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没有名菜,但有名闻遐迩的小吃……
臭豆腐
“哦!臭豆腐,我喜欢。”David给我印象很深,他是一个会吃臭豆腐的老外。
我是他英文班的学生,老师同学之间私交甚好,常常户外教学。有一次教学主题是“台湾小吃”,我们想整他,就去某个有名的臭豆腐店。刚一入门,他就像个小孩,开心得不得了。呵呵,谁说老外不吃臭豆腐?
臭豆腐从小吃到大,也没注意哪间店有何特别之处,总之都是炸得金黄酥脆的外皮,吃得到细致软嫩的豆腐,小小四四方方的,淋上略带甜味的酱汁,附上自制泡菜,这是传统的台湾油炸臭豆腐。坊间还有很多臭豆腐料理,其中麻辣臭豆腐最为人喜爱。走一趟饶河街夜市,你会发现一大串店家都卖这个,且家家座无虚席,可以想见它多受爱戴。一碗综合麻辣的臭豆腐,除了很大一块臭豆腐,还有蘸满汤汁的大肠、鸭血,吃起来真是带劲。
老爸非常反对这种腌制品,觉得对身体不好,所以趁他出差后,老妈会去买那种很大一块白色的臭豆腐,在上头放些豌豆、肉末和葱花,大火蒸一下就可吃了。记得那时的豆腐真的是很臭,可是吃起来又很香,之后再也没吃过如此好吃的了。不过味道四溢的结果,就是老爸回来闻到,不高兴了好几天。
曾经有个老外问我,臭豆腐坏掉了,怎么吃得出来?嗯,想想这一线之隔的区分,似乎是中国人才有的本能,于是回答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蚵仔煎
第一次在厦门市区吃蚵仔煎,很便宜,合台币不到30元。满满的蚵仔,占据整个盘面,看不到青菜,看不到面衣,我和友人彼此惊呼。纯粹以吃蚵仔来说,真是经济实惠,但若以蚵仔煎的角度来看,就着实“太粗”了点,接下来几次经验,大抵都是“数大便是美”,之后就不想尝试了。当然,我不知道这是否能代表厦门地道的蚵仔煎。
在台湾吃蚵仔煎很贵,一份约合人民币10元。新鲜大大的蚵仔几颗,放在柔软的皮上,搭配两根青菜、打散的鸡蛋,最后淋上店家自制的酱料。这是台湾的蚵仔煎,色香味俱全,蚵仔不会多到让人吃了怕,熟的程度刚刚好,筋道的皮和着蛋、青菜一起,真是最佳拍档。台湾卖蚵仔煎的店家比比皆是,大街小巷都可看到,但真正生意好的,制胜关键在于香甜的酱料,这个是很难仿效的,各家都有独门秘方,能否笼络客人的心,就靠这个了。
回想与这位朋友的对话,心中无限感慨,台湾人的嘴,真的比较刁。
肉圆
肉圆非肉丸子,这是台湾的传统小吃。肉圆的做法南北有所不同,中北部常见油炸,南部清蒸,出名的彰化肉圆即前者,个人较偏爱后者。
在彰化,到处可见卖肉圆的摊子,名气之大与彰化大佛并列。肉圆一般外观呈碟形,内馅以瘦肉、香菇、竹笋为主,外皮以在来米混合地瓜粉搅拌,经过蒸、炸,特别香酥,再淋上店家特制酱料,便是令人闻香下马的美食了。
在彰化有一间小店,几十年来只卖肉圆。早期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靠着南来北往的卡车司机,将口碑传出去。创始人原先只为求温饱,因为真材实料、物美价廉,生意愈做愈大,除此之外,吃了油炸的肉圆后,店里免费送汤解油腻。这锅用香菇、竹笋、大骨熬出的清汤,味香甘甜,爱喝多少舀多少,只送不卖。
南部肉圆除了只清蒸不过油,内部馅料有些许差异,外皮吃起来较为滑顺爽口,虽是传统小吃,但是地位不只是点心,很多人视它为早、午餐不可或缺的主食,再配碗清汤,比吃大鱼大肉都过瘾。我喜欢在摊子前,看老板将竹盖子掀开的一刹那,冒出的蒸汽散开,露出一颗颗白胖胖的小肉圆,短短几秒钟,让口腹之欲急速攀升。记得儿时,三颗肉圆才10元,拌些蒜泥、酱油一起享受,吃完后加入大骨清汤,与剩下的调味料搅拌均匀后,就是一道美味的汤,真是便宜又大碗。
每次只要经过卖清蒸肉圆的摊子,就完全失去抗拒的能力,是否有名、地不地道,一点都不重要,只要是肉圆,我都愿意尝试,所以我的推荐是,只要看到有卖就去吃吧!
碗
“粿”是一种用米做的食物,把它装在碗里头,就叫做碗粿。
它的主要原料是台湾的在来米,而且最好用一年以上的旧米,口感才会好。为了选购适合的,店家多半有配合的米商,长期供货,如此才能有稳定的品质。烹煮米浆时间的拿捏也很重要,不小心过了头烧煳了,整锅都废掉。在来米浆煮好后,舀到吃饭碗里,再加入虾米、香菇、腌过的猪肉等配料用大火蒸熟,放凉后再放入蒸笼保温。
高三那年,每天下课都到图书馆温书,附近有一间“碗粿大王”,几乎晚晚必到。店家只卖碗粿和贡丸、鱼丸汤,你一入内,服务人员只会问你要什么汤,有专职的人负责端碗粿巡堂,想吃碗粿只要跟他示意即可,最后看桌上的碗结账。该店没有广告,很多路过的民众,都会被碗粿的味道吸引。这家的碗粿,吃起来有点黏但不会太黏,加上店家特制的调料,令人再三回味。
我从每次吃一碗,到一次两三碗。有一次台风前夜,依旧到“大王”的店里享受,等用完餐等公车回家时,已经风雨大作,又没带伞,只好哆嗦地躲在一屋檐下。这时远方16路公车缓缓驶来,正算好时间准备冲出去一跃而上,身旁有一高中帅哥,温柔地说:“我送你过去吧!”有些愣住了,但还是跟着他,两人拿着一把小雨伞,我心里甜的哦!在昏暗的夜色中,他是我的明灯;短短两步路,像是走了两公里那么久,停下的公车,如同南瓜马车,等着我们这对佳人。
上车后,他主动打开话匣子,问我是否常去“大王”家吃碗粿。“你好厉害耶,我每次去看到你都吃两三碗。”还不只这个,接着又说:“今天虽然风大,你一定吃饱了沉甸甸的,很稳,不会被吹跑掉。”
至此,美梦破碎……
盐酥鸡
盐酥鸡不只是台湾的小吃,还代表了一种饮食习惯。
台湾人很注重隐私权,趁着买盐酥鸡同时,请阿姐的小摊让我照张相。每次想吃盐酥鸡时,就会固定来这里,卖了27年的盐酥鸡,从母亲的手上接下衣钵,问她时下的年轻人吃不了苦,第三代是否有人接?她笑笑说,应该会有吧!
阿姐的故事很普通,她的父亲早期经商失败,母亲为了家计,只好卖盐酥鸡。没想到一卖卖了快30年,起名“第二家盐酥鸡”,是因为他们不是第一家。和阿姐闲聊间,我们讨论为何有些小吃很快夭折,盐酥鸡却可以畅销久久?得出结论之前,我的盐酥鸡已炸好,就没再继续这个话题。味道一如往常的好,只不过这次没有常见的九层塔,改了蒜头,鸡肉仍然大块,薯条仍然大根,爱吃的甜不辣,外酥内软,泡上一壶热茶解油腻,这是辛劳写稿后的难得悠闲。
油炸类的东西,总是能挑起人的食欲,香、酥、脆是它的特色,但是火气大、油脂高、热量高,这些会造成身体负担的负面评价,又让人担心害怕,就在这“喜欢又怕受伤害”之间,盐酥鸡在一片养生观念大行其道的世界中,奇迹式地留存下来。也许等我老了以后回忆,她是我心目中的“盐酥鸡阿姐”,就像儿时记忆中的黑轮伯吧!
盐酥鸡虽然好吃,但是在台湾,有些场合不能带进去哦!因为它的香味,会让其他人坐立不安,万一引发暴动,就罪过啦!
东山鸭头
第一次听到东山鸭头,是高中的一位学姐说的,她是台南人,某次假日跟她回家,才知道她外婆卖这个小吃。
刚看到时很怪,什么东西都黑不拉几,卖相实在不好。摊子上的选择也很少,就是基本的鸭头、鸭脖子、豆干、米血、黑轮,等等,但仔细闻,那味道很香,有一种说不出的甜甜的幸福感。
“吃吃看啦!”在学姐的鼓励下,挑了一小块米血,看着原本已经黑乎乎的小东西,经过卤汁以后更黑,心想,这哪会好吃,勉强塞进嘴里,一咬下,居然有一股特殊香味慢慢化开,吃起来软软甜甜的,于是,一口接一口地停不下来。外婆很开心,因为“吃光光”对她来说,是种肯定。接着她拿出方便面过卤汁,好吃到不行,问外婆为什么没卖?她说这对人不好,吃多影响健康。
看着她忙碌的手,几乎没有停过,熟练地接过托盘,一会儿斩脖子,一会儿切豆干,小心翼翼丢进滚烫的卤汁里,晃动、晃动、再晃动,起锅装好递给客人,同时也报出了正确的金额。过程中,我看到她身兼生产、品管、会计数职。学姐说她闲不下来,年轻的时候种田,老了以后每天在家,说不想浪费生命,就卖起东山鸭头了。
我们觉得她辛苦,但她乐在其中。记得外婆说过,人要多动动,才会开心。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宅在家里,想一想还真是惭愧。
挫冰
挫冰也可以成为台湾小吃?
没错,在台湾吃冰,就像吃一顿饭,花样繁多,有些还能DIY。有点餐形式,也有自助式的。如果把“冰”当做米饭,那么,红豆、绿豆等,就是菜啦!
台湾传统挫冰,不若雪花那么细,但也是不用咀嚼的沙冰,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没有色素、香料,现煮现做的。豆类制品尤其多,芋头和番薯也一定会有,这些都必须炖要足够的时间,吃起来才会香软。之后有了雪花冰,除了挫冰更细,入口即化,配料上还多了一些酱料品,如巧克力酱、花生酱等,感觉像在吃西餐。随着时代演进,现代人有了品味和养生观念,要求好看、好吃又健康,于是有了以新鲜水果入味。永康街的芒果冰就是最出名的代表。
挫冰的历史,其实一直跟台湾的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很怀念儿时吃八宝冰的年代,摊子上一盘盘的,装了红豆、绿豆、粉粿……至少八种。我坐在摊位前面,看阿婆一勺勺将料放进碗里,喜欢的,就叫阿婆多给一点,不爱的,就少放一点。阿婆会刨冰在满满的料上,最后淋些糖水。我总是拼命把上头的清冰扒完,然后要阿婆再加刨冰,印象中,她都无怨无尤。
台湾的冰店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夏天卖冰品、冬天卖甜汤,因为两者的“菜”几乎一样,好像红萝卜可生吃也能熟食。
台湾人真是连吃冰都可以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