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效率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尽可能有创造力地高效工作”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要学着从“慢工出细活”不断向“快工出细活”挑战,要求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各项工作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摸索出高效的工作方法,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统筹规划原理”。
“慢工出细活”这句俗语,包含着一种责任心强的积极心态,一个“细”字体现了工作的高标准,一个“慢”字意味着出成绩的一般规律,必须循序渐进,必须按部就班,着急出不了“细活”、“好活”。
但是,“慢工出细活”让人们的理解出现了偏颇。有人认为“细活”都是“慢”出来的,把“慢工出细活”作为躲避工作的“护身符”、“挡箭牌”,怠慢推诿,一天能完成的工作非要拖上三五天,一周能完成的工作非要花上十天半月。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时间与任务画上等号,认为时间到了任务就算完成,有了过程就有了成绩;也有的管理者习惯以“慢工出细活”的标准来评判下属的工作,下属“快工”干出的即使是“细活”,也不认可。这在表面上看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其实更是一个思想水平、思想作风问题,久而久之,既挫伤了大家的积极性,更养成了散漫、拖拉的作风。
做任何工作讲质量、求精品,的确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该讲效率、重效益。该用“慢工”的时候固然要用“慢工”,不能急于求成;能用“快工”的时候,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就应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尽快完成任务。其实,“慢工”与“细活”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慢工”未必出“细活”,有些“细活”也未必出自“慢工”。不管是“快”还是“慢”,都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现实生活中,“快工出细活”的例子比比皆是。歌德的传世佳作《少年维特的烦恼》写作仅用了十多天,而俄国作家普希金在三个月内竟完成了六部巨作,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奠基人。这说明时间长短、速度快慢并不能作为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快慢”不是必然条件,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能力大小、技术高低。如果自身水平能够达到,又何妨做些“快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有何不可?
人生老经验NO.10
新经济时代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快速行动,我们才能比别人更快一步,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
快与慢是辩证的,快速做事不是让我们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计后果,不是为了抢速度而降低我们的质量标准。忙中容易出错,因此,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不要忽略细节。须知:细节往往决定成败,快工更要出细活。
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爱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