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颍智献灭陈计
高颍幼年时就聪慧灵敏,喜读经书,尤其擅长辞令,他家的门前有一棵柳树,一百多丈高,亭亭如盖,村中的占卜师指着门前的柳树说:“这一家肯定会出贵人啊!”
果然如此,高颍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周齐王任命为记室的官职,隋文帝得政时,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并进封为渤海郡公,官位显赫,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能与之相比。
公元582年,长孙览、元景山等攻打陈国,由高颍来节度控制各路兵马。当时正好赶上陈国的宣帝死了,高颍说“‘礼不伐丧’,本来陈国的一国之主已死了,大祸已临头了,再攻打它,就算不讲礼义了。”于是,他奏请班师回朝。隋文帝对他的举动大惑不解,高颍向隋文帝说明了他灭陈的计策。他说:“江南土地温热,水田稻谷早熟。我们在他们收获的时候,征集一些兵马,故意扬言要出奇不意袭击他们,他们必然屯兵防御,这样就可以使他们荒废农时。等到他们聚集起部队来时,我们又解散部队。如此反复再三,他们以为我们只有这一招,以后再聚集部队时,他们必然不相信;那么,趁他们麻痹松懈之时,我们忽然组织起部队,出其不意出兵,一定会打败敌人。此外,江南土层薄,房屋大多是竹子和茅草盖的。所有储备和积蓄都藏在屋里,而不是在地窖中。我们可以秘密派遣一些人,顺着风势放火,将他们的房屋财产烧毁,等到他们重新修建,又再给他们烧掉。不出几年,自然可以使他们的财产和人力都困乏不堪。”文帝听后恍然大悟,便决定采用高颍的计策。公元589年,晋王广大举伐陈时,命高颍为三军的元帅,一切听从他的指挥,终于灭掉了陈国。
灭掉陈国之后,晋王想纳陈主的宠姬张丽华为妾,高颍又劝谏说:“周武王灭掉商殷之后很明智,把美女妲己杀了,怕美女误国,现在灭掉了陈国,把张丽华也应该杀了。”晋王当时很不高兴,但考虑到高颍的话有道理,还是按高颍的话去办了。高颖被加授官职为上柱国,进爵为齐国公。
杨广装模作样讨欢心
杨广,又叫阿糜,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文献独孤皇后,杨广少年时长得英俊潇洒,而且聪明灵光,极善于察言观色,杨坚及皇后都很喜欢他。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被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杨坚曾让一位算卦先生给他的几个儿子看相,这位算卦先生说:“晋王的眉上双骨隆起,将来一定贵不可言”。
隋文帝晚年,太子杨勇失宠,杨广侦察到这一秘闻后,便极力“矫饰”起来。
首先,他针对杨勇多内宠引起皇宫内外议论这一点,极力显示自己对女色不感兴趣。他虽然合法地拥有众多姬妾,但只和正式配偶萧妃居处。
其次,凡是有人前去拜访他,无论贵贱,他必定和萧妃亲自迎送,招待周到。所以,一时间连宫中执役的下人也无不称赞他的仁孝。此外,他还专门收拾了一间房间,陈设朴素,服役之宫女既老又丑,并把故意弄坏的乐器放在角落里,不让人掸去灰尘,表示这类东西他是从来不碰的。文帝和皇后来看他,他就在这间屋子中和他们见面,使隋文帝觉得他不好声色,对他的宠爱因此与日俱增。
公元588年冬天,隋军向陈展开进攻,杨广为行军大元帅。打败陈国之后,杨广就把陈国的所有府库都封起来,丝毫不取而占为已有,听候处理。他的这一举动,深得隋文帝的欢心。
终于在杨勇废黜之后,杨广被正式立为太子。
杨广登上帝位后,一改过去的样子,到处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整天荒淫无度,成为一代臭名昭著的昏君,使隋朝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王朝。
牛弘善理家务事
隋朝时,有个大臣叫牛弘,他好学博闻,性情十分宽宏大量。隋炀帝很器重他,曾允许他与皇后同席吃饭,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礼遇,但牛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宽厚谦让。他不但官场上关系处理得好,而且家庭也搞得十分和睦。他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他有个弟弟叫牛弼,经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的牛给射死了。牛弘从外面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迎上前,对他说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疯,将牛射死了。”牛弘听了,什么也没问,只是说将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之后又提杀牛一事,牛弘却说:“剩下的做汤。”过一会儿他妻子又唠叨杀牛的事。这时,牛弘才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一点没有生气的样子,脸色像平时一样温和,甚至连头也没抬,继续看他的书。
妻子见丈夫这样大度,感到很是惭愧。从此以后不敢再提牛弼杀牛的事了。因此,牛家门内一片和气,再也听不到闲言碎语。弟弟也因此收敛了不少。
李渊父子计除隐患
隋末,炀帝暴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统治摇摇欲坠。当时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及其子世民目睹天下动荡的局面,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到来,下定决心起兵反隋,并日夜操练军士,秘密布署军事计划。
这一行动被忠于炀帝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察觉,二人便暗中策划晋阳祈雨大会,想把李渊父子骗到晋祠,借机杀掉。此一诡计被人探知报告给李氏父子,二人闻之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即叫来部下刘文静。经过秘密策划,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先把王、高二人干掉,来个先发制人。
按照事先定好的计策,在五月的一个漆黑夜里,李世民率兵在晋阳宫城外悄悄地埋伏下来,王、高浑然不觉。第二天早晨,李渊照常和王、高在晋阳宫内商议军情。正谈论间,刘文静领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来到庭中说:“我这儿有张密状,说有人想要谋反。”李渊故意叫王威先看,刘政会却不给,说:“这张密状告的是副留守,只有唐公才能看。”李渊“惊讶”得接过一看,原来是控告王、高秘密勾结突厥不久将入侵太原。李渊装作愤怒的样子;连连责骂王、高:“二人贼胆,竟然勾结贼寇,这还了得!”到了此时,主、高才知中了李渊的计。然而不等他俩申辩,刘文静一声令下,埋伏在后面的将士就一跃而出,把二人捆绑起来,投入大牢。
谁知过了几天,还真有几万突厥骑兵入侵太原,这本是一个巧合,却造成王、高勾结贼寇的“事实”。于是李渊父子便名正言顺地将他们杀掉了,从而轻而易举地除掉了身边的隐患。
李靖速战萧铣
隋朝名将李靖,欲讨伐萧铣,向高祖献了十种灭萧铣的计策,高祖对他的计策深以为然,就以李靖为行军总管,向萧铣展开了进攻。李靖是代替孝恭为行军长史总领全军的,因为孝恭对军队打仗之事一窍不通。
李靖把军队在夔州这地方集中起来,整顿一番准备出发。萧铣认为时节已是深秋,江水泛涨,三峡的道路险峻,李靖的军队肯定不能前进,于是让军队休息,不作一点防备。李靖将军队整顿一番后率师而进,要经过三峡时,诸位将领要求把军队停下来,等到水退时再前进。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进军,萧铣肯定始料不及。乘水涨之势,突然打到城下,正是所谓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萧铣会措手不及。此乃兵家上策。纵使他们发现了我们,仓卒征集军队,也已经为时晚矣。”孝恭听从了李靖的话,把军队推进到夷陵。大获全胜。
萧铣的将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人屯扎在清江一地,孝恭要攻打他,李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一员健将,士卒作战骁勇,现在他们又刚失掉荆门,全军出战,这是救败之师,恐怕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我们应当把军队停在南岸,不与他们相争,等他们士气衰落了,然后再奋起打击他们,一定能胜利。”孝恭不听,把李靖留下守营,自己亲自率师与文士弘大战,孝恭果然大败,逃奔到南岸。文士弘的军队胜利后,不是乘胜追击,而是大肆掠夺,人人都搜掠了好多东西,背在肩上,纪律混乱。李靖看到他们的军队纪律涣散,士气不振,就趁机发兵攻打他们,结果取得了胜利,获取舟舰400余艘,斩杀敌人万余人。
由上可知,军队作战,掌握良好的时机非常重要。“兵贵神速”固然重要,等待时机成熟也很重要。孝恭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出击,导致了失败,李靖见机行事,在具备进攻的条件时,全面出击,又转败为胜。
李渊智克霍邑
公元617年8月,李渊率晋阳义师在离霍邑城五里处安营扎寨。屯驻霍邑的隋朝守将宋老生凭借险要的地形,闭城不出,企图固守,阻李渊大军于坚城之下,不得前进。李渊深以为忧。
李世民知道父亲的思虑,便建议说:“宋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必出无疑。如他一直固守,则实行反间之计,诬他怀有二心,同我军私通,因此不战。他怕左右的人报告给代王侑(隋炀帝孙),自己无以自明,哪敢不出!”李渊以为有理,就依计而行。先派出十多支小队人马,分别在城东南至西南一线巡视,并故意举鞭指麾,装出要攻城的样子,又命建成、世民各率精骑数十,逼至城下,高声辱骂宋老生,挑逗守兵。
宋老生见李渊调兵遣将,真以为即要攻城,又见义师骂上门来,被惹得火冒三丈,便亲率三万士众出城迎战。李渊为避免宋老生背城列阵,不肯远出,就令义军收缩阵地。宋老生误以为李渊畏惧后却,便贸然引兵前进。于是李军发挥骑兵的优势,力挫宋老生之众。与此同时,李世民等又以轻骑飞快地插入敌军的阵后,宋老生遭到腹背夹攻,士卒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宋老生拼命冲杀,想逃回城里,但城门早已为李军挡住,城上守兵不敢打开,宋老生欲进不能,结果被斩于马上。隋军失去主将,军心动摇,李军则乘胜麾兵登城,攻克了霍邑。
萧翼施计获真迹
唐三藏西天取经回国,唐太宗特地要建造一座慈恩寺雁塔,为追荐文德太后冥福,命太子李治作记,自制序文,想用王羲之字体,剪集成序,刻在雁塔之上,便命各地州郡收集二王(羲之、献之)法帖,集中御览,已收得1300余帖,只缺少一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始终没有下落。
有一位御史萧翼,说出此兰亭集序藏本;为王家的传家宝,现传至辨才和尚,藏于湖南永欣寺的方丈梁上,从来不肯示人,若主上需要,臣会想办法弄来的。
唐太宗大喜道:“卿能如此,朕不惜万金之贵,但千万不要强抢豪夺。”
萧翼索取太宗手敕及两三本“二王”杂帖,作为对辨才和尚的引见之贽,然后改扮为一个落拓书生,雇小船直抵湘潭。他寄住在船里,每天必到永欣寺观赏壁画,走过辨才方丈的门边时必在门口小坐,很礼貌地向老和尚鞠一躬,日子久了,辨才也对他发生好感,由打招呼而请入寺闲谈。萧翼多才多艺,谈吐诙谐,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投其所好,两个人渐渐地成了好朋友。
一天,两个人酒醉饭饱,扯谈了一会做人之道,又谈了一会作文之法,最后谈到书法艺术,萧翼说到:“先氏家传有几件二王法帖,不知真假,要请上人法鉴。”说完就把所带来的二王帖拿出来。辨才看了好一会说:“确是真的,但不是二王的得意之作,贫僧倒有一真迹。”说完就拿出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兰亭集序”果然如萧翼所了解的,是放在方丈屋的梁上,且里里外外包了很多层。
萧翼看过之后,思忖片刻说道:“离乱一百多年了,怕不是真迹吧!”辨才道:“这是我的家传真宝,已经传了七代了,先师智永临终时亲授给我的,绝对不会有假。”萧翼听完后,冷静沉着地仔细察看着,以他精深的书法知识指出了这本“兰亭集序”的很多瑕疵之处,对辨才和尚说:“这恐怕不是真的吧?”辨才和尚为了对证“兰亭集序”的真伪,就没有把它再放回梁上,萧翼记住了“兰亭集序”的所放之处。
这一天,萧翼在辨才和尚处品茶,两人谈得正浓,外面传话有人要找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出去了,萧翼就悄悄地把“兰亭集序”放在自己的内衣之中,大摇大摆地走出了永欣寺,由于萧翼在这儿出出入入,常来常往,也无人过问。
萧翼出了寺院,像飞似的赶到马爷亭,交给了来人,快马加鞭带回了长安。
唐太宗见到“兰亭集序”的真迹很是高兴,为了嘉奖萧翼的智谋与功劳,把他升为员外郎,并赏赐给他很多绸缎财宝。考虑到辨才和尚保留真迹有功,也赏赐辨才财帛,加建三级宝塔。
辨才和尚经过这次打击,忧思成疾,年余便一命呜乎了。
“兰亭集序”呢,到唐太宗死时做了他的陪葬品。从此,“兰亭集序”的真迹不在人间了。
萧翼为了巧取“兰亭集序”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他使用了一种“抛砖引玉”的办法,用二王的杂帖,引出了辨才和尚珍藏的真迹,手段之巧妙不易为人所觉察。
李世民设计除太子
唐高祖即位,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在唐高祖的这几个儿子之中,李世民的文武才干最强,唐高祖打天下建立唐朝,李世民的功劳很大。太子、齐王怕李世民的功高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设法谋害他。有一次,太子请李世民东宫喝酒,险些被他毒死,幸亏有人告了密,他才及时得救脱险。
公元626年6月,太子、齐王设计,借口突厥进犯中原,向唐高祖建议任命李元吉为主帅,征调秦王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及其精兵。想把秦王手下的精兵强将都抽干净,再干掉秦王。有人向李世民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
李世民找到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商量对策,商量的结果是先将此事报告唐高祖,这样他们就可占主动地位。唐高祖听李世民说完此事,将信将疑,决定第二天约太子、齐王在皇宫中当面对证一下。太子、齐王进皇宫要经过皇宫北面的玄武门,李世民、尉迟敬德就各自带兵在玄武门设下了埋伏。太子、齐王走到玄武门时感到有些不对劲,就掉转过马头,想要往回撤退,李世民、尉迟敬德就突然冲杀出来,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死了李元吉,双方展开一场混战。尉迟敬德手持长枪率兵冲进宫里向唐高祖急报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已杀了他们,秦王怕惊动陛下,特派我来保驾。”唐高祖听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宰相萧瑀等大臣说:“齐王、太子搞阴谋诡计,杀了他们也是罪有应得。”不久,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太子,8月份,唐高祖就自称太上皇,传位李世民,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皇帝。
李世民夺权用的是调虎离山计。他把太子、齐王调到玄武门,脱离自己的兵马,趁他们势单力孤,将他们一网打尽。
长孙后含蓄讽喻唐太宗转怒为喜
唐太宗晚年陶醉于升平日久,逐渐改变了即位之初那种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开始有点讨厌批评了。
有一次,著名的谏臣魏征向太宗进谏时,言辞十分激烈,驳得太宗哑口无言,忿忿退朝。回到后宫时,他还满脸怒色,狠狠地说道:“岂有此理!等我找个机会,非杀死这个庄稼佬不可,省得他一天到晚总来揭我的短,找我的麻烦!”长孙后听了大吃一惊,赶紧迫问:“又是哪个大臣触怒了陛下,惹您发那么大的火?”太宗气愤地讲起刚刚在朝廷里发生的事。长孙后进一步追问:“老臣魏征忠言耿直,你经常在我面前夸赞他,今天为什么反倒要杀他呢?”太宗火气仍未消除:“魏征这老儿,每次进谏,我都洗耳恭听,无所不纳。可是他越来越不像话,竟然对我耳提面命起来,连一点面子都不给留。他这样当众羞辱我,搞得我下不来台,不杀他,难解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