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背景
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分裂动乱局面,使得包括宁夏在内的北方广大城乡社会进入较为安定的时期,生产力开始有所恢复,人民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到宣武帝(500~516年在位)即位以后,由于元恪皇帝年少(仅16岁)无能,大权旁落,“不能亲决庶务,委之左右”,致使幸臣、外戚专权,小人当道。当时汉化了的鲜卑贵族生活腐化,政治腐败,胡汉官员竞相巧取豪夺,公然收受贿赂,明码标价,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官场一片黑暗。老百姓对贪官污吏们恨之入骨,视官员为“狼虎”,称权倾一时的宗室右卫将军元晖为“饿虎将军”,称把持朝政的侍中卢昶为“饥鹰侍中”。加之自然灾害严重,连年水旱,雪上加霜,而官府的岁赋仍然有增无减,“官逼民反”,无以生计的各族人民只有造反求生一条路可以走了。
从宣武帝到孝明帝时,北方和西北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如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年),秦川(今甘肃天水)、泾川(今甘肃镇原境内)汉族吕苟儿、陈瞻的起义;永平三年(510年),秦川、陇西的羌民起义。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520年),又发生宫廷政变,侍中元叉、中常侍刘腾上台执政,对于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更加严苛,终于爆发了北方的“六镇大起义”。
所谓“六镇”,是指北魏建国、定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境内)时,为拱卫京城在北方设置的六个军镇: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境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境内)、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境内)、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境内)、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境内)。除北方六镇之外,还有平城东北部的御夷镇(今河北赤城境内);在六镇西部则有宁夏的薄骨律镇(今宁夏吴忠利通境内)和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原州)。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沃野镇匈奴人破六韩拔陵举旗反魏,建号“真王元年”,揭开六镇大起义的序幕,北方各镇各族人民纷纷响应。西北关陇人民大起义就是在六镇大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发生的,同属于北方各族人民反魏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它的继续发展。
二、胡琛率高平各族人民开展反魏斗争
宁夏高平起义,是西北各族人民响应“六镇起义”开展反魏斗争的先声,发生在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四月,领导人是敕勒族(亦称高车族)酋长胡琛。
高平的来历是: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设高平县,作为从北地郡中分离新置的安定郡是治所。高平地名首次出现,它的含意是谓此城建在黄土高原的源头之上,地势即高而又平整。东汉时又称高平第一城。东晋十六国间,一度废改。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置高平镇,作为军镇,不领郡县。正光五年(524年),恢复地方行政建制,改军镇为原州。西魏末年曾一度改名为平高郡。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不满5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表面上是由其生母灵太后胡氏临朝听政,实则军政大权被宦官刘腾和灵太后的妹夫元叉共同把持。此二人狼狈为奸,相互勾结,“表里擅权”,满朝文武只能观二人眼色行事,“公私属请,唯在财货”,“岁入利息以巨万计”,就连宫廷和国库也成了他们的“小金库”,任意侵占,无人敢于监督,甚至生杀予夺也是此辈的一句话。他们的族人和狐朋狗友皆仗势为非作歹,人人贪污,家家霸道,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左右朝野,祸害全国的庞大集团。正直的官员敢怒不敢言,“百姓穷困,人人思乱”。灵太后也不甘受制,就把宗室清河王元怿调到朝中,并暗中以身相委,让他辅政,决策大事,来对付元叉和刘腾。但是元、刘集团已羽毛丰满,军国要害部门均被其党羽控制,元怿势单力薄,不仅制服不了对方,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灵太后也被软禁起来。正光四年(523年)三月,孝明帝和灵太后乘刘腾病死,先夺回宫廷内部的控制权,两年后又殊灭了元叉,灵太后再次“临朝听政”。不久朝政大权又落入中书令、车骑将军郑俨之手。郑又网罗徐纥、李神轨等一批野心勃勃的文人,阻止孝明帝“亲政”,并毒杀了他。武泰元年(528年),晋北契胡人、大牧主尔朱荣又拥兵打进京都洛阳,把郑俨、徐纥集团赶跑,并把灵太后和刚立的幼主一起沉入黄河溺死,还相继杀死宗室、大臣二千多人,改立元子攸即位,是为孝庄帝。朝政大权又被更加凶残的尔朱荣一人把持。仅仅十年间,北魏朝政三易主宰,前门走了狼,后门又进了虎,一茬比一茬更坏,对人民敲骨吸髓,人民只有以死求生这条狭路可走了。就在此时,北方柔然部族南犯,显然又给人民起义点了一把火。
高平起义的大旗原是匈奴族人赫连恩第一个举起的。发难以后,义军公推敕勒族酋长胡琛为首领,称高平王,与匈奴族人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北方六镇起义军遥相呼应。在高平起义的带动下,仅两三个月时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烈火就燃遍了关陇大地。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有薛珍、刘庆、杜超等人杀刺史李彦起事,推羌族人莫折大提为帅,称秦王。秦州起义又引发了南秦州(今甘肃成县境内)张长命、韩祖香、孙掩等人杀刺史崔游的起义。这时高平起义军已经转移到北方灵、夏州地区,扩展新的战场。莫折大提却乘机选派部将卜朝率精兵攻占高平城,朝廷所任的镇将赫连略和行台高荣都被杀。不久,莫折大提死,儿子莫折念生即位,改称天子,建元“天建”,置百官。这期间,凉州(今甘肃武威境内)、朔方(今陕西子长境内)等地汉族人民也纷纷据州造反。至此,西北各族人民大起义如火如荼,势不可挡。
各路起义军在官军强大攻势下先后失败,只有胡琛一部继续以宁夏北部灵州地区为中心,坚持斗争;另一部莫折念生,以宁夏南部原州(治高平)地区为中心继续战斗,两部都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壮大,成为关陇地区起义军阵营中的两支生力军。
南路起义军莫折念生部,于正光五年(524年)十一月,由其弟、秦州义军统帅莫折天生率领攻下岐州(今陕西凤翔境内),杀魏军都督和雍州(今陕西西安)刺史裴芬之,并与由蜀入陕的起义军一起攻打西北重镇长安城(雍州治所)。魏廷不得不让攻打宁夏北部胡琛的官兵南下救援,打败义军,解了城围。魏廷乘胜,命西辽行台大都督肖宝寅和征西将军崔延伯合力击败了莫折天生,迫使义军退回秦州根据地,损兵10万之众。官兵所到之处掳民、掠财、抢美女“赏赐”部下,地方不堪其扰,人民对官兵恨之入骨。
北路起义军胡琛部,在高平起事后,被魏将卢祖迁所逼,率部北上,活动于今宁夏、陕西、甘肃一带,与魏军北海王元颢对阵。而其根据地高平反被莫折大提部将卜朝占据。正光五年(524年)十月,高平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杀死卜朝,将胡琛义军迎回。次年四月,胡琛派大将万俟丑奴、宿勤明达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魏调集卢祖迁、伊瓫生、肖宝寅、崔延伯等各路大军12万、铁骑8000围剿义军。义军先痛歼勇冠全军的崔延伯部,牵动各部官兵纷纷溃逃,从而粉碎魏军此次的军事计划,形势发展对起义军阵营来说非常有利。
但是,就在这个由败转胜出现转机的关键时刻,义军阵营内部发生了纷争。先是胡琛为发泄对秦州义军曾占据他的根据地高平的不满,以至于不顾大局收留了莫折念生部的叛徒吕伯度,还加封他为大都督、秦王,甚至极端错误地命吕去攻打秦州义军。当吕打败莫折念生后,又调转头来攻打胡琛部将刘拔,他在重创义军两支军队后,又去向官军肖宝寅投降。当关陇义军两大主力行将被各个击破、面临被消灭的危急时刻,秦州莫折念生从大局出发,抓住前来接管义军的魏将崔士和,把他送交胡琛,两军再结和好,合作战斗。叛徒吕伯度也被义军除杀。形势刚有转机,被柔然族打败的北方义军总首领破六韩拔陵,时已退驻到黄河以南地区。他又认为胡琛“浸慢”了自己,遂于孝昌二年(526年),派部臣费律到高平,诱杀了胡琛。高平王位改由部将万俟丑奴继任。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秦州与高平义军团结战斗,取得一连串胜利,整个关中要地几乎都在义军的控制之下,负责镇压关陇起义军的魏大将肖宝寅因一败再败而被朝廷撤职,免为庶人。但是似乎天不祐人,每到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就又出现阴影。孝昌三年(527年),秦州义军著名统帅莫折念生战死,接着莫折念生全家又被叛徒杜粲杀害。高平王万俟丑奴虽然于武泰元年(528年)七月在高平称帝,定年号为“神兽”,但好景已是不长。这时魏集中全力对付高平义军。长广王(东海王)元晔建明元年(530年)四月,魏廷任命尔朱天光为统帅,以贺拔岳、侯莫陈悦为左、右大都督,充副帅,指挥尉迟菩萨、仆射万俟仵、宇文泰等猛将,先收复关中、后攻打关陇,一路向高平杀奔而来。仅两三个月时间,义军各部大将就相继被打败,万俟丑奴被擒,高平城在李贤兄弟的内应下不攻自破。高平王万俟丑奴被押送魏都洛阳处死。义军余部在万俟道洛的领导下,退到高平附近的深山密林中坚持战斗,后投靠秦安氐人王庆云部;义军大将宿勤明达也先降后叛,坚持到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关陇大起义和高平反魏斗争,在坚持七年之后终被镇压下去。
“高平民族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次起义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迫使统治阶级的上层不得不采取了一定的退让政策,以缓和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如把北方军政合一管理体制仍改为州、县地方政权;又将原限制人身自由权利的所谓“府户”也恢复为平民身份,人民群众得到了解放。另外,这次各民族团结战斗的大起义加深了民族间的友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