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瑛
宁夏博物馆的“盛世回乡——宁夏民俗风情特展”,主要是围绕回族历史风情、宗教信仰、饮食服饰、语言教育和民族音乐所展开的。展览的展品按质地主要分为书画类、纺织类、漆木器类、金属类、石质类、陶瓷器类等6大类。目前展品在展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较高;展柜玻璃的密封条部分劣化、糟朽,与外部空气形成对流;展柜内灯光照度较高,产生的热量大;纸质文物《古兰经》出现书脚起翘、泛黄、装订开裂、脆化并有掉纸屑的状况。漆木器展柜内还同时陈列有毛织品、骨器、铜器等,长时间势必会造成相互影响。有些铜、瓷质香炉内残留香灰等污渍没有及时清理,长期有可能会使铜器锈蚀、瓷器釉面腐蚀;展出的银器已经氧化发黑,在湿度大的季节是否该考虑除湿,以防氧化继续发生掩盖纹饰。服饰展柜内墙面白灰掉落在服装、帽子、鞋子上,既影响展示效果又对文物的保存不利。有的展品在摆放时并未加以固定,震动时会有倾斜、翻倒的可能;有的瓷器固定时使用鱼线缠绕得很紧,这样容易在瓷器表面造成磨痕;放在台阶(龙骨支架)上的独立柜,在人踩上去时会晃动,连带的展柜和文物都在晃动,有翻倒的危险……
文物是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次的破坏便是永久性的毁灭。所以我们要依据所展文物质地的不同,作出文物展出时较为合理的保护建议。在陈列展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展厅内文物保存的环境
1.展厅的温湿度控制。目前许多博物馆采用空调来调节展厅的温度,但还有一些博物馆仍然靠自然调节。大多文物对温度要求都不是很严格,因为温度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在缓慢变化的,对文物一般不会造成太大损害。但是温度剧烈的变化对文物却是危险的,会加速文物的劣化。博物馆一般是使用空调设备调控展室内温度的,在冬季如果白天上班才打开空调,室温随之提高,而晚上关闭空调后室温下降,若温湿度波动范围不超过3℃和5%,则属正常波动范围;但如果温湿度差超过这个范围,这样的话对文物保存反而不利。因此每个博物馆温湿度标准的制定,都应适宜自己的博物馆,现今使用的文物温湿度标准应该只是作为参照,而不是照搬,应结合本地具体的气候环境给予合理的温湿度建议。同时还要控制文物展柜内的温湿度,展柜应尽可能密封使展柜内环境免受外界的干扰,防止因温湿度变化而加剧文物的劣化。确定本馆的温湿度标准还有另一个用途,那就是为文物外展时的保存环境提供依据,比如说银器在西北地区因湿度较小氧化速度很慢,但在南方展出很短时间就会严重氧化发黑看不出本来的面目,所以就应该在外展时提出展示环境的要求,以确保文物展示的适宜环境。
此次展览文物中有大量的纸质文物《古兰经》。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素,是对干燥十分敏感的吸湿材料,纸张本身因含有适量的水分才能柔软且有韧性;若含水量低于纸张应有的比例,纸张就会发硬、变脆,容易断裂;高了纸张就会粘连、墨迹会褪色、强度会降低,还容易滋生微生物。
漆木器文物如果含水低了就变形、干缩、开裂、漆皮脱落;高了就会重量增加、强度降低,利于微生物滋生。纺织类文物湿度过大体积会膨胀、强度会降低,湿度过小就会干脆断裂。金属类文物、石质文物对高湿的反应更为明显,高湿会使金属的腐蚀加速。石质体积膨胀、强度降低、表面破坏增大、生物生长繁殖加速。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高原,夏季时间短,降水少,7月最热,平均气温24℃;冬季时间长,气温变化起伏大,1月最冷,平均气温-9℃。冬寒夏暖、干旱少雨,雨季多集中在6~9月;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宁夏博物馆是开馆才一年多的新馆,展厅内是用空调调节温度的,冬季湿度较小,必要时要使用加湿器增加湿度,同时需空气净化设备,避免有害气体及灰尘对文物造成危害。在湿度较大的季节必要时应有除湿设备,而且展览中的铜器最好集中展示,易于温湿度的调节;青铜器上的锈蚀要及时清理,防止在展示过程中锈蚀加重并传给其他青铜器。
2.生物危害。生物对于有机质文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其病害类型中霉害、虫害的影响是较大、较严重的一类,分别占33.23%和28.26%。
(1)微生物导致的病害。有机质文物不仅是一些微生物生长良好的培养基,也是一些害虫赖以生存的食物。在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升高、湿度增大、灰尘过多等原因,都会利于微生物滋生,导致文物霉变、腐朽。
微生物中对文物有害的霉菌有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等,细菌有杆菌、球菌等,其中对纸质文物的危害主要有:微生物在纸张上生长时,能分泌多种水解酶,加速了纸张、浆糊、装订用的棉麻线的水解,导致纸张强度降低、变脆发黄、黏结材料失去黏结作用、装订线糟朽,并且它们的分泌物还会在纸张上留下难以去除的霉斑,使纸质文物上的字迹、画面严重污染甚至无法辨识。纸张中含有的酸性物质,有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变质所致,有的是在制造过程中残留的。纸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当酸作用于纤维素时,其结果就是纸质劣化、变脆最终成为碎片、粉末。而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均为酸性,纸张劣化速度则更为迅速。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从而使纸张含水量增加,过量的水分会使纸张性能减弱,而且这些水分会和灰尘、微生物分泌物等黏结成块,使纸张粘连无法揭展。危害字迹:某些微生物还会使纸质文物上的墨迹褪色,导致书籍绘画等无法传达它本来的信息。
(2)虫害。纸质文物中富含害虫所能利用的各种营养物质,很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蚀。常见的纸质文物害虫有:烟草甲、毛衣鱼、书虱、纸张窃蠹、白蚁等等。它们将纸张、浆糊、皮质封面、装订线、木囊匣、柜架等蛀食,被虫蛀的纸质文物千疮百孔,最终成为一堆纸屑,而且害虫的唾液、消化液、排泄物也会污染、腐蚀纸张。
对于纺织类文物一般是由棉、毛、麻、丝等纤维构成。所以生物对纺织品的危害和对纸质文物的危害十分的相似。
漆木器类文物的主体是木材,木材是一些昆虫和微生物的良好营养物,其中真菌中的木腐菌分泌的酶可将木材细胞壁溶解,使木材软腐、强度降低、粗糙断裂、变色。而窃蠹、粉蠹等害虫则是危害漆木器类文物另一大杀手,它们会不断蛀蚀木材直至残破不堪。
(3)措施。为防生物对文物的危害,展出前就应清理并修复要展出的文物,发现有生物侵害应及时处理,不要把生物携带进展柜;展柜密封性要好,可防止外界生物进入到展柜内;并保持在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内,防止高湿高热时微生物的滋生;还有重要的一点,展柜所用的木材,必须在使用前经过严格的杀虫处理,防止把虫卵带进展室。在害虫经常出没的地方可以放置黏性胶带(比如粘蝇板),详细记录与统计本馆虫害的种类及数量,并根据虫害类别实施针对性杀灭。
3.空气污染对展品的影响。空气污染不仅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严重危害珍贵的文物。从某种程度上说空气污染物是文物材料劣化的化学根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由氮、氧和惰性气体组合成的混合物,随着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业的扩大,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不断增加。同时建筑装饰材料、观众呼出的二氧化碳、霉菌等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则是室内污染的源头。
(1)来自室外的污染物。由于时间和设备上的限制我们无法对宁夏博物馆的室外空气环境进行全面监测,根据银川市环保局公布的大气质量资料,宁夏博物馆周围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在2008年8月、9两月都没有超标,10月份则超过标准值,但展厅内相对较密闭,并且在展厅内放置了空气净化机,因此室外污染对博物馆内文物的影响不会很大。
(2)来自室内的污染物。虽然展厅密闭,室外的污染不易进入,但来自室内的污染则因为空间相对密闭,反而不易挥发出去,这就是矛盾所在。所以我们对文物的保存环境应经常性监测,针对具体污染物加以改善。比如,检测空气内氨超标,一般是由建筑水泥引起,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让新建或改建的展室空置一定的时间,等有害气体完全挥发后再使用。同时必须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流通,安装有过滤功能的空调设备;在建筑装饰材料以及展柜材料(如高密度板、胶合剂、涂料、装饰布等)的选择上,符合国家所规定的标准;或在展柜内放置活性炭等吸附剂。
二、陈列展览设计中的问题
1.展厅、展柜内照明设施的选择。光是无处不在的,光使展品鉴赏成为可能,但我们在欣赏展品的同时,光也缓慢地造成着展品的劣化,然而何为光?
光是具有光波性质和粒子性质的电磁波。根据电磁波波长的不同,有我们人肉眼不可见的波长为300毫米~400毫米的紫外线和波长大于760毫米的红外线,以及肉眼可视的波长为400毫米~760毫米的可见光线。因光的波长不同,紫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和可见辐射线对展品的损害程度也不尽相同。
(1)紫外线辐射。由于展品的损伤系数与波长成反比,所以那些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对展品的损伤最为严重。紫外线辐射对展品的损伤机理主要是光化学反应,引起有机结构的碳链被打断,致使颜色、强度改变,造成展品的褪色、变色以及脆化。比如纸质文物,纸张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的,纤维素的性质和纸张耐久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纤维素含量越高,纸张性能越稳定、越耐久。但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吸收紫外线辐射就会发生光解作用,使它们的结构发生变化,大部分C-C键、C-O键被打断,致使纸张耐久性迅速下降。其中木质素在光照条件下,氧化会加快,木质素氧化后生成氧化木素,使纸张发黄变脆。试验证明,紫外线辐射对有机质文物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在潮湿环境下金属类文物会因紫外线辐射而加速金属的被氧化和腐蚀的速度。而且展示文物的展柜、展台、展柜的密封材料(塑料、橡胶)等等,在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下也会加速它们的老化,降低使用寿命。
所以为了避免紫外线辐射对展品的损伤,就必须将这部分光滤掉。在照明器具的选择上就必须使用防紫外线的灯具,或使用中间夹有紫外线吸收剂的玻璃隔离紫外线。
(2)红外线辐射。光产生的物理变化——热作用,它主要来自红外线辐射。与化学作用不同,它可以使展品表面温度上升同时含水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展品膨胀、收缩乃至变形。对于纸质文物,当受到红外线辐射时,纸张中的水分不断蒸发导致纸张的柔韧性及强度降低,纸张变脆。而且温度升高可使水解、氧化等一系列的反应加速,使纸张劣化的程度不断加剧。
对于红外线辐射,可以采用红外线辐射少的光源(如荧光灯)或采用冷光束卤钨灯等;还有在灯内装有分色反射镜,能将其发出的红外线辐射穿过灯的背面,避免了光源直接照射展品而引起的热作用。
(3)可见辐射。紫外线辐射和可见辐射其实都会造成色彩的变化和表面的损害。在所有的光源中紫外线辐射相较于可见辐射少得多,虽然紫外线辐射的损伤程度很大,但可见辐射对展品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较敏感的染料和颜料来说,尽管防止紫外线辐射的照射是十分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减少可见辐射对展品的损害,这样更有利于对展品的保护。
因此考虑各类材质文物对照度的要求不尽相同,将展品分为对光特别敏感、对光比较敏感和对光不敏感三类。
对于可见辐射是没法全部遏制的,但可以减少对展品的照射时间,例如:宁夏博物馆的做法就是,展品处的照明加设了红外线探测器自动控制照明开关设备,只在有人靠近时灯才会亮起,在固定时间后会自动熄灭。定期更换展品。因展品损害作用的大小与展品的年曝光量(照度×时间)成正比,所以就必须把各类展品的年曝光量(lx·h/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比较敏感和特别敏感的材料,应设法减少年曝光时间。对光特别敏感的展品年曝光量应控制在小于50000lx·h/年,对光比较敏感的展品控制在年曝光量小于360000lx·h/年,到达这个时间限度就应让展品放置避光休息一年,才可继续展示。对于一些展品在特殊情况下年曝光量超过了范围值,那么休息的时间也该相应地延长。利用复制品、播放视频等等措施,减少文物光照的时间。
我们需要光去鉴赏展品,所以无法把光对展品的损害全部阻隔,但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延缓光对展品的损害。
2.展品的免震及固定。宁夏处于华北地震区,在我国5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位居全国第二。宁夏是地壳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发生。据史料记载,在1100多年的时间里,宁夏曾遭受了9次6级、3次7级和2次8级地震的袭击。
当地震震级较小时,人有轻微的感觉,对于建筑不会有什么大的破坏,但是房屋内的物品会有摆动甚至跌倒、摔碎的可能性。而博物馆因为陈展的需要,必须将展品摆放在展柜中,所以当地震来袭,文物损坏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所以必须尽可能地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些建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于建筑本体做防震措施,比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他们在建筑初始阶段,就对整栋建筑加入了防震设计,当地震来袭时,建筑本身就会减缓一部分地震的破坏。但我国的建筑基本上是钢筋水泥结构,主要还是应该加固和增加防震墙及防震柱等。尤其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巨大损失之后,更应该在建筑的防震上多多用心。而部分已经建成多年的博物馆则在展品下加设了免震台或使用内置有免震装置的展柜。但这些措施容易受经济、技术等原因的制约,所以我们应该在我们能力所及的方法上努力,尽可能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坏。平时展品在展示时,很多都直接摆放在展台上,并没有什么固定措施,所以必须对于一些尺寸较高、重心不稳、不易摆放妥当、陶瓷器、玻璃器等易碎的展品进行固定,防患于未然。其中常用的也是最传统的方法就是用鱼线固定。现在很多博物馆都使用这种方法,很是经济实用。但是也要注意,一般为了展示效果会使用较细的鱼线,但在使用时也应注意鱼线是否会在器物的表面留下勒痕。所以首都博物馆除了使用鱼线固定展品外,会使用医用输液管穿在鱼线上,垫在鱼线直接接触文物的地方。同时也要警惕在拆除鱼线时文物有翻到的可能性。还有就是使用支架固定,有的器物,比如说一些陶俑是中空的,就可以考虑使用金属或有机玻璃的棒状支架,把文物直接套放上去。可以随着展品的不同,设计不同形状的支架。但支架上也要用缓冲的材料包裹,防止在震动过大的时候支架对文物造成的损伤。地震时文物的损毁还会由展台或展柜的损坏引起。因剧烈摇动会造成展柜、展台翻倒;独立柜滑动,导致相互碰撞;展柜玻璃破碎;展柜内展板、照明灯具掉落……都会致使文物损毁。所以说独立展柜要相对固定,以防地震时滑动。展柜玻璃需要使用钢化玻璃,这种玻璃破碎时会成为无数没有尖锐棱角的碎片,不易划伤展品或观众。还可在玻璃上贴附专用贴膜或使用夹膜玻璃,不但有防紫外线功能,同时还能防止玻璃爆裂成碎片飞溅损伤文物或观众。这些细节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发现并不断改正。
3.展柜、展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在展览期间建筑与材料的使用需要专业设计人员考虑。而对于展柜、室内装饰材料,在考虑艺术性、展示需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它们是否对文物有损害。文在空气污染章节提到,室内的污染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些建筑装饰材料,所以在这些材料的选择上,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
(1)定制展柜需注意的问题。在博物馆中展柜的位置举足轻重,它是博物馆向观众展示文物、艺术品的平台,是博物馆和观众进行无声交流的直接场所,同时也是保护文物和保证文物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在展柜的选择上也有许多问题是我们要注意的:
展柜的材料必须对文物无害。由于展柜和文物直接或间接接触,若展柜所用的木材、油漆、胶粘剂、化学纤维纺织品、纺织品染料等含有氯、酸性成分,或释放有害气体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臭氧、挥发性有机酸类(甲酸和乙酸)、挥发性醛类(甲醛和乙醛)等均可对文物造成损害。所以展柜材料应当经过测试或化学分析后才可用于制造文物展柜,这就要求展柜制造商提供展柜所用材料,让有资质单位检测后方可用于展柜的制造。如今使用的材料也得益于工艺的进步而不断的变化,比如现在展柜有从木制材料向金属材料转变的趋势,宁夏博物馆“盛世回乡——宁夏民俗风情特展”专题展所用独立柜的材质即为钢板。对于展柜内衬板、垫衬材料、装饰材料以及展台包饰材料也应当经过测试或化学分析,得出确切结论,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后才可用于文物展柜。同时展柜内还应有控制温湿度的措施;必须使用无紫、红外线的照明设备;玻璃要有高透光性和显色性,有足够抗冲击能力;柜体要坚固耐用,必须使用阻燃材料;要有防盗功能,锁具要安装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但也要方便开启;展柜柜门分布合理,应该方便拿取和放置文物;展柜应该内置安全报警装置;要向展柜制造商提出,展柜展出的文物的质地、类型、尺寸、重量、数量等这些信息,可以使制造商在制造前就知道文物是否需要采取防震、防潮、承重等措施。要向制造商表明展柜设计的理念及视觉效果,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展柜质量和外观的要求。
现今没有关于展柜的统一标准,而是每个博物馆根据自身文物的特点不同,文物质地不同,文物级别不同,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不同,文物保护技术的要求不同,以及博物馆的资金状况等,在定制展柜时提出自己的技术要求,例如密封性、玻璃的性能、展柜的材料、展柜的照明、展柜温湿度调节技术指标等等。
(2)展室内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于2001年12月10日发布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中涉及内墙涂料、胶粘剂、壁纸等10种室内装饰材料,对其中的甲醛、TOVC、苯、甲苯和二甲苯、氨、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氯乙烯单体、苯乙烯单体,可溶性的铅、铬、镉、汞、砷等有害元素,以及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的限量值,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3)博物馆室内建筑、装饰、展柜材料的检测方法。对博物馆环境进行监测,保存科学专家已经摸索出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检测方法,比如说有金属挂片法、碘-叠氮化钠法、贝尔斯坦(Beilstein)法、pH检测法、Oddy法、被动采样法等6种,可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对于陈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因在平时并无参与展览施工的具体经验,上述观点肯定并不十分全面完善,只是就我所知的方面作一简单的阐述。
三、展览时的安全防范问题
在文物展览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安全防范。由于博物馆陈列和珍藏大量文物,并时常有观众参观,因此加强防火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经常细致地检查可能出现的一切火灾隐患,随时排除;时常注意检查灭火器材是否还能使用,过期的灭火器要及时更换;经常组织馆内人员实施消防演练;还要有详尽周全的应急预案。
在防盗方面应确保常态监控,确立分管区域,推测侵入的路径与方式,采用防范措施设立禁区,安装警灯及探测器。博物馆内不能单靠人防、物防或者技防,必须是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互相弥补对方的弱点。
四、结语
以上所提的问题中有些是我们在陈列展览前就能够或必须考虑到的,但有些问题也是在今后工作中要一点点发现并逐步完善的。现在以我们所学的、有限的知识,提出这些存在的问题,不是大肆批评,而是希望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预料到这些问题,避免在展览完成后才问题百出,造成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