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认为研究香水的学者一定品德美好,而琢磨病毒的医生必定心地险恶,谁都会认定这是一种无知。
但世人并不能完全摆脱这种无知,这大多是由于以讹传讹或是人云亦云所致。
人们对弗洛伊德的误解以至抨击大多如此。
少半出于幼稚,多半出于无知。
作为研究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大科学家,弗洛伊德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还包括梦境和性。
尤其是性,使人们断定弗氏学说的“不纯洁”。
性便是性,是人与动物的客观存在。研究性并不等于研究人的生殖器(虽然医生们研究生殖器也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胡闹),也不等于鼓励性交,更不等于鼓励乱伦杂交与开设娼馆。
他的学说不是哲学,而是精神分析学。他并不说出人应该怎样做,而是指出事情是怎样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涉及到性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揭示了人的深层心理对于宗教、艺术和道德的作用,这是前无古人的贡献。
有人说,在爱情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婚恋之中,展示出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1882年,26岁的弗洛伊德和一位美丽的犹太姑娘玛莎在他们共同居住的维也纳相识。玛莎的父亲是一位被海涅称为“富有智慧”的学者。当时作为医生的弗洛伊德,每天向姑娘送一朵红玫瑰,并附一张用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或德文写上的箴言,作为求爱的表示。他们从订婚到结婚一共经历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包括分离的3年。弗洛伊德在这其间给未婚妻一共写了900多封信,倾诉自己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追求。
他认为“爱情是两者之间的完全融合,而决不容许有任何杂质的东西”。这种爱情观的完美倾向,也使生性拘谨的弗洛伊德尝到许多烦恼。
历经4年的恋爱,使他们的情感由盲目的热烈升华为和谐的爱情。最终吸引弗洛伊德的,不仅是玛莎的娴雅和美貌,还有纯洁的心性和坚强的意志。在结婚前,弗洛伊德说道:“3年前所爱的只是她的形象,而如今爱的是她的人格,一个真正的玛莎。”1885年夏天,尚未结婚的玛莎患病,弗洛伊德心急如焚,过度的焦虑使他身心处在疯狂的边缘。
由此,也可看出他们的爱情极其坚贞。
婚后,他们一直过着经济上并不宽裕的生活。弗洛伊德由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原因,又常处于孤立的状态中。但玛莎始终将全身心投入家务的操劳中,并不为世俗的富贵所动。爱情,使他们在将近60年的生活里相敬如宾,共济人生。
然而,世人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常常处在熙熙攘攘,的喧哗之中,又有一些人对弗氏学说表现出一种不屑。这种不屑大约可反证出他们的纯洁,但能纯洁到无性的程度吗?对性观念的持重可以表现一种纯洁。如果没有性,比如像绦虫那样无性繁殖还有什么纯洁可言呢?又有一些性犯罪者,把自己的道德低下,归结于弗氏的学说,并将自己归于弗洛伊德一党。这不止可悲而且可耻了。他们玷污了科学。
究竟有多少人读过或读懂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呢?除专门的学者外恐怕不多。一般人不必一定都去读,但既然未读也不宜妄自议论。
无可否认,弗氏的著作在科学界也是聚讼纷纭的90年来对他学说的争议几乎从未停止过,但这只是学术上的纷争。
在一篇短文内尽述弗洛伊德学说的复杂和广泛,几乎是徒劳的。但划出简单又不致于歪曲其本义的轮廓,或许可能。
先说影响,在20世纪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大科学家,无人像弗洛伊德那样,影响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文学、艺术、宗教、人类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犯罪学、历史学、生物学以及其它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弗洛伊德依据自己的学说形成了一套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他认为宗教是精神麻醉的典型代表,是人企图逃避苦难的方式,又是注定要失败的方式。他认为宗教是人在进化过程中所患的一种精神病。而道德,则出于罪恶感的赎罪心理,主要是社会需要。如果说宗教使人具备了统一的人生观,道德则驯服了人的炽情,否则人类早就灭绝了。对于文明,弗洛伊德认为它属于人类防卫自然和调整人际关系的结果。它利用性本能的冲动力,又舍去性的目标,进而达到比较高尚的社会文明,即所谓升华。它所打击的目标就是个人的欲望。但没有文明就没有艺术和科学。弗洛伊德认为宗教、道德和文明的起源都在于性本能的冲动,这是常常使人无法完全接受的结论。
弗洛伊德在注意到个人与社会、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广阔社会背景,特别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人的深层心理和生物本能被排除于人文科学之外无疑是一种缺憾,但很难说它会是打开所有迷宫的唯一的钥匙。
弗洛伊德不怎么使用幸福这一概念,但在他的著作中幸福与“快乐原则”基本是一码事。他说,幸福差不多是一种“过渡性的较好的状态”,但逃避不了文明的追杀。它总是和群体意志相冲突的,社会常常以个人的部分牺牲为代价来积聚文明。在这里,弗洛伊德在对人的心理的原始历史进行洞察之时,竟没有看到阶级与阶级利益的冲突,对人的幸福与不幸会有更大的影响。
和其他学派的不同在于,弗洛伊德是把人的心理作为起点,对社会进行微观分析,进而把握社会的。因而对20世纪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深恶痛绝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革命首先要让人意识到人的本性,把人从物质文明的重负中解放出来。弗洛伊德所注意到的人的本能和非理性因素,是对社会科学的贡献。雅斯贝斯、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反对西方社会的异化、强调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研究的,在这一点上和弗洛伊德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和结构主义都宣称自己的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都重视无意识学说,认为即使是复杂的现象之间也都有某种固定的联系。当然,让人们都接受弗洛伊德的学说很难。西方科学主义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所谓心理分析缺少像物理学那种令人满意的测量方法和普遍的适用范围。
弗洛伊德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是医生,1881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他由精神病学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在他之前,精神病人一律被视为疯子,或是魔鬼附体。在医生那里,也被定为“早发性痴呆症”,无所谓探究患病原因和治疗措施,只应关进疯人院。弗洛伊德在临床经验中得出结论:内心冲突并非只在精神病人中发生,正常人也存在这种心理现象。他认为,神经错乱不合公认的疾病条件,只是心理状态。而治疗日益增多的精神病人,是一个重大问题。无疑,他在维也纳和巴黎的研究结果,使其成为近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他的研究方法,也成为近代心理分析学的基础。在这里,心理分析学只是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用于对精神病人的治疗,而不是妄自猜测他人心迹的巫术。
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梦的解析》。这部有名的著作中包括了这样惊人的见解:“性的烦闷,是各种神经病与各种精神病主要的病源之一。”弗氏说的性并不仅限于男女交欢之事,要广泛的多。用美国一著名精神病学家的话说:“他的发现并不是说小孩子也有性生活,而是性本能也有其童年时期。”
对于“无意识”的发现,也是弗氏大名永存的原因之一。人心譬如冰山,意识不过是冰山露出海平面的十之一二,而大部分都藏在水下,这就是无意识。其中无法自主的种种阻挠和对抗,亦是病源。
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本能冲动,这是人心中最隐秘又不可穿透的部分,全是原始的冲动与欲望。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话说是“不懂价值,不辨善恶,不计后果的”。二是自我,它是遵从现实原则而节制本能冲动的仲裁人。但是当自我与本能冲动抵触太甚时,便致人以神经系统的疾病。三是超自我,也可称良知,是人之心理过程的最高境界,是向善的力。
超自我与本能冲动都是无意识的,又是对立的,唯有自我在其中作意识的调解。当这三者和谐时,人方安详舒泰。当自我允许本能冲动恣意妄为时,超自我就深为侵扰,产生犯罪之感。
弗洛伊德这一深刻的心理分析: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他所发明的能够了解人的无意识的内心冲突的方法,即“梦的分析”。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梦是无意义、无目的、也是无价值的。弗氏是在科学界进入梦境的第一人。
自然,弗洛伊德有关儿女对父母的“情结”,到至今仍然被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他所开创的“生命力”之说,即性与创造的关系,也不能被所有人接受。这种争执仍然在持续,不妨见仁见智。
弗洛伊德的生活,毕生都是严谨的,他的人格和治学精神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欧文赫塞说;“我们有理由确信,自今而后的100年中,弗洛伊德将被尊奉为与哥白尼和牛顿同等的伟人,他们都为人类开启了思想的新远景。”
弗洛伊德逝于1939年,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