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日本今后应该怎样与中国相处呢?
有效利用日本和中国在各自历史中培育起来的特点。“二战”后,日本的产业界高呼追赶先进国家、超过先进国家的口号,鼓励开发新产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使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此后,经历了高经济增长期结束的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1985年的日元升值危机。可以说,正是利用了这些契机,才使日本自身的技术能力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中国具备拥有一定的教育水平,丰富、廉价、勤劳的劳动力。确实如前所述,中国宏观经济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至于严重到导致国家的崩溃。中国丰富而优秀的劳动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如果能将上述两国的优势,即日本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中国的劳动力结合起来的话,将提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双方都十分有利。
根据贸易统计,2001年,日本出口额较上年减少5.1%,进口仅增长3.6%,但对中国的进出口却维持了18.3%和15.0%的高增长,而对美国、欧盟、东盟各国、NIES的进出口均大幅度下降。结果,中国的进、出口额都仅次于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从而使以加工贸易为中心的进出口不断增长。同时,也是日本企业为寻求低廉的劳动成本而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努力开发适合日本市场需求产品的结果。
2001年4月,日本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了临时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即使是此次临时紧急进口限制的农产品,也是日本的流通企业和靠外国生存的企业以稳定供给蔬菜和降低成本为目的,在中国指导栽培技术和质量管理,然后将生产的产品由中国出口到日本。
现在,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日本企业所占的比例虽然不清楚,但相信今后比例一定会不断提高。这样看来,如果考虑日本国内的成本竞争力的话,向中国转移生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说是谋求企业生存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选择之一。
三、寻求建立自由贸易体制
日中间,以及与韩国、包括东盟各国的东亚国家间已经开始协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目前已经签署的中国与东盟部长级协议为基础,双方正致力于在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另外,韩国与东盟各国的首脑也达成将来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协议。东盟各国与澳大利亚间也有同样的动向。
看看日本的相应做法。2002年1月上旬,日本首先与新加坡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尽管与韩国间也积极努力达成协议,但与周边国家相比还很消极。这是由于只看到农产品进口增加等短期负面因素而导致的结果。
在日中间缔约尤其重要。如上所述,迄今日本有培育起来的高技术能力,中国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并使其相互补充,有必要建立自由贸易体制。如果加上东盟各国,将会进一步强化相互补充体制。2002年3月下旬,日本银行和中国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缔结了货币互换协议。当然,货币互换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的意义不同。在世界上外汇储备量居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两国间缔结协议,尽管不需要考虑现在货币的供给状况,但至少可以说这是未来迈向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一步。
为了使与欧盟(EU)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相比动作迟缓的东亚能走上共存共荣的道路,致力于在中日间缔结协议的外交努力很重要。
四、超越“中国威胁论”
自2001年起,在日本产业界中盛行起“中国威胁论”。经过一年多了,其盛行趋势仍然未减。这与日本经济长期持续低迷状态而导致的心理影响有关。但是否日本也存在几乎丧失自信的危机状况呢?
尽早从以前的或者说由日本经营带来的弊端中解脱出来,更新组织、变革经营理念,会使一些大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在中小企业中也存在很多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在特定领域远远拉开了与世界上其他追随者的距离。的确,中国廉价产品的流入与日本的部分产品形成了竞争。但是,这并不仅仅带来了威胁,正如多数具备增长力的企业所认识的那样,在近邻出现这样具有潜力的国家,可以推动企业向前,给企业带来机遇。
美国曾经以钢铁为开端,先后在汽车、家电等领域被日本夺取了优势,经历了经济低迷时期。当时在美国,“日本威胁论”也甚嚣尘上,日美间贸易摩擦频发。但自1990年以后,美国以IT(信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技术革新,使美国重夺世界经济霸主的位置。
此后的10年,该轮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经济复苏了。这需要借助日本的近邻———今后将跨入经济大国行列的中国的力量。在进一步提高日本技术开发能力的同时,在生产方面尽早完善与中国的互补体制也很重要。届时,对不能期待国内需求有飞跃发展的日本来说,应该把中国巨大的市场作为强大的武器。
今后,为进一步增加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应该寻求确立以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大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