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
背景说明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四岁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开始她的文学生涯。
杜拉斯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琴声如诉》、《洛尔·V。斯坦的迷醉》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出版了3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长别离》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70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在这部小说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16岁时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情人》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情人》这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过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推荐版本: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名著概要
川流不息的湄公河,宽阔的河面,喧闹的渡口……这一切都是20世纪30年代越南码头的情景。在开往西贡的渡轮上,一名15岁的法国少女头戴一顶奇特的男式礼帽,脚穿镶金条带的高跟鞋,凭栏而立。她在西贡女子寄宿学校读书,每逢假期便回家,假期结束再返回学校。她家境不好,没有父亲,母亲的收入也很少,大哥吸毒成瘾且横行霸道,二哥生性懦弱,这种家庭环境常常使她感到窒息。一辆黑色的豪华轿车驶上了渡轮,打断了少女纷纭的思绪。从车上走下来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国男人,他注意少女很久了,终于缓缓地来到她身边,胆怯地同她交谈,他们相识了。男人小心地透露着他的爱意,少女茫然而又坚定地顺从了男子。
这位有着黄色皮肤的中国男人,对贫穷的少女来说,意味着可以获得一些金钱和奇妙的爱——从家人那里无法得到的溺爱,他们整日纠缠在一起。在中国男子的那间摆满了现代家具的房间里,百叶窗低低地垂着,光线很暗,城市在外面喧嚣嘈杂,他们做爱,痛苦而又沉迷。男人说爱,疯了似的爱。女孩子什么也不说,她讲她的母亲她的哥哥,这是她的生活,也是她一切苦难的源头。他们悲戚忧伤,他们不谈自己,不谈将来,只是继续纠缠。
在炎热的正午,喧嚣的街头的城市。一个性格深沉热烈的漂亮少女,一个富家出身胆小柔弱的中国男人,陷入了炽烈的情欲之中,但是这份感情却又遭到多方的质疑,种族的不可融合成为了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在父亲的严厉和冷酷的阻止下,懦弱的他屈服了,退步了。“他知道必须抛开她,忘掉她,把她还给白人,还给她的兄弟”,只有遵从父亲的安排,与10年前父母指定的少女成婚。而她呢,因为他是中国人,不是白人,大哥和母亲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金钱和高价饭店里的消费。但他们对他——她的情人——视若无睹。他是有钱的中国人,但他也是一种耻辱。他们的脸上挂满了杀人的神情,大吃大喝……
这段承受着巨大社会压力的感情在痛苦地、默默地、绝望地支撑下去,最后的结局是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分离。离别……或许就是永别的代名词。
岁月荏苒,他在多年后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知识链接
龚古尔文学奖
龚古尔兄弟是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弟弟茹尔·德·龚古尔于1870年去世后,哥哥埃德蒙·德·龚古尔十分悲痛,在1874年7月14日立下遗嘱,为了纪念他的弟弟,要用遗产作为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即龚古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并指定福楼拜、左拉、都德等10名友好作家为第一届院士。由于埃德蒙到1896年才去世,这份名单后来有所变动。龚古尔学院于1902年成立,1903年1月11日获得批准,当年2月26日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5000法郎的奖金,奖励当年出版的最佳长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集、最佳想象性散文作品,这一年12月21日颁奖。为了保证院士们能不偏不倚地进行评选,遗嘱规定每位院士可享有一栋住宅和一份保障生活的年金。后来奖金改为50法郎,仅仅是一种荣誉,但在法国五花八门的文学奖项中,最著名、也最具有权威性的莫过于龚古尔奖了。它也是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有声望的几个文学奖之一。自1903年龚古尔文学奖第一次颁发以来,它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回首百年获奖名单,龚古尔奖的桂冠不少次是戴向当之无愧、作为经典而流传的作品的,如普鲁斯特的《在如花的少女们身旁》、巴比塞的《火线》、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杜拉斯的《情人》等。
名家评述
杜拉斯的《情人》聚焦于个人的心灵史,折射着人生与社会的现实,具有洞烛世事的人性的亮度与意义。其间的情感力量充满着巨大的活力,在时间的长河里生生不息,令人惊叹。肉体的欢爱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情感的审美在时间与距离中显得恒久、真实而又可贵。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
我喜欢过不少小说,比方说,乔治·奥威尔的《1984》,还有些别的书。但这些小说对我的意义都不能和《情人》相比。《1984》这样的书对我有帮助,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小说自身的疑惑。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它写出一种人生的韵律。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别的事件,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使我完全满意了。
——王小波《盖茨的紧身衣》
文字在杜拉斯的笔下,自由飘忽。她可以随意地变换人称,变换叙述的时间顺序。相同的是一种绝望的张力,始终紧紧地绷在那里。无法松懈的阴郁和悲凉。宿命的阴影,笼罩着一生。
绝望的性爱。无言的别离。
杜拉斯写尽了爱情的本质。
不会再有更多。
就好像深爱一个人。到了尽头。突然发现自己如此孤独。——安妮宝贝《重读杜拉斯》
精彩推荐
以下是《情人》的女主人公对自己在越南期间和一个中国男人度过的那段令人怀恋的时光的动人评价:
在我的生命中,青春过早消逝。在我18岁的时候,繁花似锦的年华早就枯萎凋零。从18岁到25岁之间,我的容貌朝着一个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18岁的时候我就衰老了。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是这样,我从来也没有打听过。似乎有人对我说过,当你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年轻、最受赞美的年华时,这段时光的突然推进有时会使你感到吃惊。这种衰老来得太唐突了。我眼看着我的相貌日渐衰老,我那线条的比例也随之改变,眼睛变得更大,嘴巴更加突出,额头也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我对此并没有感到惊恐,相反,我是带着一种似乎像是追求小说中情节发展的兴趣去观察我那衰老的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