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氏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皇后,是太宗的贤内助。她往往在太宗任情使性不能接受臣下进谏的时候,进行规劝,从而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她早巳发现皇上近两年来有点陶醉于歌舞升平,讨厌批评。可是如果因此就对皇上讲一些该像当初一样虚心纳谏的大道理,正在发怒的皇上不仅听不进去,可能还会火上加油。该怎么办呢?长孙后琢磨了一会儿,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回到自己的寝宫,就像准备参加盛典一样,整整齐齐地穿上朝服,重新来到太宗的寝宫中,向太宗请安。太宗看见长孙后这副打扮,不知是何原因,很觉奇怪,忙问:“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干嘛要穿朝服见我?”长孙后满脸堆笑,高兴地答道:“我给陛下贺喜来了。”“喜从何来?”太宗更加茫然了。长孙后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主明臣直’,皇上英明了,大臣就会尽职尽忠,敢于直言诤谏,如果皇帝昏聩了,周围就只会有阿谀奉承之徒。如今陛下英明,所以大臣魏征等敢于直言无隐,敢于当着您的面批评您的缺点。我荣幸地在后宫服侍您,看到您身边有魏征这样一些忠臣保驾,为朝廷尽心竭力、使大唐的江山万年长久,我怎能不来祝贺呢!”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他虽然觉察出皇后是在替魏征说情,在拐弯抹角地批评自己不虚心纳谏,但是他感到皇后这样做,于国于己都有利,因此转怒为喜,要杀魏征的念头也烟消云散了。同时,他对皇后更敬服,对魏征的进谏也更能虚心听取了。
武则天移尸嫁祸争宠高宗
武则天皇后,姓武名望,并州文水人,她的父亲叫武士彟,曾在贞观年间担任兵部尚书、荆州都督的职务,并被封为应国公。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长得貌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及太宗死后,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削发为尼,后来,唐高宗在寺中见到她,为她的美貌所吸引,又把她召入宫中,拜为昭仪。当时的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都与武则天在高宗面前争宠,两人联合起来谗毁诽谤武则天,但没有胜利,反而被武则天打败,尤其是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还发生过一段明争暗斗的故事。
武则天与王皇后为争宠互相怀恨。武则天首先针对皇后的缺馅,倾全力收买对皇后不满的人,收集了不少“黑材料”。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高宗、皇后很喜欢这个婴儿,常来看望。武则天就此谋划了一场阴谋。
一次,皇后来看孩子,武则天借故躲避,皇后独自一人逗孩子玩了一会,就离开了。皇后一走,武则天马上进屋,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扼死,再用被子原样盖上。隔了一会儿,高宗来看孩子,武则天假装与他说说笑笑,等皇帝要她抱孩子时,她掀开被子,假装惊叫一声,立刻大哭起来。高宗上前一看,原来这位小公主,手足冰凉,死去多时了,高宗因此龙颜大怒,叫来宫女、太监询问有谁来过此地,他们只得说皇后不久前来过,高宗于是认定是皇后因与武则天不和而下此毒手。
这时,装得哀痛之极的武则天又把平常收集的皇后过失,一一向高宗陈诉,高宗就有了废黜皇后的打算。
王皇后失宠后,高宗对武则天更加宠爱,把武则天封为宸妃。永徽六年干脆就废掉了王皇后而立了武则天为皇后。高宗自称为天皇,武后也称天后。高宗执政后期身体欠佳,百司的表奏,都委托武则天裁决,从此,武则天内辅国政几十年的时间,威势与皇帝无异,当时人们称她为“二圣”。
武则天在这里使用的计策是“移尸嫁祸”,将杀死小公主的罪嫁祸于王皇后,这种“移尸嫁祸”的事件历史上曾有发生,但杀死自己亲生女儿的确实比较罕见。
李林甫暗箭伤人夺相位
李林甫,唐玄宗时为“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加之又是皇帝的本家,权势显赫,真是不可一世。他的书画才艺都不错,但他之所以能爬上高职,主要是由于他有一套谄媚逢迎的本领,贯于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和玄宗的心腹宦官及宠妃。他依靠这套特殊的本领,在朝中高居相位达十九年之久。他和人接触,装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态度,说一大堆好听的话,人称他的口中像蜜一样甜,使人以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忠臣良将,实际上,他的肚子里却藏着毒剑,在争权夺利之时,随时暗中伤人。
在李林甫任宰相时,与他同任的另外两名宰相,一为裴耀卿,一为张九龄,这两位宰相的才能都在李林甫之上。李林甫嫉妒得要命,生怕在皇帝面前受冷落,就设法疏远皇帝与这两位宰相的关系。
当时,玄宗的惠妃怀着夺宠的欲望,开始谋陷太子。在玄宗面前诬奏:“太子结党羽,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大怒,想要废掉太子。张九龄坚持不要废掉太子的意见。而李林甫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却在玄宗亲信的宦官面前散布说,这是皇上家事,何须别人插手,影射张九龄干预皇上,多管闲事。玄宗因此很不高兴,李林甫乘机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短处。
公元736年,玄宗加封牛仙客。张九龄认为牛仙客不过是一庸人,没有什么贡献,不应加封,约李林甫一起到玄宗面前“固争”。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进见时却“抑嘿”无语,私下又把这事告诉了牛仙客。玄宗仍然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据理力争,搞得玄宗很不愉快。这时,李林甫又奏言玄宗,“天子用人,何有不可?”又说“张九龄不过是一文官,拘泥古义,不识大体,成不了大器。”
后来,玄宗疏远了张九龄,怀疑张九龄结党而罢去宰相的职务。
李林甫善于暗箭伤人。就是在现代社会中,还是有人以在阴暗角落施放冷箭的方法,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野心。俗语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防人之心的重要一条,就是要善于提防那些来自阴暗角落的“冷箭”。
李光弼智守太原
唐将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不少战功。特别在战略防御阶段,由于他机智果断,善于节约使用兵力,以少胜多,为扭转整个战局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带领10万人马进攻太原。这时,李光弼的主要兵力已被调往朔方郡(辖今内蒙古河套西北及后套等地),据守太原的兵马尚不到1万。将领们见敌众我寡,心里有些惊慌,便建议赶快加修城墙,以利防守。李光弼说:“太原城周长达40余里,而敌人已近在眼前,再去加修城墙,那不是要干徒劳无功的蠢事吗?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制造杀伤敌人的战具才是。”随即赶制了一批威力很大的捅石车(一种原始的石炮,以机抛石杀伤敌人)。当史思明领兵前来攻城时,李光弼已将捅石车部署停当。每车用200多人换拽,将大块大块的石头抛向攻城部队。史思明见部队纷纷倒在飞石下面,不得不停止强攻,改令部队在城外筑起土山、飞楼(用大木支起的木屋),用弓箭向城内瞰射。李光弼针锋相对,即令部队开挖地道,进到城外土山、飞楼下面。用木桩支撑着把下面挖空,然后换上绳子一拉,使土山、飞楼全部塌陷,上面的弓弩手被埋入土中丧生。史思明并不认输,仗着兵多势重,将太原城团团包围起来,并在城下大张宴席、搭台唱戏,让戏子扮演李亨,以激怒李光弼出城迎战。李光弼又令部队把地道挖至戏台附近,突然从地下钻出人来,把演戏的人活捉了回去。搞得史思明惊慌不安,忙把军帐转移到较远的地方。他的将士们也一个个提心吊胆,时时处处都在留心观察着地下的动静。李光弼为了不断杀伤消耗敌人,一面让人将地道挖到叛军的营寨下面,一面派人出城装作要投降的样子,向史思明的军帐走去。史思明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准备受降,突然城上擂鼓呐喊,杀出数千人马。史思明慌忙指挥部队迎战时,不料一座数千人的营寨塌陷下去。唐军乘势冲杀,叛军在慌乱中被杀伤、俘虏达1万多人。就这样,史思明接连不断地受到打击,自知一时难以攻克太原,便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自己溜掉了,自史思明走后,蔡希德在李光弼的多次袭击下,由进攻变为防守,最后被迫丢下大批资财、粮食撤退而去。李光弼先后杀伤叛军7万多人,取得了保卫太原的胜利。
李光弼保卫太原,采取了一些新的斗争策略,如制造捅石车,挖地道等,使敌人思想中没有丝毫准备,防不胜防,非常被动,终至大败而逃。在军队作战中,不断变换斗争的策略,制造新式的武器,有助于战胜敌人。
安禄山哗众取宠得信用
安禄山是胡人,少年时就没了父亲,靠母亲阿史德氏抚养成人,在突厥部落中长大,他能通晓六种蕃语。后来,他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硅手下干事,因为偷羊伪事被张守珪察觉,要把他杀掉。临刑前,安禄山大呼说:“你不是要灭掉两蕃吗?我安禄山可以为你效力啊!你为什么要杀我啊?”张守珪见安禄山又肥又白的样子,又觉得他说的话有些道理,就把他释放了。安禄山在军中作战很勇敢,又有智谋,善于哗众取宠,深得张守珪的欢心,就被提拔做了官。安禄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小心,有一次,张守珪在谈话中,无意流露出嫌安禄山太胖的意思,安禄山就立刻警觉起来,每次吃饭都不敢吃饱,这事传到张守珪的耳中,张守珪更加觉得安禄山将来有大出息,竟把他收为了自己的养子。从此,安禄山青云直上,为他以后掌握大权创造了条件。
安禄山后来当了平卢兵马使,有了入朝奏事的机会,唐玄宗很欣赏安禄山办事干净利落。安禄山又经常贿赂当朝权贵,让他们在玄宗面前说他的好话,当朝宰相李林甫也受其贿赂,极力在玄宗面前替他美言,因此唐玄宗更加信任他了。以后,安禄山又物色到一个更好的贿赂对象,即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安禄山为了向杨贵妃献媚,极尽无耻之能事。
安禄山长得非常胖大,史书记载:他体重330斤,行走都感到困难,他的肚子很大,腹垂过膝,每次穿衣,需要三、四个人的帮助,两、三人抬起肚子,然后要有一个名叫猪儿的少年以头顶着,才能把腰带系上。安禄山的体态,常常激发起人们逗乐的情趣,杨贵妃就很喜欢拿安禄山开玩笑。
有一次,杨贵妃半认真半说笑话地问安禄山:“你这么大个肚子,行走都不方便,里面鼓鼓囊囊的,究竟装了些什么东西?”唐玄宗也在一旁大笑。安禄山丝毫没有慌张,反问道;“你们大家猜猜看?”杨贵妃猜道:“无非是些肝脏之类的东西。”安禄山神秘地摇了摇头,说道:“里面虽然鼓鼓囊囊的,但它只盛了一样东西,这就是忠于大唐的一颗赤红的心啊!”唐玄宗、杨贵妃听后都赞叹回答的妙,同时为安禄山的忠心所感动。杨贵妃喜欢安禄山胖胖的身体,憨厚的容貌,以及诙谐的谈吐,最后竟把他收为了自己的干儿子。其实,安禄山比杨贵妃还要大,论年龄,安禄山应该算杨贵妃的叔叔辈的,安禄山为了权力竟认了比自己小的人做母亲,足可见其无耻。
在唐玄宗与杨贵妃面前,安禄山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唐玄宗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玄宗见他这样亲切地称呼自己,心中自然十分高兴,对安禄山更加亲近了。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安禄山十分狡猾,他为了讨好唐玄宗,先向唐玄宗周围的人献媚,替他说好话,一步一步地取得唐玄宗的好感,最后窃取大权。他在献媚取宠中,抓住了人们爱听好话的弱点,献媚取宠,打进了唐朝政权内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才明白了其中的骗术,可是为时已晚。安史之乱竟成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郭子仪声东击西败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