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弹性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化是标志着教育到了发展成熟的高度,但教育制度化的程度越高,与之相关的负面影响也就越突出,因为教育标准化与教育制度化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教育的评价标准、筛选标准、内容标准都是相同的。这对于加快教育普遍化和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但是,标准化和平均化应该是指普通的,甚至平庸化。把各种因素进行简单的相加并不等于人的才干和潜能,现在的我们还没能找到一套能够打破平均化的选拔标准和人才标准。正因为这,我们也就更加需要让教育制度的弹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让拥有各种不同才能的人有足够的机会让其得到发展。就像跳级制发展、真正的学分制、“三明治”学制(即工作一段时间再重回校园)、超常成绩的加权学分折算制(即超常成绩可以适当地给予更多的学分)、校际协作交流制等。
(二)打破常规的人才标准
创造性,尤其是有一定突破性的创造性,常常会具备突破常规具有异乎寻常的特点。我们常常对于这种特别性的意义认识不全面,因为已习惯了用我们固有的经验及思考方式来看待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只要和我们固有的经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出入,常常会被我们看作是“怪异”的,不重视甚至将其遏止杀害。更为矛盾的是,这种异乎寻常的个性却是与已经形成的制度相矛盾,而我们既定的教育制度中没有适合这种可以提供个性生长的外在条件。所以对于那些被认为拥有超常发展潜力的学生,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特别的制度,应该给予他们一种格外的权利和时机,即对于那些在经过一种认证的程序后被认为拥有超常发展潜力的学生,他们可以不被既定的制度所束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殊道路。
(三)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作为我们需要
建立的目标
为了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好,为了让混乱越来越少,为了提升工作质量,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给管理对象,这就是管理的目的。但是目标往往也与事实是相反的,当管理规章一旦建立起来,管理对象就必须按要求听从管理规章,管理者就会为管理对象服务。管理者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常常对于超出常规的需要置之不理。这样,管理者为了管理就取代了为了管理对象的管理了。而这中间,承受伤害最严重的就是管理对象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所以管理者只有根据事情的发展的需要,根据管理对象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教师应创设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以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提供广大宽阔空间的校园文化以适应个性的发展。
就像平庸是蕴藏在标准化之中一样,创造性也蕴藏在个性之中。个性的发展和一个人所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个性才得以形成。环境如果不断产生作用让一个人做出积极的、特殊的应对方式,为其个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机会,其个性也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空间。反之,如果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环境总是做出消极的应对方式,学生的个性自然被迫得到控制,甚至被完全扼杀。如果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校园环境、统一的行为规范、标准的体操动作、一致的服装穿着很容易,不容易的是干净卫生当中有改变,统一当中有个性,标准当中有灵活,一致当中有特色。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鼓励人们标新立异的、有利于人们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
(2)民主的师生关系。
影响学生成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师生关系,这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也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支配者,是主动者,而学生是服从者,是被动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的,懂事的学生才称之为好学生;教师应该控制学生,不能控制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是在不平等的水平上进行意见交流,甚至是在不平等的水平上对科学知识进行探讨。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中国很长的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天、地、君、亲、师是处于并列关系的。我们都知晓,中国历史上的基本伦理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它是中国等级制度的基本框架。如果让教师和君、父处于并列位置,那学生也就一定会处于臣、子的位置上。师生关系也就成了君臣、父子关系在学校中的另一种演绎。为了维持保护这种等级关系,必然要强调教师的威严和绝对权威。所以《学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师严乃道尊。”这种观念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准确性和控制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性和服从性。师生处于这样的关系下,创新能力也就不可能处于重要的地位了。
只有尽可能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欲望)、情感(体验)、思想(意见)和行为方式,才可能会做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下张扬自己,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养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习惯,养成一种用创新的精神来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且帮助学生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适应它,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