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这时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经全部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那男女之间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因此假如能经常用事后的悔悟。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端时的参考,那就可消除一切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这样做事就算有原则,一切行为自然都会合乎义理。
原文固然是以食欲和色欲二事来立论,其实世间任何事都不可以过贪,因为过分贪图享乐往往会得到反效果,俗语所说“乐极生悲”正是说明这个道理。人们通常在作了某件事以后就会产生懊悔的念头,可见我们做事要以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来修行才行。要想如此必先正心去痴,而正心可不是一件简单事,一定要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执着,唯有这样才能稳定住本然的天性。
总之,任何罪恶的起因,都是由于理智的蒙蔽,对万事万物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可见在这个充满各种物欲诱惑的时代,我们必须随时以清明的理智来把我们的言行导入光明的正途。
闲暇之余,不经意的回望身后的过往,才发现从莽撞无知到成熟理智时,却也夹杂了多少的轻狂。
曾经幻想,等到长大了,一定让生活过得多姿多彩、潇潇洒洒的,要有足够的独立空间,让自己畅所欲为。后来,虽然长大了,却明白了生活里很多的无奈与束缚,每个人都不可能自私的为自己而活,最起码要重视关心自己的人的感受,不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放纵而提心吊胆。因此,在意识里滋生了一种元素——循规蹈矩。
曾经以为,只要定一条座右铭,刻在书桌上、墙上、书本上,时刻鞭策、激励自己前进,就能在人生道路上畅通无阻。可座右铭是何等的坚硬呀,而人的思维又随着所接触事物的不同,在不断的活跃、提升。面对发展迅速、千变万化的社会,开始茫然失措,也逐渐明白,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时、境不同,就需要作不同的应变。一条“座右铭”并无法囊括一生,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与突破。所以在习惯了有一个理论来指导的情况下,就改用“随机应变”吧。
曾经傻得认为,只要把头发剪了,所有的正在发生或已发生过的烦恼的、不开心的东西,都会随之消失,因此,二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蓄长发的一位朋友,突然之间看起来似乎潇洒了。那只是暂时麻痹心理、欺骗神经罢了,所留下的“烙印”一样甩不掉,就看自己对烦恼的度的拿捏和一时间的释然。头发不知不觉地在生长着,朋友也慢慢的懂得了笑看风云,既然自己的“小肚”容不下如此之多的烦心琐事,又何不淡看世事,一笑置之呢。
曾经会为一个小小的发现而雀跃不已、手舞足蹈,为一个不大的收获而开怀大笑,笑得旁若无人,笑得得意忘形也不在乎。渐渐的,开始迷恋温文尔雅的举手投足,因为似懂非懂的明白了“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的内涵。于是,慢慢学会了,把收集的情感悄悄的堆积在内心深处,把即将呼出的情绪含蓄的掩盖起来。因此,面对波澜之事,却也能保持一副冷静淡然的神情。
曾经认定,只要赋予一腔热情、一片热忱,必能得到同等的回馈,毕竟真心的交流是建立在真实的感情上的,只要不吝的付出自己的感情,就没有得不到的真心。后来,总算在所受的伤害中清醒,在不断的认识中明白,原来一个人的感情是有限的,一旦付出后得不到回音,就会滞留不前。特别是固执、注重感觉的我,更是怀疑“日久能生情”的可信度。久而久之,被人戏谑成是“感情小气鬼”,便不知不觉的在心底形成了一层感情防护膜,就因为学会了先爱自己再去爱别人,在爱自己的基础上酝酿感情,并等待值得付出的人物。
曾经,多少的“曾经”才能垒筑一条人生之路,又需要历练多少的“曾经”才能真正成长。或许过往的“曾经”让我痴迷过、后悔过、得意过,甚至因为那么的一次“曾经”而耿耿于怀,但它终究陪同过成长,并总是跟随其后,提醒人们去领悟。
然而,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
很少会有人把麻辣烫与冰淇淋混在一起吃,即使两种都很可口;也很少有人会将旗袍与旅游鞋穿在一起,尽管两样都很美丽。于是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我们必须学会放弃。
有人喜欢追求“两全其美”,但这并不容易,而且往往像我们很小的时候读过的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猎狗追两只兔子,追着这只惦记着那只,回头去追那只,又放不了这只,结果是竹篮打水。
一位哲人曾语重心长地说:“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一句话点透玄机,生命有限而世界无限,不能不放弃;能力有限而欲望无限,不能不放弃,即便有时两件都是力所能及,也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力而不得不放弃。
然而放弃并不意味着残缺。我们无法想像让隙景润写长篇鸿著,我们不曾想到让司马迁指挥万马干军,我们不会想像让贝多芬取代贝克汉姆……没有人是不曾放弃过的,即便是伟人,但若他们这一生做了一件事,而且做得极好这就是完美了。
如果你不愿放弃,那么便可能一件也做不好。在16世纪西方曾出现过最后一个全才,他既是画家、又是数学家,建筑师、诗人……但我们已不记得他的名字了,但我们却知道写过《神曲》的但丁,雕过《大卫》的米开朗基罗,画过《蒙娜丽莎》的达·芬奇……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而且只要我们做得好,一件已足够了。因此我们不必不舍得放弃。放弃无聊的小说,搞笑的电视节目,自然收获一份充实;放弃一些虚荣,一些浮躁,自然会收获一份宁静;如果我们放弃过多的私心,就会收获一份难能的高贵;如果我们放弃一些世俗的褒贬,就会收获一份淡泊与满足。
如果你很忙,没有时间生活自己的生活,不妨放弃一些想却一直放不下的事,专心做好值得做的;如果你很彷徨,不妨放弃一些,向更该走的方向去走走。
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好,一生足矣。
没有人可以做完所有的事,伟人之所以伟大也只是在于他做好一件值得做的事,在于他放弃了不属于他的事业。
因此,如果你想成功,请学会放弃。
记得陈慧娴唱的歌里有一句词:“该放手就放手,生活还要继续,何必为难自己。”留一份自信,多一点洒脱,退一步海阔而天空。
尽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品德,但是如果过分认真而使心力交瘁,就会使精神得不到调剂而丧失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都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风亮节的情操,但是如果过分清心寡欲,对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什么贡献了。
所谓“明月清风不要钱”,人心假如能有这淡泊名利的思想,自然就会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心境自然也就清凉,如此无忧无虑该是何等飘逸。
不过什么事都不要走极端,假如过分轻视世间的功名利禄,就会被人误会缺乏匡世救人精神,就会被社会大众所唾弃。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就是指此而言,因此儒家要主张叫、庸之道,主张任何事物都要维持均衡状态。六祖慧能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人虽然对于分内之事应全力以赴,但是对于与生俱来的本然之性也必须善加维持,假如遇事做得太苦或太枯躁,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总在想着一个问题,人死去能否复活。想了很久很久,自己下定了无数的解释,但不管怎么样也没有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
人活在世其实还真是不容易,也许就是因为其不容易,才令我们去胡思乱想,因为道路的坎坷与人生的不平,才有了贫富的悬殊,才有了学识的差异。
往往有些事是我们后天无法满足的,自认还算活得潇洒,但要用何来衡量自己?
对于人与事,真的想了很久,人是否不可太善良了,是否不要过于认真,是否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不要过分的去计较,不要过于沉迷?
百思不得其解,与其让它不得其解,还不如把一切看透,把一切看的冷淡点,不要过分的要求自己,也不要再去要求别人。
活着本身就是很累的事了,何苦再为自己平添无数烦恼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的憔悴,我们已越来越无法承受一切重创。
萨特曾经说过:“人被判决为自由的。”你可以选择天堂或者地狱。自由的意思是:你有选择两者之一的自由。如果你只能选择天堂,那么它就不是一种选择;它不是自由。没有地狱的选择,天堂就是地狱本身。选择总是意味着要么这样、要么那样。它并不是说你有自由只选择好的。那样就没有自由了。
好事自有好事缘,坏事自有坏事根,何必过于认真,太认真,对自己是一种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