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侮辱,是人生一大苦事。受辱而又处理失当,使整个人生倾覆,可谓雪上加霜。
所谓侮辱,是对他人人格的侵犯。这种侵犯不同拔剑一挥,直取对方首级。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它通过贬损人格的方式,使人的名誉、信用和社会效能下降,造成心理创伤。俗谚称“恶言一句六月寒”,说的是侮辱的伤害力。人处六月溽热,闻一句恶言却觉得齿冷,这是心理效应,足见舌剑难敌。
血性男儿或刚烈女子,都不堪受辱。莽撞者,抄起菜刀寻人拚命;慎密者,设计阴谋让人下井。
这便是报复。
以恶对恶。
令人惋惜的是,这种报复不论奏效或未奏效,全以失败而告终。
因为报复并非正当防卫。
在报复之前,他们原本怀揣着一腔道理,但这道理未能伸张,却成了犯罪的动机。
《水浒传》中那班好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个令人神往。但这等事可看不可学。宋代距今久矣,彼时彼事与今天大不相同,而且书中所载,添了许多当时文人渴求正义的畅想。
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这话大抵不错。但有理须会运用,否则这道理不仅没用,反而有害。因此,做事的学问不在有理,而在于怎样运用此理。其中的区别,就是节节胜利或是节节败退。大丈夫处世,其高超处只在如何御辱。用暴力或是阴谋手段报复他人,难免陷入一塌糊涂。
那些因报复而犯罪的人,大都迭出悔意,深叹若不如此便如何如何。的确,留取青山,何愁无柴?一旦触犯法网,就晚了。
做人难,一旦遇到奇耻大辱,最忌热血冲头。逢事拍案而起,不过是匹夫匹妇之勇,毫无益处。只有冷静剖析事情前后,把自己的意愿纳入法律的轨道之中申冤除仇,才是好汉所为。有理、有利又有节。
有人说,他的遭遇错综复杂,告状无门,官僚推诿,只好铤而走险。这类事确实不少,但仍须耐心隐忍,让正义在不屈不挠之中得以伸张。设想,铤而走险只是以命换命,各自撇下一帮寡母孤儿,这完全是自杀式的下策。
除了沉冤之外,生活中还有一些鸡零狗碎的琐事。譬如流言蜚语,白眼黑话之类,也使一些莽汉怒不可遏,拚死厮杀一番,弄得两败俱伤。这是更低档次的报复。
为这等小事而葬送青春,值与不值,明眼人能看得一清二楚。这类小烦小恼,漠之待之如过眼烟云,不闻不问,活得反而更好。
中国人崇尚的人格最高境界是“宠辱俱忘,处变不惊”。如此,方可成就大事业,养出一副男子汉的磊落胸襟。昔日勾践战败,老婆被吴王掠去为妾,自己当马鋆,其辱不可谓不大。勾践依然从容镇定,卧薪尝胆,终于东山再起,反使吴王沦为死囚。这是敌我之间的忍耐,对于同事邻里之间的龃龉,更需淡化处理。越是斤斤计较,损失得越多。人生不过百年,把能耐放在有用处岂不更好?
依照心理学家的分析,报复属于一种卑劣情结,报复只证明自己也是恶人。
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仍是明训。将你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人,的确糟糕透了。
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林则徐,虎门禁烟,爱国获罪,被充军新疆。这是一般人不堪忍受的打击。林则徐却能淡泊宁静,心怀天下,在伊犁修渠栽树,造福一方,成了为百姓拥戴的民族英雄。
出于仰慕林公风范,录他的一句诗以砺志,诗云:
细嚼黄连不皱眉。
有此胸襟。何事患不成功?何必报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