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5900000010

第10章 九月寒霜

第一节 重阳节

重阳由来

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座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式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清末《乌音镇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药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而重阳节的来历则有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的指引帮助下恒景终于被仙长收留。仙长教了他降妖剑术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获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回了家。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重阳民俗

登高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何以能避祸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也是这个意思)。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生活。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舒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春季人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传播遍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也引证了关于恒景学艺的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登高的习俗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般来说民俗传说晚于民俗现象本身当然也有例外。这则传说同样是对已有民俗的一种神秘解释但这一解释十分贴近节俗实质它以形象的故事说明了重阳登高民俗的原始内涵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都是为了消灾远祸。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是重视日常生活的感性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深怀忧虑的时代。因此登高避祸、饮酒祈福的九月九成为社会上下共享的世俗大节所谓《日唐书·德宗本纪》“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即由此而发。而且人们有意识地强调重阳的祈寿祈福的节俗意义。《魏文帝与锤繇书》中重新解释九月九的意义“九日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以九九谐音“久久”反应了当时人求吉的社会心态。葛洪亦曾经明白地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南朝宋人孙洗在《临海记》中也记述了浙江临海地区重阳登高之俗《艺文类聚》:“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由此可见当时九九登高野宴之俗的流行。

菊花酒

重阳佳节的登高野宴中有三大民俗佳品;菊花酒、茱萸佩、重阳糕(原称蓬饵)。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惟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初学记》卷27)并且由于菊花的独特品性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元稹《菊花》诗中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萧瑟秋风中百草凋零惟有菊花凌霜开放。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所以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

晋朝隐士陶渊明喜爱菊花的高洁常常以菊明志。九月九日这天他虽然家里很穷连酒都买不起但是依然出门坐进宅旁菊花丛中久之满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重阳酒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所饮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菊花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太清记》称;“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获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九月九日是传统的赏酒节唐人王勃诗咏其事;“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直到宋时重九时节的民俗活动依然是“饮新酒泛英替菊”(《武林旧事》卷3)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梦梁录》卷5)。重阳酿酒、赏酒之俗在民间持续传承山东滕县、临沂、日照等地在近现代仍多于重阳造菊花酒当地谣谚有;“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茱黄会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民众知识中茱萸到九月九日“气烈成熟”因此人们习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周处《风土记》)。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消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黄称作“辟邪翁”。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以驱邪求吉。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彩节日中往往凝聚着不一般的人间情感在节日这一人文节点复现时其独特的节俗情调易于唤起人们对往昔生活经验的追忆。少年王维飘泊异乡重阳节掀起了他思念手足的情感波澜。由此亦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为“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唐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重心的潜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辟邪消厄、逃避灾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黄)。

重阳糕

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说文解字》;“饵粉饼也。”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周礼·天官·笾人》郑玄注文)。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飨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六朝时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阳节俗形成糕类自然成为节令食品。如童谣所谓;“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隋书·五行志上》)

在中国节俗中节令食品往往占有特殊的位置。人们总是以岁时节日作为向神灵献祭的专门时间新收获的食物自然是最好的祭品用新获的黍稻做的糕类是重阳秋祭的祭品也是民众以分享祭品的方式分享神惠的时节佳品。唐宋时重阳食糕俗流行唐称麻葛糕宋人已习称“重阳糕”。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1936年《山阴县志》记重阳节俗有;重阳登高蒸米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儿娱戏。从九月九食饵到重阳食糕看起来似乎只是字面上的变动实际上它隐含着重大的社会变化。食饵最初主要有祭祀与辟邪的意义《西京杂记》有“食蓬饵以拔妖邪”的记述。六朝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世俗化人们更注重现实生活的顺遂。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吕原明《岁时杂记》)。糕不仅谐音“高”而且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称为食禄糕。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子象征物它们明白地表示着人们在秋收时节祈求子嗣的愿望。

敬老祝寿

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

重阳在后世成为祝寿节、老人节。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九日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六十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且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九月九日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缸里的米不能吃完否则老人不长寿所以晚辈要在重九这天给老人添满米粮。出嫁的女儿也在这天拎着新米回来“补粮缸”。这真是一则敬老的良风美俗。

重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江满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醉花荫荫

(宋)李清照

落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第二节 寒露

寒露物候

斗指甲为寒露,斯时露寒冷而将欲凝结,故名寒露也。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这一节气最先提到“寒”字这时节天气已经明显出现秋霜之意。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由于接近重九时节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所以这一天又称“菊花节”。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获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交节。史书记载“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

寒露养生

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是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人们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读者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适宜的膳食有百枣莲子银杏粥等有养阴润肺、健脾和胃的功效。

寒露诗词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夜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嘉定己已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

(南宋)陆游

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

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

第三节 霜降

霜降物候

斗指庚为霜降,气肃,露凝结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是霜降节气的命名由来。天气逐渐寒冷偶尔夜露会凝结成霜。

从每年的阳历10月23或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开始。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每当霜降时我国南方地区就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而黄河流域一般多出现初霜。民间常有“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在我国少数民族集居地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

霜降养生

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又该如何使自身这一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使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两点。其一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而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由此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霜降之时已经进入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春、夏、长夏、秋、冬)为秋在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

秋季适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白果萝卜粥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

霜降诗词

赋得九月尽

(唐)元稹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霜降前四日颇寒

(南宋)陆游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补农书引》之“九月逐月事宜”

九月节气:寒露,霜降。

天晴:垦地,斫早稻,沉蚕豆,垦麦棱,罱泥,勒叶,拔晚豆。

阴雨:挑泥砖到家,做稻场,打稻巴,载壅,罱泥,押床箦,绞绳索。

杂作:捉蛀虫,锄竹地(修竹),挑稻秆泥,伏鸡鹅蛋,做絮。

置备:买牛壅(平望),买絮骨,糟茄酱,烘青豆,买茱萸,箍臼。

同类推荐
  •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本书主要向广大读者讲授国学的修身精神,对国学中关于“人的修养”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教读者学会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锤炼,提高个人修养和德行。
  •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商到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义;一个朝代就是一部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在五千年的岁月里,既有正直强国的明君,也有荒淫误国的昏君,既有贤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纵横捭阖的政坛上,演绎了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笔锋之战。
  •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本书论述了推动宁夏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措施、科学方法以及如何促进宁夏文化建设跨越性的发展,体现了宁夏文化建设方面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宁夏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 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本书共分十篇,分别是:慈悲为本,为善心安;诸恶莫作,无恶心安;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洒脱,豁达心安;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常怀感恩情,心中自然安;看透释然,自在心安;随缘而行,随遇而安。本书以佛的理念通俗而又深刻地阐述了“心中有佛人自安”这个主题。书中还着重例举了一些生活中让人难以心安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俗之事,并指出了解决之道。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佛理知识,书中还穿插了“拈花一笑”、“佛心慧语”、“世俗佛理”、“佛心故事”、“佛语今译”、“佛趣轶事”等版块内容。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感到:只要我们心中有佛,佛就与我们同在。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卿卿蜜恋:首席老公赖上我

    卿卿蜜恋:首席老公赖上我

    一次进错房间的意外,她的户口本上便多了“已婚”两个大字。新婚当夜,她告诉他:我们睡两个房间。这个好办,从第二天起,楼上楼下的两个房间便被打通,他趾高气扬的上了她的床。他们,的确睡了两个房间——小明星遇上腹黑总裁,看我们谁斗得过谁!!——————————————————这是一篇轻松小虐文,文笔幽默风格自成一派。萌妹御姐看过来,故事内容超级精彩!!!
  • 游染而生

    游染而生

    十年之后的相遇,引出了惊天的秘密。不知名冒出来的姐姐,杀手营的头秘密现身,这一切原来都是他指示的。“我的亲生父母到底在哪?我是被遗弃的孩子!你们都是!”在悬崖上,她说“这一切都到头来,就用我的生命来保全你们吧!”‘第**次航班已经坠毁,现无一人生还。’我累了,是时候说再见了。(已经偏离了第一章角色介绍的轨道,请不要看那章角色介绍了,我也不会补发,就无视第一章好了)
  • 韩小王传奇

    韩小王传奇

    在欧洲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死者举办完葬礼之后,神父都会对死者的亲人朋友问这样一句话:死者过往的一生中,他对待生活足够热情么?韩小王是很不希望自己去世后,亲人朋友对神父回答说:他空虚无聊的度过了一生········无论生活中再多的苟且,我们都应该热情的拥抱生活,热情的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韩小王是这样想的,你呢?
  • 刘裕传

    刘裕传

    混乱的东晋末代,南朝宋高祖刘裕从一介莽夫到开国武帝的故事。
  • 重铸传世

    重铸传世

    传奇世界大陆出现异变,连接天空之城与传世大陆的通道崩塌,传说中的终极修炼者——神威战神尽数消失。所有生灵发现,此后一旦死亡就真的死了,再无所谓的复活点。而在通道崩塌之前遗留在天空之城的大陆生灵与遗留在大陆的天空之城修罗一族,都是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因为此时他们都是异族,失去了背后强大势力的支撑,他们都不过是移动的宝库罢了。遗留在天空之城的传世大陆人类后裔王维,在一次被追杀的过程中,闯进了天空之城的一处绝地——时空漩涡,竟然破天荒的回到了传世大陆。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强者之路,天空之城与传世大陆的秘密也一点点被揭开……
  • 寒霜之寒

    寒霜之寒

    寒霜三岁的她有了一把名为冰刃杀人武器,本不想使用冰刃杀人,但火家却杀了她至亲的人。在那一晚火家被一个名为寒霜的女孩灭门,只有一位夫人和她的孩子逃了出来。十年后寒霜和那孩子见面了,却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寒霜与那孩子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夺书记

    夺书记

    一本书引起的武林浩劫,一个传说之下的民国世界。真相揭晓,多少爱恨情仇;神书重现,掀起腥风血雨。一神棍、一赌徒、一女贼、一书生和一痴呆的西行夺书记。
  • 中国算盘

    中国算盘

    小小说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符合读者需要,很有大众亲和力的文体。它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丛书百部小小说名家出版工程,旨在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
  • 七星阴阳师

    七星阴阳师

    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我们的余光看到的东西,当我们正眼看的时候却又消失了,有谁想过这是为什么,仅仅是余光没有看清吗?你尝试过夜深人静自己走在路上弯腰从胯下向后看是什么样子吗?七年前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村子西边坟墓开了,有一只僵尸跑了出来,醒来后被老舅告知我的寿命只剩下了七年,从此怪事频发,半夜出租遇鬼,在突如其来的事件中死去,而后又传说一般的靠七星灯为自己续命,莫名其妙变成了一位七星阴阳师,七颗星成了生死攸关的坎。真实的经历让我如梦初醒,彻底混乱了世界观。我是一个吃阳间饭,走阴间路的阴阳师,历经七世,命运有谁主宰,这一切都成了谜。
  • 萌宝无敌:首席爹地快投降

    萌宝无敌:首席爹地快投降

    “这位漂亮的小姐,你有没有儿子啊?没有的话,介不介意有一个啊?有的话,要不要换一个啊?不想换的话,那多一个怎么样?考虑一下吧,超好养,超贴心的那种,还附送狂拽酷炫的总裁老公一枚哦!”某总裁俊眉微皱,“为什么我是附送的?”“因为你搞不定老婆,求我出手啊!”苏璃浅瞪大眼睛,看着眼前这位霸道冷总裁,还有这位萌酷腹黑宝,她确定她没有失忆,但她真的不认识他们。“爹地,你老婆貌似又在装傻了。”某总裁斜唇,笑容暧昧,“不,我想,她应该是在暗示我什么。”弯腰,一个横抱将苏璃浅扔到床上,然后关门落锁!这么不乖,明显是想让他亲自去“体罚”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