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5900000002

第2章 正月风情

第一节 立春

立春物候

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2月4日或5日。此时斗指东北即指向寅太阳黄经为315度。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开始萌芽农人也开始忙着播种一年四季从这里开始了。

旧时有“迎春”的习俗。高拱乾修《台湾府志》记载:“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东郊备仪仗、绿棚优伶前导。看春仕女蜂出云集添塞市中多是春花、春饼之属以供娱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却有些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我国的台湾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这是冬季三个月农闲的最后一天。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立春在传统社会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农业是民生的主业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春天对于传统社会的民众来说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对天时的尊重在立春到来之前的三天即开始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礼记·月令》)。在基层社会有“鞭春”的习俗即鞭打土牛的仪式一般由地方官员主持以显示政府对时间的把握及对农工的督导。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丰逢双春雨水多,丰逢无春好种田。

立春养生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之意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包括:白天渐长、阳光暖和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渐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我国古有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主条理有疏通的功能又因为木有生发的特性所以肝属“木”。人们常说“肝火上升”因此在春季养生方面主要是护肝而护肝首要从心情着手。因此要力戒暴怒特别要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的阳气生发在万物欣欣向荣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而此时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马上去掉冬天的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更应该审慎不可骤减衣物。《千金要方》主张春天穿衣服适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也说:“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也就是说春天增减衣服应该保护好腿脚但是上身衣物可以适当减少以适应暖气上升的特点。

春季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些关系我们就应当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可选用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则应该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可以达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开始生长繁殖在我国古代称为“温热毒邪”。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在此时发生和流行。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首先犯肺之路。

立春的饮食药膳应以“生补”为主适宜的膳食有首乌肝片、虾仁韭菜、珍珠三鲜汤等有补肝肾、益精血、乌发明目、温中益气的功效。

立春诗词

立春日

(唐)陆龟蒙

去年花落时题作送春诗

自为重相见应无今日悲

道孤逢识寡身病买名迟

一夜东风起开帘不敢窥

立春后五日

(唐)白居易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

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立春日

(南宋)陆游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著衰翁。牛趋死地身无罪,梅发京华信不通。数片飞飞犹腊雪,村邻相唤贺年丰。

汉宫春·立春

(南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

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第二节 春节春节由来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在冬尽春来、新旧交接的时节人们迎来春节这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

作为新年的春节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辛亥革命以后为了改封建正朔打破王朝纪年于是推行西历使用公元纪年在时间上与世界同步。由于农历合乎农时便于民生因此农历与公历并行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其实最早的春节并不是指“岁首”而是指“立春之节”。由于古代社会对“立春”的重视并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设立了“春节”以庆贺立春。但农历是阴阳合历人们在历法创始时就注意岁年与时令的配合“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由于用闰月的方法弥补了历年与太阳年的岁差所以农历岁年与四时节序基本上是同步循环。就是说新的年度周期的开始即是新一轮季节循环的开端。这样立春与岁首或前或后相差不过几天不过新年适逢立春的时候比较少见俗有“十年难逢初一春”之说。但立春与新年毕竟在同一时段而民俗又重新年所以人们在庆贺新春的同时喜迎新年。这样春节就慢慢演化为对新年的庆贺。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年节仪式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人们在享受着年节文化的同时也表演着民族的节日文化。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岁后两个部分在这岁时循环的转换时节驱旧与迎新构成传统春节的两大主题:岁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子婿;十二查某子返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从这首民歌里面不难看出中国人民过春节一般要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才算告一段落。从初一到十五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除夕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吟道: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花滞迫

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苏东坡也有诗云: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苏东坡写下了《守岁》名句: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做“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便是传说中除夕守岁的来历。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品一大盘苹果是少不了的这叫做“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做“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逛庙会

正月初一农历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可是现在因为年三十的通宵玩乐人们却经常在睡梦中度过这有意义的第一天。古时候称初一为“开正”日。在有的地方也叫做“开春”或者“接神”。按照“皇历”上面的说法每年的“开正”时刻都是不同的。各地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但人们都是祈求在这新年的第一天讨一个好彩头。

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要“贺正”或者“走春”。据《荆楚岁时记》里面的记载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嚼牙饧……”在唐朝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描述了唐朝时“探春”即走出去的习俗“都城人每至正旦午后各乘车骑马供帐于园囿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一般家庭都要摆上长案摆设供品如瓜果、面食、鱼肉等向神灵和祖先的画像叩拜以求得神灵祖先的保佑新的一年能够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敬神祭祖后子孙们就要依着辈分给家人磕头拜年家长们都会给未成年的孩子分压岁钱压岁钱用红包包好据说可以压住邪恶孩子们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年。然后就开始了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家串户登门拜年。

有民谣说的就是这一天的情况:

竹板声声响连天,我给大娘拜个丰;

先问一声新丰好,再祝全家春满园。

一岁首,添人口,金上秤,银上斗;

家家都有聚宝盆,户户都栽摇钱树。

在江南一带初一“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解疫病谓之开门爆仗”还要烧十庙香;回家后要马上在自家的祠堂上香供神叫做“回头香”。

在现代“开正”、“贺正”这些说法已经很少。旧时的习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消失了。经过年三十的通宵娱乐有些人会用初一这天来补充体力有些人走出家门逛庙会、逛花市。

庙会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一个传统方式。庙会一般都是从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七。各路艺人纷纷在庙会上争献“拿手活儿”高跷、秧歌、耍龙舞狮、跑旱船这些传统庙会项目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观众特色小吃、新奇游乐项目也使游客们流连忘返。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民间文娱活动。艺人们双腿绑上特制的三四尺高的木跷化妆成各种角色在高跷上表演各种动作在大街上边走边舞有的动作异常惊险需要艺人们有高超的技艺。踩高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列子·说符》中就曾有过记载。而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踩高跷的起源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以滑稽著称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人笑他的身材矮小他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了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了一番使得他们很狼狈。据说踩高跷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舞狮

舞狮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据说早在公元前446年有外族敌军入侵中原他们的士兵都手持长矛骑着大象中原兵打不过大象吃了败仗。后来他们想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应该也不例外。于是他们用布和麻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的颜料还特别夸张了“狮子”的嘴巴把“狮子”嘴巴变成血盆大口每个“狮子”由两名士兵披架着然后迎战大象军团结果大象一见到张牙舞爪的狮子军团吓得掉头就跑了狮子军团大获全胜。从此舞狮这项活动就流传开来。

舞狮一般都是由两三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人站在前面掌管“狮子”的头和前脚另一个人在后面掌管“狮子”的后脚通常还有一个人扮成武士在前面用手举绣球引导“狮子”。“狮子”和武士随着鼓点的起伏上蹿下跳煞是好看。

舞龙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神物据说龙的形貌是蛇身、鹿角、鹰爪、马脸“浑身金灿灿须若飘带”简直是个四不像。事实上龙这种神物是不存在的但是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这项活动最初是人们对于神龙的膜拜想通过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活动了。人们用竹、铁结扎成龙型再用绸缎装饰。舞龙时要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将龙身举起随着鼓点有节奏地起舞跑出“蛟龙出水”、“龙头钻裆”等等花样。

扭秧歌

秧歌流传于我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晚清的《北京风俗杂咏》中有专门记载扭秧歌的两句诗:“春在京华闹处多放灯时节扭秧歌。”秧歌有很多种例如:幽默有趣的河北秧歌舒展大方的山东秧歌朴素英俊的陕北秧歌红火热烈的东北大秧歌等等。以东北大秧歌为例在表演形式上一般分为大场和小场。大场是有几十人或几百人分别扮成渔夫、货郎、小丑、俊妇、少女、媒婆、和尚等队形也随着鼓点的变换而扭动队员左手舞绸、右手舞扇走出“剪子股”或“蒜辫”的图案。而小场一般是有两三个人跳的舞蹈或者表演二人转。

跑早船

跑旱船的“旱船”是由竹、木制做成船型支架上面遮上五颜六色的彩布或者彩绸一人扮成戏剧中的人物将船悬于腰间迈起小碎步好似船在碧波中划行;另一个人扮成戏中的船夫持桨配合。两个人在锣鼓声中边舞边唱逗人喜爱。比较出名的《打渔杀家》生动活泼比戏台、剧场中的演出效果好很多。类似跑旱船的活动还有“跑驴”也是用竹子、木头做成可爱的驴型一人扮成妙龄佳人另一人扮成赶驴的青年而剧本多是一些来自民间的故事如《王小二赶集》、《王老妈上京》等。

抖空竹

抖空竹俗称扯铃以木制圆轴两端各连一个圆盘也有只一端有圆盘者。用两根短竹杆系上白线绳在空竹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杆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空竹的种类很多:十响的十四响的单轴的双轴的。最简单的抖空竹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竹抖转向空中抛起带着“嗡嗡”响声声音响亮然后再用竹杆接住继续抖。抖空竹的花样还有“猴爬杆”即让空竹顺着手中的竹杆往上旋转。复杂的花样还有“攀十字”、“张飞骗马”等。

大年初二祭财神、回娘家

初二这一天是祭财神的日子。各家都要吃馄饨因为馄饨形似元宝吃馄饨就是招财进宝取个吉利所以馄饨汤又俗称“元宝汤”取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的意思。

清代末年在北京流传着一个《祭财神》的俗曲显示了当时的风尚:“新年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声惊天地。”

全国各地供奉着不同的财神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对于财神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在《集说栓真》记载着这样一段各时期对“真”财神的议论:“俗祀之财神或祀北郊之回人或称汉人赵郎或称元人何五路或称陈人顾系冯之五子。”近代后又有了文武财神之说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而关帝为武财神。至今该种分法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还相当盛行因此在饭店、商铺店面都供奉“关老爷”也就是供奉“武财神”。而在内地大部分地区则认为《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是正宗的财神。平时财神常常是单独绘在画中央或者做成瓷像供奉在专门的龛中龛中供上酒食。传说在春节、元宵节前后,财神面前供奉的酒壶里面的酒水都会减少一半这是因为财神爱喝酒会在春节显灵下凡来品尝人们奉上的美酒。

关于祭财神的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里面有一段精彩的记录特摘抄下来:“正月初二日各家祭财神。其所祭财神有由店铺购买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来。此类童子大半为贫苦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钱文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送财神爷爷来了!’愿意要者付以一两枚铜元之代价即满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盖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祭时所供为鸡和活鲤鱼。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须赴彰仪门及财神庙烧香并借元宝惟借一枚需还十枚。”

初二这一天还是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在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女婿和孩子们带着糖果礼物回到娘家。娘家人也是热热闹闹地等着女儿们回来备好酒菜招待女婿、外孙子、外孙女。女儿回到家中如果家里有侄子的当姑妈的一定会再送出一份不同于春节压岁钱的红包这种习俗在广东潮汕地区叫做“食日昼”。但是女儿们一般都是在娘家吃中午饭在晚饭前就要赶回到婆家了。

大年初三老鼠娶新娘和小年朝

据说每年的正月初三各地的老鼠都会大模大样地行动寻找乐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耗子和母耗子举行婚礼以便繁衍子孙。所以每年正月初三人们都尽量早早熄灯睡觉有人还为了讨好老鼠在天黑之前在地上撒上盐、米、糕点屑表示庆贺耗子的佳期。

“老鼠娶新娘”有个很有意思的来历:老鼠并不是天生就专门做坏事的而是玉帝见人间有人糟蹋粮食、不爱惜衣物派耗子精下凡专门咬人衣物、糟蹋粮食。人们当然一见到它就打。耗子满肚子的委屈就跑到天上告了一状说人间对它不公平。玉帝见耗子说得很可怜就降了一道旨意允许它们在正月初三的夜间娶妻生子任意活动有人敢破坏耗子的好日子就加倍惩罚。于是正月初三就成了老鼠活动的日子。

正月初三旧时江苏一带又称为“小年朝”或者“赤狗日”。这一天人们不扫地不开火不洒水。这天还应该祭祀祖先神灵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年初三大多不出门、不请客只是在家祭祀天地神祇、祖失家神。

初四诸神下界

正月初四这天是诸神下界的日子。据传腊月是诸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在人间积功德、布施等情况的时间。他们在上天朝贺饮宴一番后初四这天就要回人间继续供职也就是说初四这天是他们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了。诸神下界人间当然要好好地招待他们了。所以从初四下午开始人们要先摆好供桌供桌上陈列牲醴、果品、酒水、菜肴还要点上香烛,供诸神享用。同时,还要焚烧事先扎好或画好的“神马”、“神兵”、“甲马”,目的是让它们作为诸神的坐骑和护卫,人们还要放鞭炮,表示对诸神的欢迎。古时人们把诸神下界的故事编写得十分传神,还编造了一些逼真的故事。据说,有一家请神,一切。

仪式供品都准备就绪但是神灵就是不下采。这可把他们急坏了经过点拨才知道是神灵们嫌神马不能用不愿下界。这家人一查才发现印制“神马”的木板年久失修所印神马的一只脚是断的。

到了近代这些繁琐的习俗都慢慢简化了。人们在短暂的春节假期里尽情地享受着假日的愉悦而假日旅游等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那些不满足在家里过传统春节的人们的欢迎。

“破五”贺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起那些闭门休业的商铺有些就开始经营了。因为按旧时的习俗商铺从除夕开始到初五都是不营业的人们都要在年前就买好过年的物品储存好食物而在商铺里面商人们都要供上供品、闭门休业到了初五就可以撤下那些供品开始营业了。

吉祥文化·丰财聚宝

初五之前依旧习俗人们是不煮食新饭的只是将年前已经做好的饭食热热有些地方甚至在初五之前都是不动灶火的。而到了初五这天人们就可以开始过正常的生活。初五这天北方很多地区都有“破五”吃饺子的习俗意为把好东西包起来以求吉利。这一天鞭炮声又会像除夕夜一样响亮。在正月初一到初四这几天垃圾是不能倒的以免倒掉“财气”但是初五这天的垃圾被人们视为“穷土”当然要“送穷出门”所以从这天开始才可以倒垃圾。而从这天开始也可以开始使用刀剪等利器了。

民间传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庆贺除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给财神过生日了。关于财神的传说民间有太多太多。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做财神后来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初五这天所接的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云长关圣帝君的说法。“偏财神”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因为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所以称“五显财神”。这五个人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所以备受百姓爱戴。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术发明了日清簿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同时视他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禧神列在一起合起来就成为福、禄、寿、财、禧。财帛星君脸是白色的头发很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的说法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都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在古代给财神恭贺生日的仪式相当隆重从初四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尤其是商人更是精心准备这个重要的仪式。通常给财神祝贺生日的仪式要持续一整天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但是讲究的人家则要摆三张桌子还要外加半张俗称“三桌半”是最高规格的待遇了。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取这些食物的甜味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取“糕”字寓意高升;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而那半桌则是饭、面、菜一碗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主人要带上香烛分别拜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每拜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拜完后主人和伙计还要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初六送“穷神”、祭“厕神”

初六起正月里面那些禁忌很多都已经破除了。在这一天古时民间有一项很有特色也很有意思的风俗就是送“穷神”、祭“厕神”。

送“穷神”顾名思义就是要送走穷鬼这项风俗从唐代就开始流传到了宋代达到鼎盛。那时的居民在正月初六这一天都纷纷摆上煎饼当供品还要给“穷神”准备象征性的上路用的车船恭送“穷神”。这种送“穷”的习俗表现了人民辞旧迎新希望送走旧日贫穷、迎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心态。

祭“厕神”则是因为有旧习俗说初五前厕所是不能清理的而经过“破五”后人们就要认真清理。初六这天会有“厕神”来检查清理工作完成的情况。

关于厕所鬼神在我国古代相当多的故事典籍都有记载甚至还分为厕神与厕鬼。最著名的当然是要数紫姑相传紫姑是唐代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氏。她自小知书达礼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唱戏的优伶。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谋杀了何媚的丈夫把何媚纳为侍妾。何媚年轻漂亮李景的大老婆生性嫉妒且为人刻毒哪里肯容下何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夜里大老婆指使手下将何媚暗杀于厕中。何媚冤魂不散李景上厕所时常常隐隐听到啼哭声而且还能听到军队经过的吆喝、步伐的声音非常奇怪。武则天听到了此事有点害怕于是就把何媚封为了厕神以免她找人间的麻烦。

另外一个传说认为厕神是戚姑。戚姑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个妃子跟刘邦的大老婆吕雉因为立太子之争结下了仇隙。刘邦一死吕后就恶毒地报复戚姑先罚她当最下贱的奴仆整日劳作。后来吕后还觉得不够解恨就残害她把她的两手、两脚砍得和猪脚一样长削光头发挖掉双眼薰聋两耳还强迫她喝了哑药装进坛子扔到厕所里。吕雉还给她起了个名叫“人彘”即人猪的意思。然后让儿子汉惠帝和大臣们去参观汉惠帝竟吓得呆傻了。

看起来“厕神”一直是个悲剧故事的主角故事都很悲惨但是传说它们也常做好事人们对“厕神”都是又可怜又尊敬又害怕。

初七人日

正月初一到初十每一天都是一个特定的日子每个日子都和一样事物挂钩:

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羊日;初四:猪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初八:谷日;初九:天爷生日;初十:石头生日。

初七这天是人日可以认为是人类祖先的生日。人日这天人们都吃生鱼为了好听也叫“捞鱼生”意思是从江河里捞起生鱼蘸上作料吃掉取“越捞越多”的意思。一些推出鱼生的酒楼、餐馆各种吉祥名堂的鱼生花样百出以吸引顾客人日午餐、晚餐时刻就可看到酒楼里喊捞声四起一片闹哄哄景象充满新春佳节、恭喜发财的气氛。新春期间的鱼生做得都很精心而且非常讲究都要有富贵、吉祥好兆头最常见的有“发财鱼生”、“鸿运鱼生”、“富贵鱼生”、“兴旺鱼生”、“丰收鱼生”等。此外,还有特别用鲍鱼调制的“鲍鱼捞起鱼生”、“龙虾三文鱼生”以及专为吃素人士而备的“素食鱼生”。鱼生所用的鱼肉有西刀鱼、三文鱼及少数适合做鱼生的淡水鱼。新春期间大家都想捞个好兆头由于鱼生都采用没有煮熟的鲜鱼肉所以一些不敢吃生鱼的人在捞鱼生时也要捞些鱼生附近的瓜丝菜料吃掉。

鱼生的花样多最普遍的就是潮州鱼生和广东鱼生做法、配料有所不同吃起来各有特色和风味。调制鱼生时把新鲜的鱼肉切成一片片再配上瓜丝、果、菜及其他配料倒入酱料就是一道美味鱼生了。鱼生里所采用的柚子肉、糖、蒜、姜丝、金瓜丝、菜瓜丝和萝卜丝都是希望能为吃的人带来吉利。但是像菠菜之类的蔬菜在新年是不吃的因为它听起来像“破财”很不吉利。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桌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在“人日”传统习俗中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象征吉祥的食物除了鱼生之外大年初七“人日”人们还要吃“七菜羹”、“及第粥”、“面线”等希望能“年年丰收步步高升”。“七菜羹”就是将七种不同蔬菜煮成杂菜汤。中国自古以农为主吃了七菜羹意味着来年会有大丰收获得长久的幸福、永远过着太平年而且“七菜羹”还有激励人们向上的作用是一道蕴义很好的菜。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七菜羹”里所用的蔬菜究竟是哪七种、做法又如何常常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能肯定的是“七菜羹”里所采用的蔬菜都必须是蕴义吉利的菜菜名的谐音都必须带出吉利、吉祥和幸福的意思。例如芹菜代表勤劳、大蒜代表会算计、葱代表聪明、韭菜代表天长地久、芫荽代表缘分、大芥菜代表新春发大财等等。我们举两种“七菜羹”的做法例子:一种是咸的吃法所采用的蔬菜包括白萝卜、芥蓝、菜心、大芥菜、春菜、大蒜和芹菜。做法是将七种菜放进汤里煮成一锅浓浓的羹。为了使味道更鲜美还要特地在羹里加入猪肉和虾米去调味使羹汤更香醇;另一种是甜的吃法是将大菜、香菜、菜心、芹菜和芥蓝等素食用的蔬菜用油爆炒然后加入酱青和糖调味。“七菜羹”一定要吃得干干净净不能剩也不能倒掉这样才不会把福气给倒掉。

“及第粥”主要盛行于南方的广州、福建一带主要材料是猪润(猪肝)和猪肠润是富润的意思而“肠”音与“长”同也就是长生富贵的意思。大家都希望富润长寿。而吃面线的风俗在中国南方地区和国外的华人地区也很盛行长长的面线代表着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

初八顺星

初八是天上群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要在院子里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灯要散放在各处叫“散灯”取和天上星星同辉的意思。

初九玉帝诞辰

初九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天人们同样要摆上供品拜祭玉皇和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

从十三到十七就都是元宵节了从十三在厨下点灯要一连点五夜直到十七、十八才收灯。

十三试灯试点一下看看有没有品相不好或者点不亮的灯十四搭彩棚准备唱大戏同时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的正日子举行盛大的灯会。正月十五还是道教的上元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这一天还有很多祈子的习俗江苏有打妇求子的习俗、广东有偷生菜的习俗、北京有到正阳门摸门钉求子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风俗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详述。

正月十八收灯

严格地说到了正月十八年就算过完了一切活动应该都恢复正常了。

春节民俗

新年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做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春节期间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在新年这段时间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同时还有很多忌讳如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人们往往将水、土视做“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惟恐把“财气”扫走、倒掉。在某些地区人们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还要举行封井仪式:就是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并且初一还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做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就意味着财气外流。

过年这几天债主一般也不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过年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过年时候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有被“掏空”的危险。当然春节期间也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幸。同时忌过年理发因为人们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春节期间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春节期间甚至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还有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窗花

窗花其实就是剪纸贴在窗户上的剪纸就成为窗花了。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还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做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得到压岁钱是孩子们春节最快乐的时候是一年到头惟一正式的收入得到压岁钱后孩子们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也有很多孩子将压岁钱存起来留做别用家长们一般都不会将孩子的压岁钱收走。

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拜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急中生智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以求吉利。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以前“福”字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后来到了五代十国的时期在西蜀的宫廷里就

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到了宋代人们嫌桃木板过于笨重所以桃符木板改为纸张又叫“春贴纸”。

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传说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平民人家的春联而且他还亲自题春联。有一年春节他又微服出去看春联经过一户人家却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流传至今。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袭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集锦

阳春开物象且把桃符纪盛世鹊闹枝头传喜讯

丽日焕新天常将竹叶报平安梅开窗外报新春

四季呈祥时和岁好纳福迎祥

燕剪千重雾天增岁月人增寿一家和睦一家福

花开万里春春满乾坤福满门四季平安四季春

喜气盈门国泰民安向阳门第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心想事成

普天开景运一片红霞迎旭日

大地转新机万条金线带春光

风调雨顺

春节诗词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收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低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低,世情嫌简不嫌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第三节 元宵节

元宵由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一个说法是元宵节的来历与汉初讨平“吕雉之乱”有关。汉文帝平息吕后的叛乱登基觉得天下重享太平极是难得因而想在岁首找一个好日子与民同乐。听说当年讨平“吕雉之乱”是在正月十五日恰好这一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所以就决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出宫游玩所以名为“元宵节”。从此以后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为一个普天下的欢乐节日。元宵是一年中的头一个满月日又叫“元夕”、“元夜”。这一天的节目以花灯为主所以也叫“灯节”。

还有一个说法是元宵节和道教有关。道教信奉“三官神”传说“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据说“三官神”对人们可起“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并在民间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最初在正月十五这天千家万户和道教信奉者在一起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到唐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逐渐提高这一风俗发展成为正月十五前后三天闹花灯了。灯节在唐宋时最为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城开不夜唐人沈佺期曾经做诗描写元宵节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元宵民俗

元宵的来历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原本是元宵节的专有节令食品。元宵成为一种节令食品据说是从宋代一种名叫“镦子”的食品发展而来的。镦子实际就是一种圆形的薄饼《玉篇》中说当年蜀国人“呼蒸饼曰镦”。《北齐书·陆法和传》也记载说:“于是设供养具大镦薄饼。”这说明“镦子”这种圆饼并不是宋代才出现的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在当时还没有成为节令食品而已。

另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镦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太平广记》引录了《卢氏杂说》关于一位专为唐代宫中做镦子的能手“尚食令”(就是专管皇帝膳食的官)的记载:“冯给事入中书祗候宰相见一老官人衣绯”在这里记载的是造镦子能手(尚食令)在冯给事家做镦子的过程。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镦子已经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的“大镦薄饼”了。南北朝时期的“大镦薄饼”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镦子已经是油炸的大圆饼了看上去有点接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了。

这种近于今天的油炸糕或油炸元宵的“镦子”到了宋代又有很多称谓而且发展为元宵节的节令食品了。例如北宋人陶谷撰《清异录》就把这种镦子称之为“上元油镦”了说明在北宋时镦子就已经成为了元宵节的专门食品。可能因为“上元油镦”又圆又光又好吃所以又得名“油画明珠”。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元宵节的食品就有这种镦子。但并不称“油镦”而是称“焦镦”。《东京梦华录·十六日》介绍汴京所卖元宵节食品时写道:“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镦。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从这段记载看“焦镦”乃是元宵节的重要节令食品所以售卖时还要“打旋罗”。《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圆子镦拍”也是“焦镦”是“焦镦”的另一种称谓。

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的食品时写道:“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蝌蚪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澄沙团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生熟灌藕、诸色花缠、蜜饯、蜜果、糖瓜蒌、煎七宝姜豉、十般糖之类皆用镂装花盆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益歌叫喧阗。”这里记载的食品是元宵节街上售卖的节令食品。“乳糖圆子”、“镦柏”居首位。“乳糖圆子”和“镦柏”即后来的元宵“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镦柏”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节食品油镦之所以被称为“圆子”(“浮圆子”、“乳糖圆子”)主要因为这种食品的形状是圆的。“圆子”之所以逐渐被人们选定为元宵节食品可能也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人们食“圆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吃着圆圆的“圆子”仰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人们希望团圆幸福的情思。宋诗人周必大《元宵四韵》写道: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的“团圆事事同”似是在说元宵夜里月是圆的、圆子是圆的、人是团聚等意思。诗中描写的水煮圆子的情况很像今天的水煮元宵的情况。圆子浮在水里像珠子一样翻滚盛在碗里又是白白的、圆圆的很像天上的月亮这可能也就是后来圆子又称“汤圆”的原因吧。元人伊士珍在《郎环记》中还记载了一则用以解释元宵节吃圆子的传说:“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这是元宵节食圆子的风俗形成之后附会出来的传说但传说中的“团团如月”的思想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元宵之夜追求团聚的理想。

元宵节的食品油镦、圆子被称为元宵始于清代清代可以说是“元宵”、“汤圆”、“圆子”等多种名称并存的时代。这从清代诗人的一些诗中可以得到证明。从诗中的描写看清代已经把圆子称做元宵了而且做法已经基本与今天的做法一样了。清代的文学家李调元在《元宵》诗中描写道:“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格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元宵夜里人已散去可是那卖元宵的小贩还在叫卖“汤圆”。这说明“汤圆”一词在清代已出现了而且一直相沿到今天。今天的南方仍把元宵称做汤圆。

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苏州一带的元宵食品还有“圆子”和“油镦”的区别。记载说:“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追’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

这里的“圆子”即元宵这里的“油追”有点像今天的烙饼是近于宋代所谓“油镦”的元宵食品。

花灯

元宵节放花灯又是另一个节庆风俗所以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借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红火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花灯上多绣着图案内容从花卉、虫鸟、百兽到人物故事、神话传说应有尽有其中最独特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新年总会有“闹龙灯”之戏。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长、巨且重在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而且往往需要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将龙灯支起舞动。“掉”是摇摆在这里是动词也就是“舞龙”。舞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前面导以旌旗、锣鼓、号角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后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由当地有名望的人用朱笔给“龙”画上眼珠。“龙身”一般用竹扎成竹子弯曲成一个圈架起“龙身”节节相连外面则覆罩着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就得有一人掌竿支撑“龙身”通常首尾相距约有十几丈。“龙”前有一人持竿在前面游走手里竿的顶上往往挂着红球作为引导。舞龙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却是继承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则蕴涵“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古代本来是皇帝“祈年”时候专用的。在古人眼里龙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个意义推演下去龙的重要性竟是超过了华夏的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因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礼王制》中说:“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谛秋曰尝冬曰烤。”可知春节的“花灯”就是代表了“春祭”了。由此看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庆祝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

灯谜

提到花灯就不能不说“灯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渊源始自古代隐语它将事物或语句的真相暂时隐藏另以一种与这事物有关的特色或背景组成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以悬疑质难他人。六朝以后一直到唐文人嗜谜者多。花灯悬谜问难于人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曾提及元宵佳节禁城不夜为赏灯之会会众以谜诗出写在灯,映之于烛,挂列通衢,由人猜度,当时名为“灯谜”,属于一种风雅的益智娱乐。以后,一直延至明清两代。到晚清,灯谜势微,文学价值渐渐消逝,而流为通俗鄙俚的谜语。

灯谜集锦

为数虽少,却在百万之上(答素:一)

正坠双飞翼(答素:乙)

有错买,没错卖(答素:十)

宁可抛头项,何能失人格(答素:丁)

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答素:人)

镜中人(答素:入)

不染凡间一点尘(答素:几)

数始于一而终于十(答素:干)

时差一天(答素:寸)

夫人不在儿作伴(答素:元)

桃梅李杏村村有(答素:木)

报石穿个洞,灌水波涛涌(答素:皮)

两人同去一人归(答素:丙)

元宵诗词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音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

路风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民辰

第四节 雨水

雨水物候

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雨水本来是指冰雪溶化成水。历书说:“斗指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春雨绵绵的季候。农谚说:“雨水节皆柑橘。”又说:“雨水甘蔗节节长。”生动地说明了这时节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景象。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雨水节气一般在二月十九日前后这时太阳已移达黄经330度。从气候规律上看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升高加上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我国南方地区雨日与雨量均有明显增加雨水节气算得上是名副其实了。

雨水的民谚有:

雨水雨,水就匀。

雨水晴,水不匀。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

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

雨水养生

雨水节气空气湿润天气暖和但又不燥热正是调养的好时机。调养首先应当“调养脾胃”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补益气血克化生物营造血液的功能。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养、气血、津液、精髓等都从脾胃中产生如果脾胃健旺则源头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肺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本草衍义总论》说:“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可见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

饮食调节:春季气候转暖然而又风多物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应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曰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黏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

药物调养:要考虑脾胃升降生化机能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及补中益气汤等。

精神调摄:“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因此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起居劳逸调摄: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忌食食物:正月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得生食葱蒜花生宜煮不宜炒。

雨水诗词

减字木兰花

(宋)刘辰翁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

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

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无。

《补农书引》之“正月逐月事宜”

正月节气:立春,雨水。

天晴:垦田,种桑秧,敲菜麦沟,倒地,罱泥,下地壅,修桑刮蟥,倒芋芳田,浇菜麦。

阴雨:修桑刮蟥,罱泥,载壅,罱田泥,劈柴,撒蚕草,秧界绳,编蚕帘蚕箦。

杂作:窖垃唬。

置备:铁耙锄头,桑剪,买粪,买柴炭锹蒲,蓑衣箬帽,籴豆,买糟烧酒。

同类推荐
  •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人生际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人生际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成熟自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成熟自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雄关要塞:函谷关

    雄关要塞:函谷关

    函谷关作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关隘,它坚固险要而又位置重要,这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这使函谷关成为了道家之源。其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因此,函谷关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更成为河南灵宝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 中国消失的服饰

    中国消失的服饰

    本书内容包括服装的“出现”与“消失”;冠冕之制:终结于帝制时代的章服;百姓衣裳:岁月中演进的男子服饰;红袖裙裳:不断变化中的女子服饰等。
热门推荐
  • 明伦汇编官常典鸿胪寺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鸿胪寺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妃不简单之惟我独尊

    王妃不简单之惟我独尊

    女主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穿越到异世为将府小姐,她聪明伶俐,性格雷厉风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前世经过失败的爱情,决定不再爱,可是当一个又一个的的美男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也开始沉沦了!上官瑾瑜:浊世之中的清雅公子,自从见过女主后一颗心便丢在了她的身上。“嫣然,无论何时,我上官瑾瑜的大门,永远为你而开!”龙傲君:龙翔国的太子,在被人算计追杀的情况下邂逅了女主。从此他的眼中便只有那个救他的女孩。“嫣然,等我登上帝位,让你做我最尊贵的皇后!”焰月:本名无面,凌霄阁的第一杀手,可是因为得罪了阁主,被下毒丢尽伶人馆,备受屈辱!当他绝望时,女主闯进他的生命,救他于水火。
  • 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本书介绍了牛、羊、猪、马的解剖学知识,家禽解剖学特征,动物细胞学、基本组织、主要器官组织和胚胎学基本知识。
  • 血泪,勿忘之途

    血泪,勿忘之途

    他,本应叱咤在世界之巅;却意外葬身火场。再次醒来,却发现已是女儿之身。神秘的白龙济少,昔日的异国死党。我,要闯出片天地。
  • 穷丫头的甜蜜爱恋

    穷丫头的甜蜜爱恋

    洛子夜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顺利的在一起,就因为我欺骗了你们吗,对不起,我欺骗了你们是我的不对,可我是真的爱你何梓雯大声痛哭的说......洛子夜有一个甜美可人的妹妹她叫洛昕颜而她的丈夫是上官影,洛子夜和洛昕颜的爸爸是一个不称职的爸爸从没给过他们兄妹俩自由为他们兄妹俩安排好了一切。
  • 一剑天惊

    一剑天惊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执剑而行,走过这山这水这人间。苍穹又如何,天道又如何。一人一灵,一剑天惊。
  • 玄天盛世

    玄天盛世

    这是邪魔横生的乱世,也是天骄并起的盛世!
  • 倾城傻妃是财迷

    倾城傻妃是财迷

    现代的商界天才财女金算盘,因为意外穿越到了风国四大家族中的金家幺女身上,没想到原本的身子主人是个痴傻的娃子,为了守护自己在乎的人,利用痴傻女的身份掩饰自己,就在自己过着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快乐日子时,却没发现有人暗中盯着自己,于是……【第一次见】大街热闹的中心,一个娇小的女子,紧紧地抱住面前冰块男子的腿:“是你,是你踩死了我的小强,我养了它那么久,赔钱,不赔钱我就不松手。”冰块男子冷冷的看了她一眼,扔给了她一个钱袋子就走了,留下在很欢快数钱的金算盘。【再见】知道了他的身份风国的战神王爷,装疯卖傻:“哥哥,你好漂亮哦!比我三姐还漂亮。”金算盘一脸痴迷的看着眼前的男子,男子却冷冷的看了她一眼,直接朝着主座上当今圣上道:“父皇,儿臣与金五小姐一见钟情,还望父王成全!”在金算盘反应上来时,已经被当今圣上指完了婚,金宝宝直接愣在了原地……简介小白,内容精彩!
  • 农产品经纪人读本

    农产品经纪人读本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我欲无限

    我欲无限

    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人类作为玩笑一般的存在究竟怎么生存下去?是可笑的智慧?还是所谓的知识?NO!NO!NO!人类所仰仗的,便只有内心深处,那永无止境的欲望,那汹涌澎湃的——邪欲。来。让我们揭下那即将渗入肌肤的面具,换上小丑那裂嘴的鬼面,然后扭曲声线。在现实里,以真实的面貌,去演绎你们的“完美”在这个追逐力量的游戏里,以假的自己,去展现真实的你们。人,究竟是什么?也许,人本该是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