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幅俄国漫画:
二个高大凶悍的官僚在办公桌前大吼:“我说过多少次了,告诉你明天来,可你总是今天来!”
来访者手里拿着一张纸在瑟瑟发抖……
不管这个官僚办不办事,他说的话无疑是对的。而那个来访者每次都按着吩咐来了,但他每次都错了。因为他总是在“今天”来临。
那么,明天在哪里呢?
在时间顺序上随着今天而来的那一天是明天吗?
由于它不可避免地沦为又一个“今天”,因而失去了“明天”的含义。同时它在内容上也往往不具有“明天”应有的含义。
人们都坚定地认为:明天必是清新明媚的。但谁也无法进入“明天”,于是“明天”永远有权利是美好的,诗人赵健雄曾把第一本诗集名之《明天的雪》。
在许多场合,人们檐避了“明天”的说法,而更实际地称为“次日”或“第二天”。既然传统并非等于过去,那么明天也不一定就是未来。
明天是永远不受责备的。即使像外国民歌唱的“假如明天发生了战争,”而另一首歌曲又唱到“明天迎来了曙光。”
少女一夜变为新娘,似乎说明过去的曾经是纯洁的,这是人的法则。理想经一夜变成现实,则说明未来的才能保持纯洁,这是社会的法则。
在《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说“昨天有果酱,明天有果酱,今天永远没有果酱。”
这话说得更警醒,在一种伪装的乐观情绪中,会有更明确的人的存在意识。
有人活在昨天,有人活在明天,有人活在今天,这便是人各自的命运。
那些苦干而又身处困厄的人,对社会贡献最大,他们一直活在了今天,但没有果酱。
孔子当年也没有果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