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5900000008

第8章 七月流火

第一节 七夕节

七夕由来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已经深入人心。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他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惟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玉帝和玉母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乞巧风俗。

七夕民俗

乞巧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传说西汉的窦太后自小秃头家人嫌她丑陋就不准她出门看星。当然并不是每个女孩都像窦太后小时候一样的不幸。事实上七夕的重头戏就在这些女孩子的身上呢!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

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形成了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还有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曝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所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鲜花向织女乞巧。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上。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来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

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蜘蛛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少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是个童女在夜阑人静之时悄悄走近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乞智

妇女们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二十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作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采取笑做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颔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瓢瓢踱处乎如口缘世路上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歌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奋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为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鳌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

青年男女乞智、乞巧希望自己的技艺才能高人一等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的、富的莫不各怀所愿。于是七夕俨然成了一个许愿的日子。七夕当夜拜牛郎、织女时马上下拜说出自己的愿望不管是乞富、乞寿、乞子莫不灵验。但是所乞求的愿望一次只能有一种而且要连乞三年才会应验。据说七夕的天河还可预告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就好粮价就低天河晦暗收成就不好粮价就贵。有的地区在七夕作“青苗会”乞谷也是一种许愿的活动。

磨喝乐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人从佛经中吸收了“磨喝乐”这个神名用来为玩偶命名。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愈做愈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相仿。制做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纱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北宋东京城(今开封)里所卖的磨喝乐以来自苏州的最为精巧号称“天下第一”。用来进贡宫里的磨喝乐其可爱精致自不在话下奢侈一点的甚至以金银铸造而成。其实磨喝乐应是妇女乞子时所供的吉祥之物但从磨喝乐的生平中我们找不出任何与七夕或求子有关的事迹。尽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乐的手中经常拿着一枝荷叶因此在七夕时许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饰鲜丽手持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戏。

除了磨喝乐以外,北宋东京城到了七夕前几天市面上还会推出各式应节的特殊产品。例如以蜡铸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做成凫鹰、鸳鸯、龟鱼等动物之形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上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又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栗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谷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数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开之际有人便动脑筋折下未开的荷花做成假的双头莲造型可爱颇受时人欢迎。

晒书、晒衣

这许多应节植物呈现各色花样充分显现了一个盛夏节日的活泼朝气。而夏季特有的炎热阳光又促成了另一项七夕的习俗—晒书、晒衣。现代的科学报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线的确具有杀菌的效果。历史上关于文人晒书、晒衣的习俗有过几则有趣的小故事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躲在家里。曹操仍然不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曹操曹操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只得乖乖地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蔑视礼法反对世俗。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续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行了。

七夕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模素手,札札弄机好。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他水,佳期如梦,忍顾鹅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二节 立秋

立秋物候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禾,谷熟也。

立秋,是个肃杀的季节,立秋宣示着秋天已来到。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当太阳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并不代表秋天的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立秋时,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另外,根据气象学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五天的平均温度都在22.C以下才算是秋天。秋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庄稼快要成熟的意思,是告诉人们收获的季节快要到了。

封建社会立秋有迎秋之

俗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外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时节;法官们也努力整理律法有冤情的给予平反、罪证确实的执行“秋决”。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八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九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九月中旬开始十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带十一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水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穗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稻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要抓紧播种大白菜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时节的民谚有;

秋后起阵风,阵阵寒。

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严霜单打独根草,蚂蚱死在草根上。

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养生

“立秋”在气候上虽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但至少是从暑热天气中走出来了“立秋”节气是一年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立秋后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天气渐渐转凉故有“立秋凉风至”、“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等说法所以提醒百姓立秋后应少下水游泳以免着凉生病。

立秋之后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专家告诫;多事之秋如不注意养生保健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若有不慎即可发生腹泻。所以秋后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尤其要注意饮食调理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发生腹泻之后应及时就医腹泻严重者须立即救治。

秋凉之际略显温热潮湿的气候为蚊子的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因而成为蚊媒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蚊子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疟疾均是由蚊子叮咬病人后再次在健康人身上吸血造成的。乙脑主要侵犯儿童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疟疾俗称“打摆子”发作时有典型的发冷发热症状但发作无规律的恶性疟疾危害较大。此外,蚊子还能传播丝虫病及登革热等危害人体健康。预防蚊媒性传染病关键在于彻底消灭蚊子。进入秋天以后要注意净化周围环境搞好室内卫生夜间在室内充分利用灭蚊器灭蚊;同时亦要保护好皮肤严防蚊子叮咬。

在秋高气爽、繁花似锦的黄金季节还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尽管发病率没有春天高但也不少见如花粉症、支气管哮喘等。这类发生在秋天的过敏性疾病症状与春天发生者相同均是由于接触空气中的各种过敏物质引起。在此时节既往有上述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要多加小心注意自身防护避开致敏源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及尘埃等并留神气候变化。一旦发生应及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这里所说的“秋冻”意思是说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刻增衣添棉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换句话说要晚一点增衣要适当地冻一冻锻炼锻炼以增强自己的御寒能力等天气真正冷时再适当地增加衣服这样届时既感到暖和又不容易患外感风寒引起一系列疾病。

需要指出对于“秋冻”的认识也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即秋天只要天气不十分恶劣就应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跑步、爬山等。在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乃是值得推崇的两种增强身体御寒能力较为有效的养生健身活动。

当然“秋冻”也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还需指出所谓“适当增衣”是指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呼呼、裹得严严实实、感觉舒舒服服。

立秋调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调养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

立秋之节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

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运动调养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减·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晒”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立秋适宜的膳食有生地粥、黄精煨肘、五彩蜜珠果、醋椒鱼等有滋阴益胃、凉血生津、补脾润肺的功效。

立秋诗词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东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歌计会一时秋?

立秋后题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立秋

(宋)刘翰

乳鹅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日作

(清)乾隆

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

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

农占暗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

第三节 中元节

中元由来

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或叫做“盂兰盆会”,也是汉地佛教最大的节日之一,盂兰,在梵文里是倒悬的意思,盆是汉语,合起来意思是用盆之类的器皿盛食供佛奉僧以救倒悬之苦。西晋时译入汉地的《盂兰盆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他死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不能救助就请求佛来替他设法救母。佛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的道力可以救助的必须要靠十方众僧的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脱离苦海。”目犍连请求佛指点怎样才能会集十方众僧来救他的母亲佛告诉他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结束之日。你应该在那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他们的神威道力会帮助救脱你的母亲。目犍连依言而行果然救得了他母亲。后来目犍连又问佛将来佛弟子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亲时佛予以肯定。

这个故事里所包含的孝敬双亲的思想立即为汉地文化所欣然接受。南朝梁武帝正式创立盂兰盆会大开斋筵以供养十方众僧。从此之后成为汉地风俗历代帝王与民间普通群众都相当重视唐代尤其盛行。以前送盆到佛寺设供唐代居然改在宫廷里排场之大当然又是佛寺没法比拟的了。不仅民间竞相供养连那些出家僧侣也自己掏腰包造盆供佛及自己的同行们。这就形成一种全社会性的热潮。唐武宗会昌四年日本僧人圆仁正在京城长安他记录当时的盛况说;“城中各个寺庙七月十五日供养做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一般的习惯是在佛殿前铺设供养热闹极了。今年各寺的铺设供养比往年都要盛大。”

这一风俗到宋代发生了变化。供佛及僧的本意逐渐淡漠了并由孝帝进一步发展成为祭鬼也就是荐亡度鬼为死者“冥间”的幸福施财祭祀;同时随着宗教色彩的淡薄民俗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出现了放河灯、焚法船之类的活动。北宋时就已经有上演剧目的风俗据说民间艺人每年一过七夕就把目犍连救母的杂剧搬上舞台直到盂兰盆节正式开张那一天仍然上演非常吸引观众。至于盂兰盆节的宗教功能还是由寺庙负责十五日结夏完毕当晚就设盂兰盆会讽诵经典接受施食。这种风俗从宋元明就一直沿袭下来没有多大改变了。

唐代即已盛行盂兰盆会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

中元民俗

放焰口

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盆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放灯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做“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地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着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解“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诗词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西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转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青囊如可授,从此访鸿蒙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瓢官国来,中无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流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节有感

(清)王凯泰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无。

中元观河灯

(清)乾隆

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

满湖星斗满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

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

下元“水官诞”

在我国民间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是相互联系的。传说这三个节日是“三官神”的生日即正月十五天官生日、七月十五地官生日、十月十五水官生日分别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因此这三个日子在民间都有相应的祭祀活动并进一步演化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按《中华风俗志》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辰”古代称之为“水官诞”所以在我国南方水乡的庆祝活动比较丰富有趣。在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此日多有祭祀与盂兰盆会一样多有举办超度亡灵的持斋施食仪式。历史上小榄一带河涌交错多以舢板、小艇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因而不管婚丧红白诸事均以小艇做迎送礼仪用具。中山人在古时深受佛、道、释等宗教思想影响多有在四月八佛祖节、七月七乞巧节、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及下元节等传统宗教节日中举行超度亡魂的祭祀活动以表其后人之精神寄托。为此小榄一带由于地理和生活习俗的关系从唐代开始便流行“水官解厄之辰”的民间宗教活动。在每年的下元节小榄的各宗祠、社坊尤其是大姓富贾之家纷纷出资购艇饰以蓝、白、黄色为主的布条并在船两端挂上招魂幡上写各姓氏的纸灯笼摆上三牲祭品船仓中坐立几位法师边循水而游边敲响木鱼诵诗作超度亡魂之仪式。超度仪式完毕族中长者及各房中长者随后上艇向两岸的族人或围观者分衣施食。再后是一些小舢板、农艇之艇头艇尾竖满竹杆上挂鞭炮烟花一路燃放刹那间河涌、小桥、堤岸上锣鼓喧天万人空巷这一习俗沿袭久远。

明代初叶榄溪一李姓族人中有人出外地做官和习艺遂将中原地区的跑旱船、飘色等民间艺术融会于一体开始在小榄下基一带搞起水色民间艺术活动。初时的水色只是在原来的“水官解厄之辰”基础上进行改革将原有的法师道人乘坐的小艇用竹木扎成框架以纸裱扎成“金童玉女”并布满招魂幡、纸灯笼等祭祀器物这种小船称为“色船”或称为“色排”另外传统中有法师道人做法事或族人用做法事或施舍衣物、食品的小艇则称之为施船或诵经船。作为“色船”的小艇一般拖在施船之后。这种原始的“水色”活动发展至明末清初逐渐取代了“水官解厄之辰”的宗教活动。原有的纸扎人物为活人扮演的童男童女所替代情节为传统民间故事或典故如“天仙配”、“西游记”、“梁祝”等成为活生生的“色芯”。由于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因而大受百姓的欢迎。由此“水官解厄之辰”随着漫长岁月的推移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改变成为“水色”而沿袭发展成为小榄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色船也随即改变摒弃了过去的招魂幡、祭祀用的白纸灯笼等封建迷信用品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的彩旗织锦与飘色的装扮接近甚至在清代中晚期色船改用竹排或木排作“色台”用画舫彩艇牵拉“色芯”在“色台”上表演尤如水中舞台甚至以牛群尾随色船别出心裁地在水牛背上设各种扮相之色芯做五花八门的表演称之为“水牛色”。见者无不啧啧称奇。因而就连原石岐城郊的张溪等地也曾聘请各款水色队伍到一些水网地区去表演。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小榄举办大型的“菊花大会”“水色”巡游的时间随之改变而成为小榄菊花会的巡游活动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间与菊花会活动一起举行而且在菊花会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水色”表演成为一出重头戏。由于在菊花会期间出色逐步改变为小榄各姓氏、各宗族、各村的民间艺术竞赛与飘色艺术一样均表现了小榄人的聪明智慧成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都享有美誉的当地独有的民间艺术活动。可惜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取缔了。从民间艺术来讲水色巡游比起陆地上的飘色巡游或跑旱船等民间艺术更具艺术感染力其民俗文化的属性更浓更具研讨性。然而我们今天只有在老一辈一鳞半爪的记忆中去寻找它的影踪了。

第四节 处暑

处暑物候

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记载着;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暑气虽然逐渐消退但是天候还没有转凉。所谓“秋老虎毒如虎”。正提醒着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顾铁卿《清嘉录》也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喧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十八天的流汗沐浴。

每年8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开始进入处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说明处暑的到来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大气的温度将逐渐下降降雨量也渐少。但我国的幅员辽阔根据气象学依大气温度划分南方的季节比北方晚。因此在江南一带有相当多的年份处暑之后炎热不减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

根据处暑节气的雨、雷、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很多。如“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等。

处暑前后正是秋种大忙季节对于一些地区特别是雨水少的北方地区来说农谚有“处暑种荞白露看苗”“处暑萝卜白露菜”等说法因此处暑时降雨非常宝贵。有“处暑处暑处处要水”、“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下雨五谷生芽”等说法。但对于雨水比较多的南方则反之如“处暑下雨多灾害”、“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等谚语。

处暑养生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

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肃霜、蛇檀(鳝)、鱼鳖、耍(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入睡期浅睡期中等深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前两个时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后两个时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处暑时节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补农书引》之“七月逐月事宜”

七月节气:立秋,处暑。

天晴:□地,荡田,芸田,捏二蟥,修幼桑,把桑。

阴雨:下田,捏蟥,载壅,修条,把桑。

杂作:下接力,下麦秧(并胡萝卜),合鱼丛,种葱,下菜秧。

置备:买羊草。

芥子园画传·花枝艳冶人绰约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本书研讨生肖龙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

    在我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亘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在这条走廊的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功勋,今天又由于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置身于信息时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会把“鬼神”当作茶前饭后消遣的话题与笑料,报之莞尔一笑。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古老信仰和观念不会静如此水,沉沙之下依然涌动和摇迹。
  • 生肖:猪的民俗与科学文化艺术

    生肖:猪的民俗与科学文化艺术

    本书以生肖猪为中心,从猪的进化过程,不同种类的特性等自然属性。到猪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地位等,以及猪文化与天象星宿的关系。与猪有关的成语,俗语,传说,谜语等,还包括与猪有关的逸闻趣事。最后介绍了历史上属猪的名人,和猪年大事记。内容全面详实。
热门推荐
  • 听鬼唱情歌

    听鬼唱情歌

    本书内容感情色彩丰富、幽默、新颖、感性情、感色彩敏感请书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哦;书中主人淡淡无奇的生活中偶遇女鬼,这次不凡的遭遇颠覆了他的人生观。都说人鬼殊途书中主人与小女鬼这次邂逅必定能刺入你的脑海......(大家拭目以待吧!)
  • 幻冰帝

    幻冰帝

    有一位崛起于混沌中的先行者,在死去之前遇到了一个倔强的男孩,于是将要陷入黑暗的世界重新焕发生机!
  • 异世之迹

    异世之迹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地球是属于第一平行宇宙中的一颗行星。虽然关于平行宇宙之说,即使截止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不能加以确认。但那也仅限于,就眼下地球上的科技水平而言,还远未能达到可以获得足够的证据,以证明其存在的能力罢了。其实,早在太古时期,当那会儿的地球人还处于修身成仙,孕魄为神的第一文明阶段的时候。便已经是有个修炼到渡劫期的‘半仙’之人,被那从天而降的雷劫,给轰击的仅剩一丝意念后,就到了第三平行宇宙中,从新投胎去了……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我的老公有双阴阳眼

    我的老公有双阴阳眼

    从精神病院出来的傅羽有一双阴阳眼,他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但是却在美艳校花的美人计下,加入学生会,更是碰上一个蛮不讲理的刁蛮老婆!PS:突然发现真心写不了,月訫还是回去写网游小说去了……多见谅吧。
  •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徐志摩文集(第二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 感悟父爱故事

    感悟父爱故事

    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内心震颤。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 妖孽老公太冷血

    妖孽老公太冷血

    她原是他兄弟的未婚妻,她一直以为,与他不过是路人,但在相见那一刻,命运似乎已经有所安排了,他们,注定纠缠不清。“骆曜笙,要怎么才能放过我?”她一双本明亮动人的眼眸,此刻漆黑得犹如无底洞,里面只存有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情绪,就这么木讷空洞地望着上方,薄唇轻启,“放过你?哼!这辈子你都别想!”他冷笑了一声,霸道地宣示道。在他看来,这个女人就是他的!想要逃走?简直是妄想!
  • 唐宋诗精品鉴赏

    唐宋诗精品鉴赏

    诗人们的命途有别,作品的韵味各异。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显示出大唐气派;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反映出其对盛唐的一副衷肠;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以清丽哀伤之景衬托六代兴亡之感,此诗被誉为绝唱;李商隐的“昨夜星辰昨夜风”,是通过对昨夜一度春风的抒写,以倾吐对其意中人的怀想。
  • 顾松园医镜

    顾松园医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