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到:“大家再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起手外,其他的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或许很多同学也是如此,相信老师,相信教材,课堂上循规蹈矩,从不越雷池一步,对老师所讲的,教材上所写的一点都不会怀疑。这样是培养了“乖”孩子,可是孩子基本的怀疑精神却泯灭了。爱因斯坦是一位天才,对此谁都不怀疑。可是这位天才在整个科学生生涯中,却始终“怀疑一切”。正是凭这种“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他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国古训说:“学问这进在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德国谚语说:“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科学不是一经建立变成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它是在不断地批判中完善和发展的。而批判的基础是怀疑,没有怀疑就不会有批判,没有怀疑就不会有新的追求进步。试想想哥白尼如果迷信书本,没有勇气怀疑并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的却又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天动学说,他能够创立在科学史上引起空前革命并对人类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的地动学说吗?祖冲之如果“虚推古人”,不敢怀疑和推翻前人的陈腐学说和错误结论,他能在圆周率、大明历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吗?正如波普尔指出的:“科学家这所以称为科学家,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们采用了无所顾虑的批判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对真理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已有的理论保持批判性的怀疑是科学的一种重要的认识规范和精神。所以,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习惯于“批判地吸收”在内。由此看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入怀疑精神的元素。怀疑精神不可少。
1.同学们要敢于怀疑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很少有怀疑精神,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从来都是深信不疑的,对课本知识一般都不会质疑、反思,即使是个明显的错误,大多数学生也不全怀疑老师。这样的学习是失败的。然而有同学不是这样的,他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教材,而是在科学的领域“打破砂锅问到底”,敢于怀疑。
2.提高怀疑的能力怀疑是创新的开始,它是以坚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来支撑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磨炼。同学们想获取坚实的知识,既要学好课堂知识,在课外又要积累生活实践,阅读课外书籍。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获取怀疑的能力,而不是“瞎”怀疑。
3.恰当运用怀疑精神科学怀疑常能带来好的结果,使人善于发现新问题,独立反思,提出新见地。但是,由于孩子们的思维还欠缺成熟,科学怀疑也将起消极作用。同学们对老师的讲解,不能一接触就有一种怀疑和拒绝的态度,喜欢提出和集体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意见,怀疑老师讲的不是最科学的,家长的教育意见都是“过时”的老一套而加以抵制。这种不是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方法之上的胡乱怀疑,将会使同学们很难产生新思考获得新新发现,创新从何谈起。同学们对新事物的产生好奇心,敢于尝试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只有这样,才算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要陷入接受知识,记住知识的泥潭,还要善于发现知识,而发现,就要求同学们具备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