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1100000003

第3章 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

随后,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

《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略”,建造佛光寺,随后又建造大孚图寺,并环绕灵鹫峰置十二院。

后来,孝文帝还让自己的第四个女儿信诚公主出家在清凉山,并置公主寺。于是,清凉山佛教开始兴盛起来。据记载,当时的清凉山已经建有数十座寺院。

公主寺在建成之后,一度毁于战火,保留下来的为后来的唐朝时期所建。相传唐朝有一个尼姑来到清凉山修行,在公主寺的遗址下掘得尺璧,就进献给了当朝的皇帝,于是皇帝下令在此地重建公主寺。

在公主寺的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驸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公主寺占地4000平方米,中轴线有三进院子。

过殿面阔、进深各3间,殿内正中塑有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是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之四周塑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塑像上方皆为悬塑,有山水人物,亭台楼榭,形态逼真,色彩鲜明。

大雄殿内设有佛坛,坛上塑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是迦叶、阿难两尊者,塑艺精美绝伦。

殿四壁皆为精美绝伦的画像壁画,以卢舍那佛和弥勒佛为中心,300多人物面佛而立,大者1米,小者0.6米,内容丰富,绘艺甚佳。穿过左边的垂花门,是一棵苍天古树,北面是一座圣母庙,其对面有一细致的戏台,十分难得。

之后,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12个寺院。清凉山发展成为了文殊道场和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学习《华严经》的人们纷纷到五台山礼谒文殊,举行法会,着书释论,出现了灵辩及其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一大批华严学者。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菩萨顶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所以又称为“真容院”、“大文殊寺”。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后来藏族僧人进驻五台山之后,成为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之首。菩萨顶全寺顺山就势修筑殿宇,寺前有石阶108级,布局十分严谨。

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菩萨顶的修葺和扩建,逐渐形成后来的规模。北宋时期对寺院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1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

1402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1573年至1620年间再一次,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至清代,由于满族崇信藏传佛教,于是在1660年,将菩萨顶由汉传佛教改为藏传佛教,并从京城派去寺院住持。

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

菩萨顶东禅院内两通高3米,宽1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而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108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石阶末端的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

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并雕有九龙戏水。九龙翻腾,互相缠绕,活灵活现。

菩萨顶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10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后来的康熙皇帝下令建筑的。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3个部分。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面阔7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绘在布上的藏画唐卡。

另外,在大雄宝殿和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

实际上,这只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4口大铜锅。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

六月庙会僧人们过佛教节日,做斋饭,用白面蒸魔王,供“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斋僧。

在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这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那还是乾隆皇帝射上的呢,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是“带箭文殊”流传至今。

至北齐时期,清凉山的佛教迎来了第一个兴盛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清凉山上的寺院发展至200多座。

564年,北齐武成帝高湛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次年,改清凉山为五台山,使《华严经》成为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五台山的华严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五台山盛传的还有涅槃学、禅学、律学、净土学等。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杨坚大力扶持佛教,下诏在5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5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5个文殊的法号不同。

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

从此之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5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后,五台山之名开始在史籍中大量出现。

李唐王朝起兵并州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唐太宗即位后,重视译经事业,命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为主持,增加僧侣3000余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

于是敕令建寺10所,度僧数百,并下诏免收五台山寺院的赋税。显而易见,从唐太宗至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702年,武则天敕命重建清凉寺,令德感法师住持并掌管全国的僧尼事宜,使五台山成为全国佛教的首府所在。其后,又“神游五顶”、在清凉山安置“玉御容”,造塔立碑,并设斋供佛,对佛教进行大力的扶持,进一步促使五台山的佛教进入了兴盛时期。唐代宗李豫时期,印度的僧人不空三藏来华,上书向朝廷建议: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今镇在台山,福滋兆亿。伏唯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无疆之福,康我生人。伏唯至今以后,令天下食堂中,于宾头胪上将置文殊师利形象,作为上座。询诸圣典,具有明文。佛只如来尚承训旨,凡出家者固合抠衣。普贤、观音犹执拂而侍,声闻、缘觉拥慧而后居。斯乃天竺国皆然,非僧等鄙见,仍请为恒式。

769年,唐代宗批准了不空三藏的建议,尊文殊菩萨为天下寺宇斋堂中的上座,钦定普贤和观音为文殊菩萨的侍者。从此,文殊菩萨就居于观音、普贤、地藏等菩萨之首。

同时,不空三藏还奏请朝廷在五台山建金阁寺,并派弟子含光和经陀亲自到五台山督造,使之成为国家的根本道场。

770年,不空三藏被召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金阁寺。该寺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命名。

金阁寺修建时,由印度那烂陀寺的纯陀法师担任监工,依照经轨建造。当年秋天金阁寺落成之后,不空三藏法师被召回京城,唐代宗迎接入城。

不空三藏法师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离开五台山后由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创建了以《大日经》、《苏悉地经》和《金刚顶经》等真言密部为理论依据,以文殊护摩法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若戒定慧,形成了具有五台山特色的密宗,享有很高的声誉。

金阁寺的殿堂共有160多间,寺院布局为两处大院、一进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阁。寺前有天王殿和钟鼓两楼。第一处大院中间,矗立一座大阁,内供高约18米的千手观音铜像,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由纯铜铸成,外补薄泥,然后贴金。

千手观音身旁又有两尊高大的协侍像,一男一女,左边男像怀中抱有宝剑,据说这一男一女为观音的父母。殿阁两壁各供有12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

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后柱下两个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唐风明显。

金阁寺第一处大院的北侧有一排木构建筑,下层是僧舍,上层是塑有各种圣像的供殿,塑像设置庞杂,其中玉皇殿和三皇殿颇具特色。玉皇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

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3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与此同时,不空三藏又奏请在天下著名的寺院中置文殊院及文殊像,作为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支院。这样,以五台山为中心,以天下各著名寺院为枢纽,通过遍布全国的大小寺院形成网络,使文殊信仰得到推行,从而使五台山成为僧俗尊崇的文殊信仰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

787年,五台山就被正式确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被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之后,人们便自然地在五台山兴建了许多供奉文殊菩萨的寺院和殿堂。

五台山有专供文殊菩萨的菩萨顶、殊像寺、文殊寺、文殊院等寺院,大多数寺院中设有专供文殊菩萨的文殊殿,有的文殊殿规模甚至超过了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雄宝殿。

供奉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像多种多样,有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文殊、无垢文殊和孺童文殊,这五方文殊像合塑在黛螺顶的文殊殿、显通寺文殊殿和尊胜寺的文殊殿中。

菩萨顶文殊殿中供真容文殊像,佛光寺文殊殿中供着文殊7尊像。后来,在菩萨顶、罗睺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内还分别供奉有黄、白、绿、黑、蓝五色文殊像。另外还有带箭文殊、灯笼文殊、老文殊、千臂千钵释迦文殊、甘露文殊、金刚文殊、大威德文殊、写戏文殊等。

唐代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文化氛围,加之多位帝王的尊崇佛教、扶持佛教,使得五台山佛教形成了寺院林立,寺院经济发达,佛教经典丰富,僧人数万的鼎盛局面,文殊信仰遍及天下。

佛教的各个宗派,如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禅宗的高僧大德纷纷至五台山巡礼学法,传教布道,开辟道场,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宗派。

远自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越南、缅甸、日本等国的僧人,也慕名而来巡礼求法,其中,朝鲜和日本尤甚。如日本入唐求法高僧圆仁归国后,于861年在比睿山延历寺仿照五台山大华严寺菩萨院的文殊堂建起了文殊楼,修造了文殊像。

据传,唐代五台山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全山寺院达到了360多座,僧尼达数万人,各地兴建的寺院和僧众更是数不胜数。

同类推荐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禅,正是这样一把打通现实与理想的钥匙,以超然物外的智慧、妙趣文雅的吐属,渡人于稚拙之中,醒人于妄执之间。它是世间一道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带我们进入恬静平和的生活。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 佛语禅心

    佛语禅心

    本书在选取翻译《百喻经》中每篇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省略了它所譬喻的深刻佛理,增加了更有阅读情趣与指导意义的禅林故事。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我是魔尊

    我是魔尊

    我是第108代魔尊慕同,按照师兄的说法,我是最正统的魔族,出生高贵,天生便是王者。但魔界早已没落,不复往日风采,靠着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秘法命理之术和诛心之术在现代文明里苟延残喘。我的师兄,第107代魔尊,曾有着重振魔界辉煌,一统万界的宏图伟愿,却不想惨死于一场群架。到了我这里,重振魔族盛世已是屁谈,只想醉生红尘,阅尽天下美色便是足矣。可魔算不如天算,因为一场意外,我终究还是卷入了三界两宗之争,自此炼秘术、修魂章,走上了一条惊心动魄的魔界至尊之路。
  • 荏苒岁月

    荏苒岁月

    成长,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我们的成长会不会和他们的一样呢?
  • 猛鬼的复仇

    猛鬼的复仇

    镇里开了一家电脑店的小老板刘强,生日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个木制的盒子,被意外照出了阴阳眼,从此可以观察阴阳两界,也引来了猛鬼的复仇……
  • 琥珀般的女孩们

    琥珀般的女孩们

    一个霸道无礼,一个冷若冰霜,一个活泼开朗,一个优柔寡断,一个天真无邪,艾斯安尔学院的五大美女降临,被艾斯安尔历史所注释的这五个女孩如何称霸整个学院,占领所有人的视线,并且收获完美的爱情。如琥珀般不变的友情,淡淡光辉,却是她们最忠实的依靠。最后五人的幸福婚礼记载着永世的感情。--------------------------------------------------------作者是新人糕糕,写的不好还请多多包涵~
  • 成长的溪水

    成长的溪水

    花谢来年自会开,青春一去不回来。青春的飞扬,青春的理想,青春的迷茫,青春的彷徨。学生时期最纯真的感情,最纯净的心灵。以自己为蓝本,祭奠自己逝去的日子。
  • 暮然成殇

    暮然成殇

    我活得越来越懦弱,你走得越来越远,青春无悔的誓言还可以笑着说多久。
  • 脉蒙大陆风云史

    脉蒙大陆风云史

    九渊出生贫民窟,在欺辱、谩骂、毒打、背叛、欺骗、饥寒交迫中长大,惟一的弟弟也被残忍杀害。他在这地狱般的环境中苟延残喘,发誓要毁灭这一切。终于,他成功了,亲手了结了仇人,放火将贫民窟烧成了灰烬。当九渊以为他得到了解脱,这世上不再有地狱时,却发现原来整个世界就是地狱。就算黑暗永无止境,我也要努力寻找光明,即便身死,我也无悔。——九渊
  • 嗜兽

    嗜兽

    本想平平淡淡的生活,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看看这令人厌恶的世界,偷生余载。奈何天不亡我,让我唤醒那早已腐朽的灵魂,拾起那斑斓猩红的收割红镰。我,叫复牧羊。在饱受欺凌后,决定,要让这世界众生颤抖,匍匐在自己脚下!他一步步使小黄狗进化,精神识海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人一狗最终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求推荐、收藏、票票。书友群:315293029
  • 魄武虚尊

    魄武虚尊

    苦逼少年,无父无母。靠吃百家饭长大。。。他受奇人传承,此后又经过多年独自摸爬滚打,他从养育十几年的小镇中崛起!从意外中遇到了它,之后终于得知当年真相!再后平战乱、历生死、游山河、悟武道、成神通。爱恨情仇,生别离,但幸身旁有情义!看他执子之手,在这世间一步一步成为“魄武虚尊”!【咳咳。。。额,这是本人的处女作,大家有什么建议还请不吝赐教。谢谢。】
  • 森夏

    森夏

    七年前夏日的森林,一个如闲云般迷离的梦,在那误入的空间,少年、古树、狐狸……明明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少年少女,他却在另一个世界拥有着另一种不同的时间。然而她偏偏再一次闯入了这个世界,一个属于妖怪的地带。一段羁绊,如一支苇笛,符音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笛声的辙痕跨过整个黄昏的静谧。故事的开始,发生在一个森林的夏天……“想你的时候,我就循着这条小路去找你。”——俞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