢固不松脱,便于捏持施术;⑤普通针尾有横向突出,略呈“T”字形,有利于观察捻转的角度和方向,如装裹艾绒作温针时,可使艾绒不易掉下。

(2)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等,选择长短、粗细适当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又如,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百会、列缺、内关),选针宜短、宜细;皮厚、肉多和针刺宜深的腧穴(秩边、环跳、条口),选针宜稍长、稍粗。

(3)选针还应以针刺入腧穴应至的深度而针身尚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如应刺入1.0寸时,可选1.5~2.0寸的毫针。

3.针具的检查

毫针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如果发现损坏或不符合要求,必须剔除,或待修复后再使用。一般检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针尖有无钩曲或发毛。可用拇、食、中三指执住针柄,一面捻转,一面用无名指端抵抹针尖,如有钩毛,即能察觉。

(2)检查针身。针身粗糙、斑驳、锈蚀或有折痕,肉眼观察即可发现。

(3)检查针柄。检查针柄是否松动,可一手执针柄,另一手紧捏针身,两手用力离合拉拔,或作方向相反的捻转,即可觉察。

4.病人体位的选择

以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一般以卧位和有倚靠的坐位为主。

5.消毒

(1)针具的消毒。

①高压蒸汽灭菌:放入高压蒸汽锅内30分钟。

②药液浸泡消毒: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也可以置于器械消毒液(0.1%的新洁尔灭加0.5%亚硝酸钠)内浸泡。

③将针具用纱布包扎好,放入清水锅中,进行煮沸(须水沸腾15~20分钟)。

(2)腧穴部位的消毒: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应从中心向外绕圈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的酒精涂擦脱碘。

(3)操作者手指的消毒: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或用肥皂水洗刷干净。

(4)治疗室内的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

(二)操作方法

1.进针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执笔,故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根据使用单手、双手的不同,有如下几种方法。

单手进针法(包括注射式进针法):用于短针的操作,即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部,当拇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

指切进针法:用于短针的操作,属于双手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用于长针的操作,属于双手进针法。

2.得气

(1)概念:又称为针感,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这时病人感觉针刺处酸、胀、重、麻,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医生持针的手下感觉沉重、紧涩。若针刺未得气,病人无特殊感觉,医生感觉针下空虚无物。窦汉卿《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2)意义:针刺治病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是“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得气与预后的关系是“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针灸大成》)。气至的迟速也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即“气速至而速效”。借气至的迟速可判断疾病的预后,即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缓慢,疗效差;不得气,则无效。

(3)影响得气的因素:得气的快慢、强弱与病人自身情况、医生针刺手法有关。

(4)不得气可能有如下的原因。

①取穴不准。

②手法运用不当。

③未能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深度。

④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

⑤其他病理因素致感觉迟钝、丧失。

(5)不得气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①取穴准确。

②运用促使得气的方法,如留针候气、行针催气。

③纠正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④艾灸或温针或服药补益经气。

⑤消除其他病理因素。

若用上法仍不能得气者,多为脏腑经络之气虚衰已极,此时应考虑配合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当然,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是相对的,有时得气较弱,甚至没有针感,不等于没有治疗效果。

3.行针

(1)概念:又称运针。指进针后为了探求、加强针感或进行补泻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行针手法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手法、辅助手法。

(2)基本手法。

①操作要领:分为提插法、捻转法。(注:头针的运针是以拇指掌侧面和食指的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的屈伸,使针身左右捻转)

②刺激量的大小: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③其他:A。捻转的幅度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度左右,而且注意不能单向转动,否则针身易牵缠肌纤维,使病人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困难。

B。平补平泻:进针至穴位一定深度,用缓慢的速度均匀平和用力,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与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幅度、频率要相等,并注意捻转角度要在90~180度之间,提插幅度尽量要小,从而使针下得气。临床主要用于催气、守气以及虚实不太明显或虚实相兼的病症。

(3)辅助手法:这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的一些方法。分为循法、弹法、飞法(将针先作较大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如飞鸟展翅之状)、摇法、刮柄法、震颤法、搓柄法(缠法)等。

辅助手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如刮柄法、弹法可应用于一些不适宜作大幅度捻转的腧穴,飞法、震颤法可应用于一些肌肉丰厚处的腧穴;摇法可应用于较为浅表的腧穴。

总之,通过采用针刺的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主要使腧穴能产生感应,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

4.针刺的补泻

疾病的本质是致病邪气与人体正气相搏而导致机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产生虚实变化。治疗疾病就是使用各种方法以扶正祛邪,从而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

毫针治病必须依靠手法的操作,针对虚实病证的操作技术是补泻手法。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与泻法。针刺补泻是以“气”的理论为主导,而补泻手法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

(1)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

①机体反应状态:当机体的正气虚惫呈虚证时,针刺相应的腧穴可以起到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壅盛呈实证时,针刺相应的腧穴又可起到泻实的作用。

②腧穴的特性:腧穴的主治作用不仅有其普遍性,而且某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人体的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补虚,扶助正气;人中、少商、中冲、十宣、委中等穴具有泻邪作用,多用于泻实,疏泄病邪。

③针刺手法:同一患者,在同一时间、同一腧穴内针刺,由于手法操作由基本手法改为针刺补泻手法,其病人的机体反应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出现特定的补泻效应,这也是针刺基本手法与补泻手法的主要区别。

(2)针刺补泻手法。

①徐疾补泻法。

概述:徐疾补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所谓“实”即补虚而后气实;所谓“虚”,即泻实而后邪去。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

《灵枢·小针解》篇以进针、出针过程两者相对的快慢来区分补泻;而《素问·针解》篇却以出针时间的长短(或称为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区别补泻,并结合开阖补泻来施行。

后世医家据此提出“先浅后深”、“先深后浅”或“一进三退”、“三进一退”的补泻手法。先深后浅,即疾入徐出为泻法;先浅后深,即徐入疾出为补法。三进一退也就是徐进疾出,为补法;一进三退,即疾进徐退,为泻法。

操作法:徐疾法,《灵枢》和《素问》有不同的记载。

《灵枢·小针解》篇中徐疾补泻法:使用补法时,先在穴位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缓慢地向内推入到一定的深度,退针时疾速提至皮下。使用泻法时,进针要快,一次就进到应刺的深度,得气后,引气向外,慢慢地分层退针,直至皮下。

《素问·针解》篇徐疾补泻法:补法,留针时间较长,出针后急按针孔;泻法,留针时间较短,出针后不闭针孔,甚则摇针外出,以开大针孔。两种方法可结合应用。

临床应用:适用于调补虚寒或清泻实热,治疗各种寒证或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与提插补泻结合应用,其徐与疾是相对而言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②提插补泻法。

概述:提插补泻法中提插二字,虽然,在《内经》中没有直接提出,但在《灵枢·官能》“泻必用员……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中所说的“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阐述:“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则明确提出:“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慢提紧按火烧身,补也。”至今仍应用于临床。《针灸大成》又在前人基础上,加以发展,使提插补泻的内容更加具体。

操作法:针下得气后,将针反复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即将针体由浅层向深层下插时,用力要大,速度要快,将针体从深层向浅层上提时,用力要小,速度要慢,此为补法;反之,将针体由深层向浅层上提时,用力大、速度快,而针体由浅层向深层下插时,用力小,速度慢者为泻。

临床应用:本法可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一般可用于各种寒证或热证。本法之补,以急按慢提为法,导阳内入,可治经气不足,虚寒之证。本法之泻,以急提慢按为法,引阴外出,阴气充实于腠理,可治经气有余,实热之证。

注意事项:本法上提下插力量大小,提插幅度、频率,应视病情不同,体质不同而酌情施术。本法一般多在四肢腧穴操作。

③捻转补泻法。

概述:捻转补泻法其理论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气右行,阳气左行。”《备急千金要方》有“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而卯北”之说,从子(北)、午(南)、卯(东)、酉(西)方向来说明捻转补泻。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捻转针体时需分左右,以区别其补泻寒热之不同;何若愚首倡“转针迎随”之法,指出“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金针赋》又对左右转针分补泻的方法进一步作了解释。至明代,捻转补泻手法进一步丰富发展,流派纷呈,手法各异。

操作法:针下得气后,施捻转手法,一般捻转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另一种为左转捻针时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转者为补;右捻转时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后转者为泻。

临床应用:凡邪盛有余,表现为疼痛或痉挛者,用捻转泻法;属正虚气血不足而表现为麻木或痿软者,则用捻转补法。

注意事项:参照捻转法。

④开阖补泻法。

概述:开阖补泻,《内经》中多有载述,如《灵枢·官能》载:“泻必……摇大其孔,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灵枢·终始》载:“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这些都是说明在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至于《素问·针解》所提的“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则是指营卫气血流注的盛衰而言,后世发展为子午流注针法中的“纳支法”。

操作法: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为泻法。

临床应用:本法常与其他手法配合操作,一般不作单独应用。

注意事项:补法要求右手出针,左手按压针孔;泻法摇大针孔,如扶人头摇之状。

(3)针刺补泻和手法轻重:手法在实际应用时应有轻重之分,轻者在得气的基础上略作捻转或提插,重者则作大幅度的捻转或提插,持续时间较长。

有人认为泻法是强刺激,补法是弱刺激。从实际来看并不完全如此,补法有轻也有重,泻法有重也有轻。如烧山火、透天凉,虽一补一泻,但均属重手法。

5.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方向

(1)意义。

①针刺操作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②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是其皮肤表面位置的正确,而且还要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

(2)分项讨论。

①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由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医生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

一般分为三种。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大多数的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的腧穴。B。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如肌肉较浅薄)或不宜深刺的腧穴(如内有重要脏器)。C。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如头部)或透穴。

②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部位。

另外,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是密切相关的。

③针刺的深度: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程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的参考标准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在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具体如下。

年龄:年老体弱以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年轻体壮之体可深刺。

体质: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可深刺。

部位:头面、胸腹、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肌肉丰满处可深刺。病情: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

时令: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总之,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对于天突、哑门、风府等穴以及眼区、胸背、重要脏器(心、肝、肺)投影区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免发生医疗事故。

6.留针

即进针后将针留置在腧穴内一定时间。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对于针感较差者,留针还可以起到侯气、催气的作用。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主要依据病情而定。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情留置10~20分钟;对于一些慢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并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

7.出针

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具体操作时注意如下事项:

(1)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的捻转,再慢慢提针至皮下,然后退出。

(2)出针后是否按压针孔也是针刺补泻的一种辅助方法。用补法时,可以干棉球按闭针孔;用泻法时,则不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

(3)出针后要核对针数,防止漏拔。

(4)嘱咐病人休息片刻,并保持针孔部的清洁。

(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1.晕针

(1)现象:指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轻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出汗;重者更有四肢厥冷、晕厥、冷汗、脉细弱、血压下降等。

(2)原因:病人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饥饿、疲劳;体位不适;医生针刺时刺激量过大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配以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如果仍不苏醒,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4)预防:注意病人体质及做好解释工作,尤其是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病人,应待其进食、恢复体力后,再行针刺;尽量让病人卧位接受针刺;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并注意病人对针刺反应的耐受性;医生在治疗时要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呆、胸闷、泛恶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措施。

2.滞针

(1)现象: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病人感针下疼痛(与得气不同)。

(2)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医生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

(3)处理:对初诊病人以及精神紧张者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和顾虑;注意行针操作手法,避免单向捻转。

(4)预防:如因病人精神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痉挛状态,或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如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反方向退转,使之松解。

3.出血与血肿

(1)现象:出针后针孔出血或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并且肿胀疼痛。

(2)原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尤其是针尖弯曲带钩时。

(3)处理:出血者以干棉球压迫针孔止血;压迫止血后局部仍有青肿者,可在局部热敷或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4)预防:熟悉解剖部位,尽量避免刺中血管;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4.刺伤重要脏器、组织

(1)现象:刺伤肺脏(创伤性气胸);刺伤心、肝、脾、肾等内脏;刺伤脑髓、脊髓;刺伤神经干。

(2)预防:对胸、胁、腰、背等脏腑体表投影处的腧穴的针刺应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不宜直刺、深刺;同时,医生在操作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随时注意针刺感应,切忌提插乱捣。

二、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借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灸法的作用

温散寒邪:用于寒邪为患(虚寒证、寒实证)或阳虚诸证。

活血通络: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痛证。

回阳固脱:用于阳气虚脱的虚脱证以及内脏下垂诸证。

消瘀散结:用于痈疽肿疖、瘰疬等。

防病保健:如常灸足三里、大椎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分类

1.艾炷灸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灸法,将艾炷制成不同大小,其中像蚕豆大者为大炷,像黄豆或杏核大者为中炷,像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艾炷的方法:用手搓成麦粒状或上尖下大的圆锥状,以便于平放。注意要将艾绒搓紧,这样在燃烧时火力逐渐加强,透达深部。

灸治时以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确定刺激量的轻重,而刺激量的轻重要从病人的体质和部位、艾炷灸的种类等来考虑。具体为: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壮;腰背部施灸,可以大炷多壮;四肢末端、筋骨多处,不可多灸;肩背和两股皮厚而肉多,艾炷可以较大、壮数可以稍多;用于直接灸时,艾炷要小,用于间接灸时,艾炷可稍大。

(1)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根据灸后是否化脓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①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使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本法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多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

操作方法:首先,注意患者体位平正、舒适,再正确点穴。其次,安放艾炷前先在穴位上涂一些大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艾炷的黏附和刺激作用。第三,当火烧近皮肤,病人感到灼痛时,可在穴位周围用手拍打,以减轻痛感;灸完一壮后,用纱布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灸;一般可灸7~9壮。第四,灸满规定的壮数后,在所灸的穴位上贴敷膏药,可每天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增多,膏药应勤换;经过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另外,在灸疮化脓时,局部要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白色;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②非化脓灸(无瘢痕灸):非化脓灸以达到温熨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操作方法:制作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后,当病人感到烫时,不等火烧到皮肤,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如此反复,直至规定的壮数。最终以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佳。

(2)间接灸:用药物等将艾炷与施灸的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再进行施灸的方法。间接灸根据其艾炷与皮肤之间的衬隔物品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①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稍稍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一般多用于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等。

②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或将大蒜头捣成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则换去蒜片,每穴一般须灸5~7壮。因为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本法一般多用于肺痨、腹中积块以及未溃的疮疖等。

另外,有一方法名为铺灸或长蛇灸。其操作如下:取大蒜1斤,去皮捣成蒜泥,使病人伏卧,在其脊柱正中自大椎穴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约2分厚、2寸宽,周围用棉皮纸封固,然后用中艾炷在大椎穴及腰俞穴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直到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灸后以温开水渗湿棉皮纸周围,移去蒜泥。因为蒜泥和火热的刺激,背部正中多起水泡,灸后须休息一段时间。本法民间常用来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③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假如不用姜片,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灸,则食盐受火容易爆起,可能导致烫伤。本法对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注意要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脉起、肢温、症候改善为度)

④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作间隔,或用附子药饼作间隔施灸。药饼的制作方法: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直径约3cm,厚约0.8cm,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直到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及皮肤红润为度。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火的作用,所以本法多用来治疗各种阳虚病证,如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尿或疮疡久溃不敛等。

2.艾条灸

(1)无药艾条(清艾条):取艾绒24g,平铺在26cm长、20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cm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糨糊封口即成。其操作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3种。

①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对于昏厥或局部感觉减退的患者以及小儿等,医生可将食指和中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的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本法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疗。

②雀啄灸: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本法多用于急性病的治疗。

③回旋灸: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2)有药艾条(药艾条):即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的粉末,其操作方法同上面3种。

(3)太乙针与雷火针:太乙针的制法:人参4两、参三七8两、山羊血2两、千年健1斤、钻地风1斤、肉桂1斤、川椒1斤、乳香1斤、没药1斤、穿山甲(土炮)8两、小茴香1斤、苍术1斤、蕲艾4斤、甘草2斤、防风4斤、麝香少许,共研为末。取棉皮纸一层,高方纸二层(纸宽1尺2寸5分、长1尺2寸),置药末七、八钱,卷如爆竹式,越紧越好,外面用桑皮纸厚糊六、七层,阴干待用。

太乙针的操作方法:将一头在酒精灯上点燃,用粗布数层包裹,趁热按于腧穴或患部,待冷再烧、再熨,每次每穴灸5~7次。本法适用于风寒湿痹、各种痛证,并且对痿证、偏枯等也有效。

至于雷火针,除了药物不同外,其余仿太乙针。

3.温针灸

这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主要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

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1~2cm的艾条,直到艾绒燃尽为止。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本法主要用于偏于寒性的风湿疾患(如关节酸痛、凉麻不仁)、便溏腹胀等虚弱之证。

(三)灸法的补泻

《灵枢·背输》:“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以火补者,毋吹其火,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腧穴的性能,酌情使用。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即灸法适用于治疗针刺所不能治愈的某些疾病。临床上凡是遇到阳气虚弱、沉寒痼冷的一些疾病,若单纯使用针法效果就不如灸治显著。一般灸法总的使用原则是:阳虚证、寒证、阴证。因为灸能益阳,亦能伤阴,所以凡是属于实证、热证以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2.施灸或温针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损皮肤和衣物;颜面五官、阴部以及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用过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筒内,以免复燃。

3.临床上施灸量的多少常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来控制,而其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程和体质:凡是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

(2)性别和年龄:妇人、小儿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壮男艾炷宜大、壮数宜多。

(3)部位: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壮;在腰背部施灸,大炷、多壮无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不可多灸;肩和两股皮厚而肉多,艾炷可大、壮数可多。

(4)病情:凡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壮施灸不可收效;而对风寒感冒、痈疽痹痛,若大炷多壮施灸过度,则邪火内郁,导致不良后果。

4.施灸的先后顺序:部位是先上后下、先阳部后阴部,壮数是先少后多,艾炷是先小后大。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酌情而施,如脱肛,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

三、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杯、罐等作为工具,借助热力等各种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表面,产生刺激(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法具有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一)罐的分类

一般根据制作罐的材料不同分为竹罐、陶罐、铜罐、铁罐、玻璃罐、橡皮罐。

(二)操作方法

1.火罐法

利用燃烧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罐因此被吸附在皮肤上。具体操作方法与要领如下。

(1)闪火法。

①操作:用镊子夹住易燃物,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即可吸住。

②部位:适用于任何部位,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③吸力:吸力中等。

④罐内是否有火:无,较安全。

⑤注意事项: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免酒精滴下,烧伤皮肤。

(2)投火法。

①操作:将纸折成宽筒条状,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②部位:适用于侧面横拔。

③吸力:吸力强。

④罐内是否有火:有。

⑤注意事项:火焰要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

(3)贴棉法(滴洒法)。

①操作:用直径约为2厘米的棉花片,厚薄适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贴在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扣在施述部位,即可吸住。

②部位:适用于侧面横拔。

③吸力:吸力强。

④罐内是否有火:有。

⑤注意事项:防止燃着的棉花脱下;酒精棉贴在罐内壁下1/3处;滴洒法滴入罐内95%酒精1~3滴,并将酒精沿罐内壁摇匀,切勿过多。

(4)架火法。

①操作:将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置于施术部位,然后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于瓶盖内,将酒精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

②部位:适用于呈水平穴位的竖拔。

③吸力:吸力强。

④罐内是否有火:有。

⑤注意事项: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

总之,以上拔罐方法除了闪火法以外,其余罐内均有火,所以要注意安全,不要烫伤皮肤。

2.水罐法

一般采用竹罐,利用煮水的热力排去空气。

3.气罐法

一般采用抽气罐,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

(三)拔罐的各种形式

1.按照罐的数量

(1)单罐:即用一个罐。主要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或压痛点。

(2)多罐: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罐。主要用于病变范围较大的病证。注意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易拔牢。

2.按照留置时间的长短

(1)闪罐:即吸拔后立即起去,反复多次。主要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2)留罐:即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一般5~15分钟,使吸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再将罐取下。

3.按照是否活动

走罐:又称推罐,即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多次反复推拉。主要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注意不能在骨骼突出的脊柱等部位操作,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4.综合运用

(1)药罐。

煮药罐:用药水煎煮竹罐,然后吸拔,用于风湿痛等。注意要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贮药罐:在罐内盛贮药液,再吸拔,用于风湿痛、哮喘、慢性胃炎、牛皮癣等。

(2)针罐:即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子。主要用于风湿病、痹证。注意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至深处,造成损伤,尤其在胸背部的腧穴。

(3)刺络(血)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再拔罐,以加强刺血的效果。主要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疼痛、皮肤疾病等。注意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的口径,同时出血量要适当,成人每次总量不超过10ml。

(四)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痉挛、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有自发性出血的患者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2.拔罐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局部皮肤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或体位移动,则火罐容易脱落,所以,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以及毛发多的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孕妇腰骶部及腹部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3.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子;操作时动作要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4.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导致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需处理,只要注意不要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用针刺破,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5.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6.若罐子大,吸附力强,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四、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是用于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穴位处皮肤或表浅的血络,放出少量的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刺络法或刺血络。《灵枢·官针》:“病在经络痼痹者……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灵枢·九针》:“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主痈热出血。”这是应用三棱针治病的最早记载。

(一)操作方法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以控制针刺的深浅;左右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

1.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针刺后可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部末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以及单穴点刺。

2.散刺法:又名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可刺10~20针以上,以促使瘀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水肿、顽癣等。

3.泻血法(刺络法):主要刺入较细的浅静脉中,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有时可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使静脉暴露更明显。泻血治疗一般2~3天1次,出血量较多可1~2周1次。此法多用于中暑时在肘窝、腘窝部浅静脉刺络出血。

4.挑刺法:将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挑破,有时也可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

(二)注意事项

1.本法刺激较强,治疗时注意使患者体位舒适,并与医生配合,预防晕针。

2.本法刺后针孔较大,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浅、快,泻血法时一般出血不宜过多,且切勿刺伤深部大动脉。

4.虚证、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使用。

同类推荐
  • 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

    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

    本书按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编排,各系统独立成章,各章节内含目的要求、教具准备、实习内容、复习思考题和重点掌握等内容。
  • 伤寒三字经

    伤寒三字经

    全书共分八章,阐述了《伤寒论》的源流和学术成就,六经辨证的诊治思想以及伤寒病瘥后的调理证治。其三字经部分以音韵顺口,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而成,并在每段后详加注释和验案实例。体现了作者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和精要阐释。
  • 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艺术疗法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近几十年来在国外临床心理学实践中非常流行,特别是日本的艺术疗法不仅在理论上,包括操作性比较强的具体治疗技法,目前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本书是在借鉴、引进和介绍日本艺术疗法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临床心理学实践形成的。全书阐述深入浅出,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不仅可为专业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诊治参考,也可让普通大众对相关常识和具体应对方法有所了解。
  • 血液科速查手册

    血液科速查手册

    血液科作为医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满足广大血液科医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临床血液科医师的诊治技能和水平,我们组织国内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教授,结合他们多年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编写了《血液科速查手册》一书。《血液科速查手册》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共分五章:(1)血液科常见症状的诊断(第一章):包括症状的特点和由该症状引起的常见、少见和罕见疾病。(2)临床常见血液科疾病的诊疗(第二至四章):包括血液科常见疾病的概述、主诉、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要点。
  • 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儿童意外伤害救治指南

    本书全面介绍各年龄段儿童常见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社会性和特殊性意外伤害共150余种。就每一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主要表现、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简明扼要、条理分明,突出干预方法和防范措施,提供实用的自救互救技术。是家长、教师、各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儿童安全宣教、防范和救治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参考读物。
热门推荐
  • 剑断不了情

    剑断不了情

    剑,江湖人的愁绪;剑,江湖人的尊严;剑,江湖人的朋友;剑,江湖人的敌人;剑,可以锋锐无比。剑;剑,可以腐钝生锈;剑,在手可以杀生;剑,在手可以拯救;剑,在手可以成名;剑,在手可以毁誉;剑,在手可以无情;但——剑断不了情!
  • 挥手绵延:最佳江山伴侣

    挥手绵延:最佳江山伴侣

    现代的佣兵王聂听栀因“摇光”(北斗七星其中一颗)穿越到异世大陆,掀手将会掀起一帆怎样的风云?聂氏家族以美貌容颜闻名于世的龙凤胎姐弟,竟然在五岁之余告知于世人不能修炼?世人叹之:人无完人啊。以前的风华绝代竟落得家族的污点,父母压之,庶姐庶弟欺之,谁知一场扮猪吃老虎的戏码开播。世上最尊贵的摇光宫,位于南元大陆的中央,高手如云,据说里面出来个最卑微的奴婢在一方抖抖脚也能威?八方。那摇光宫宫主更是无人可知。更无人知道那举世闻名的龙凤胎姐弟竟和摇光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神嫡一般的身份,神嫡一般的容貌,世人倾之叹之,神秘无比,就连名字也无人知道,可实力却霸气的告知世人,他,惹不起。
  • 易世传说

    易世传说

    学的是最纯正的武,杀的是山海经的怪,身后是最难防的魔,头上是炸了毛的神。实在没办法了,伏羲微微一笑。
  • 天穹幻灭

    天穹幻灭

    十六岁的少年——横遭变故——一封遗书——引出离奇身世和血海深仇——入江湖——赴雪域——化身修罗——沐浴仇人血——复仇之路的尽头——与至爱生离死别——误入封印之地——偶遇神秘师尊——为了一句承诺——破凡尘——踏仙门——携万古气运而来——誓将天穹幻灭——握在掌中!!!!!
  • 梦魇中葬下的爱

    梦魇中葬下的爱

    送给你,刚买的”由于这句话是自己说出来的,林然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脸在烈日下红彤彤的。“嗯,谢谢你了。”王艺璇很客气的接过来在炎热午后受到的冰糕,没有多余的话,转身走开了。林然显然很尴尬的朝我站的方向机械的笑了一下。手里的另一块冰糕在烈日下融化、滴落、蒸发。一切就似乎不曾发生过。“喂,这么腼腆你换追女孩子啊!追过去告白啊!”我没有控制自己的愤怒吼了出来。
  • 遗落人间的天狐公主

    遗落人间的天狐公主

    她是神与妖的结合体,体内流淌着两个王者的血液,正因为如此,这个刚出生就被遗弃人间的混血公主,面对命运对她的不公,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凭着自己的才智一步一步的走向最顶端·····!然而她却不小心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
  • 独孤云月:北月神

    独孤云月:北月神

    凌天羽伸出手想要去握住她;却从她的手中穿过。凌天羽摊开伸出的那只手;发现握住的是满手的斑驳。
  • 谋士养成计划

    谋士养成计划

    一个身在汉末的世族少年意外的拥有了属于后世的记忆,还莫名其妙的得到了一个古怪系统,于是,少年的成长之路即将开启。在这风起云涌的乱世,英雄辈出,豪杰并起。想那江东美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卧龙诸葛孔明,隆中笑言天下三分,魏武曹孟德,东临碣石有遗篇......生在这个波涛澎湃的时代里,不仅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历史的参与者,一睹这些乱世豪杰的绝代风采。
  • Zdz大神

    Zdz大神

    穿越到魔化的时代!一个不起眼的小偷身份,巧遇华家大少山鸡变凤凰,遭遇钟家大少的救命,到底谁才是她的真命天子,一起拭目以待!
  • 不散的光亮

    不散的光亮

    月色温柔,是太阳的延续,需无太阳般热烈,但有水一样韧性,无畏、勇敢、一往直前。本作品是一部网络连载长篇小说,以两个无家庭政治背景,土生本生长的女性郝晓月和一个从农村走出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牛雪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对她们爱情、家庭、工作、生活的细致描写,反映了女性干部艰辛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农村自然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