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亲为就是大事小事一把抓,让自己如拧紧的发条一样始终处于忙碌之中,而他们的下属,却因一直难以接触到核心事务,而得不到更大的锻炼,在主动(反正领导自己能顶上)或被动的偷闲中虚度时光。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亲历亲为的状态呢?
在惯性力最弱的时候采取行动
当管理者因为亲历亲为而犯了比较明显的错误时,亲历亲为的惯性力是最弱的。
另外,在管理者能够比较强烈地感知到无须凡事亲历亲为,也能搞好管理创造好绩效时,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在这个时候,管理者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亲历亲为的危害,更容易反思自己亲历亲为的行为,立下坚决改掉错误的决心。
“打铁需趁热”,在如此关头,假如有人在管理者耳边,不失时机地吹风,并给予一些如何做到减少亲历亲为的建议,或者和管理者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都非常有益于我们改掉这个毛病。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亲历亲为的管理者身边,要有能够让其听进建议的有影响力的人存在。
改善团队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团队文化
第一,使岗位描述更明细、职责细分更清晰、人员设置更合理,并将更多的权力适时分散与下放。
结合前面的相关内容,岗位、职责划分上的粗线条化,和关键岗位上人员数量的紧张,正是造成权力与责任过多地集中在管理者身上,使他们患上难以克服的亲历亲为惯性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就有必要通过前述措施,在各管理层级中分化权力和责任,以使亲历亲为找到宣泄的途径。
第二,为自己设定亲历亲为的界限与监督机制。既然我们很清楚亲历亲为的危害,并想作出改变,就要为自己设定需要亲自操刀和不能越俎代庖的界限,如有越界,全体员工都有权举报或投诉,使管理者受到制度的惩罚。
第三,将下属的成长和团队的整体绩效,以更重要的位置纳入到对管理者的考评中去,而不是过于看重其个人业绩指标。
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除了要转变传统的识人、用人的意识之外,还需要采取一些其他举措,如管理者可以将所负责的部门分成几个小组,并从现有的成员中推举带头人,带头人的表现也就成为了考核管理者的一项指标。
第四,选拔、培养不用管理者亲历亲为也能运转很好的优秀团队,打造团队绩效突出的模范管理者,树立不需要管理者“贴身支持”也能创造优秀业绩的榜样员工。
这可以使管理者树立起信任员工的意识,长此以往,就不会再因为怀疑和担心下属能力有限,而恢复亲历亲为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