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傣族,又被称为“花腰傣族”。花腰傣由傣雅、傣洒、傣卡3个支系组成,人口约七万,它与历史上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同源。因妇女服饰绚丽、彩带束腰、风姿飘逸而被称为花腰傣。新平傣族人生礼俗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傣族村落中普遍流行,它涵盖了傣族的3个支系。
想要了解新平傣族人生礼俗,就得先了解一下新平傣族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遥远而令人向往的西南边陲,在苍茫奇秀的哀牢山下,有着一个世世代代被红河水养育,与哀牢山相伴而居,男耕女织,用勤劳创造出几千年繁荣和文明的部落,这就是新平傣族。新平傣族的人们热情而好客,他们民风古朴,独具特色的亮丽服饰及其舞蹈、民歌等民族艺术已经深入人心,令世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
新平傣族自称是古代傣族南迁时的落伍者,而他们更是滇国王室的后裔。而关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只能从流传在新平傣族中的一些传说,去寻到有关古滇王国的一丝线索。
传说在公元前5世纪至1世纪的滇中地区,古越人的一个分支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强大的古滇王国。秦王一统中华时,古滇王国为了自保而被迫举国向南迁移。其中一支穿戴华丽,且带着大量金银财宝的滇王王室族人在一条岔路口与众人失散,于是,这些人决定留在原地定居,并繁衍生息,这就是花腰傣的历史渊源。
早在汉朝时,史官司马迁曾将古滇国载入典籍,可是关于滇王的记载却是在公元前109年,和花腰傣内流传的故事很不相符。有学者认为,这也许是历史记载出现了疏漏或差错。
汉武帝也曾兵临滇国,滇王带领子民举国投降,归顺于汉朝,并申请入朝为吏,古滇国人自此成为大汉的子民。在此之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同时,汉文化进入云南,在短短的100年内,在汉文化的冲击下,古滇国的文化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平傣族的人生礼俗体系不仅严密,而且形态完备,这是傣家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基本上每一个傣家人都是按照这样的规范走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礼俗。
第一种,求子礼俗。
在新平傣族人看来,得到了神灵的恩赐才会生子。如果女子结婚后两三年之内未有怀孕的迹象,就要杀鸡作为献祭向守护寨子的神灵求子、献鸡蛋向神树求子,到江边宰鸭向名为水神求子等。
第二种,取名礼俗。
婴儿生下后,大概三四天内就要为其取乳名,小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时还要再取学名。对于取名,傣族人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冠名方式。傣族人取名,是分性别的,并且按照排行取的,而且男性和女性的名字有严格的区别。
第三种,幼儿礼俗。
其中又分满月礼俗和周岁礼俗。
婴儿满月时,家里的男人要到河里或田里捉鱼虾来“开荤”,以此来表示自家的孩子长大之后,既可以上山打猎,又可以下河捕鱼。婴儿周岁时要选择吉利的日子杀鸡祭祖,让婴儿抓周,并请来寨子里的刺绣能手到家里给婴儿占卜。
第四种,成人礼俗。
孩子到七八岁大的年龄时就必须改穿少年服饰,标志着其从此进入了少年时期。等年龄长大十七八岁时,新平傣族的姑娘们就要盘头。盘头也有讲究,要选吉日才可以进行此礼俗。姑娘盘头3天后穿上华丽的成人服装,从此就可以参加花街比美典礼了。
第五种,花街比美礼俗。
花街节又称做“赶花街”,这是新平傣族最隆重的人生礼俗盛典,这也是花腰傣姑娘、小伙子之间表达爱慕之心的盛会。通常,在盛典上还要举行古老的拴线祝福仪式。傣族青年男女如果彼此倾慕,就要相互送上定情之物。恋爱的时候,他们常常会躲进荔枝林里一起吃着姑娘精心制作的糯米饭、干黄鳝和腌鸭蛋。恋爱的两个人互诉衷肠,再托媒人说亲,经过双方父母喝定亲酒后,然后选良辰择吉日,方能举行婚礼。
第六种,婚礼礼俗。
彩礼是由男方准备,通常是将猪、牛等礼物抬至女方家。届时,猪头上会被盖上猪的花油,以此表示富有。而女方家则会有许多小女孩,她们把象征吉祥的甘露洒在送礼的宾客身上。
新娘进门时,男方家里举行“泼水”、“点火驱邪”、“拴红线”等礼俗仪式,这些仪式过后,新娘子才能进入家中跪拜男方父母,然后再到宴席中间敬酒认识亲友。
拴红线是花腰傣婚礼礼俗中最重要的仪式。仪式在婚宴开始之前举行,一般由女方的长辈及其来宾主持,他们依次为新婚夫妻拴线。其过程是这样的:新郎和新娘按照男左女右的位置跪在长辈面前,长辈用一根长线从新郎左肩绕到新娘的右肩,同时口中念诵祝辞,接下来由男方亲戚从新娘再拴到新郎,女方亲戚则从新郎拴到新娘,这样来回反复,以此象征新婚夫妻的两颗心一生一世被拴在一起,婚姻甜美永远不会分离。据说,婚礼上拴的彩线,往往会陪伴新人的终生。
傣族人生礼俗,它贯穿傣家人的一生。但是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快速发展,掌握傣族人生礼俗文化的传承人,出现后继无人的窘迫局面,尤其是新一代的傣族人,他们对人生礼俗的日益淡漠。保护傣族这一极其悠久的人生礼俗,并使之永远传承下去的行动,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