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中,真空管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对电灯进行改良试验时,在灯丝附近误封入一根金属丝,结果发现,灯丝上的电流可以传导到金属丝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迪生效应。这一工作中的小小失误却导致了真空电子管的诞生。
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约翰·弗莱明利用爱迪生效应,在灯泡里装置了一个筒形金属片(阳极),把灯丝(阴极)包围起来。当阳极为正电位时,能吸引炽热阴极发射出的电子,因而出现电流;反之,当阳极为负电位时,将排斥电子,这时就没有电流。弗莱明把这一发明叫作热电子阀。交流电经过热电子阀的整流后,变成了单方向流动的电流。由于在一个真空灯泡内有两个电极,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真空二极管。
1906年,被美国人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福雷斯特在真空二极管的两个极之间封接了一块小锡箔作为第三个电极。他发现,第三极能有效地控制从阴极发射向阳极的电子流。他用一个由铂丝构成的栅网状电极代替锡箔(栅极),他高兴地发现,只要加在栅极上的电压有微小变化,阳极电流就立即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于是,世界上第一个能放大电信号的电子器件—真空三极管诞生了。真空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发明为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发明,以及无线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