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章称它为“市场成本”。
这是刘汉章对改革时代的一个杰出贡献。
从1991年1月开始,邯郸钢铁总厂在全厂正式实施这一“独特的管理体制”。
上至总厂厂长,下至班组职工,人人头上顶着一份成本指标,人人关注市场行情,人人精打细算,人人理财当家——人人肩上有指标,千钧重担众人挑——有人戏言:在邯钢,人人当厂长,人人当计财处长。
同时,成本指标对占职工总收入40%至50%的奖金,具有一票否决权——凡部门或个人实现不了成本指标,即否决其奖金,绝对不含糊。
几年来,曾有68个厂(次)被否决奖金,职工谁也没有二话。
成本否决的实质是:市场对企业的否决!
从理论层面上阐述,这是真正意义的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
邯钢通过“市场成本核算模式”,引入了诸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让企业的每一位职工直接感受到市场经济大海的潮涨潮落,使企业与市场接轨(包括与国际市场接轨)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从政治层面上阐述,这是真正意义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确保了工人在国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邯钢广大职工通过职代会不仅拥有参与决策权,而且通过成本指标层层分解,直接参与成本管理而拥有了对企业决策的实施权和监督权——用工人们自己概括的话说是:当一份家,理一份财,担一份责任,享受一份利益。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邯钢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人,又是企业的活力之源。
1991年至1995年,邯钢可比产品成本以年平均6.3%的速度下降。
五年共实现利润21.5亿元,其中有8亿元是2.8万名职工靠挖潜降本增效所获取的。
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7.67亿元(其中自有资金占54%),完成技改项目129项。
职工平均年收入由1990年的2954元增长到1995年的10059元。
1995年,在全冶金行业考评的43项技术经济指标中,邯钢有29项进入全行业前三名。
显然,成本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抓成本既可降低消耗,又可提高产量,改善质量;还可促进科技进步、专业管理水平上新台阶——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
这两句话在邯钢人人通晓其义,人人身体力行,从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分厂厂长到每一位职工,均视为工作之准则,企业因之道路越走越宽阔……
下篇:邯钢之路
无疑,在旧经济模式的地基上构建起一座新经济模式大厦,要跨越一个历史的断带层。
铲除旧地基的工程显得异常艰辛与复杂。
否则,“经济快车”将无法穿越长长的扑朔迷离的隧道。
倘若我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全国国有企业,就会发现:为数不算少的国企净利润下降,亏损面增加,企业困难加大的原因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企业的经营机制、生产结构不适应市场的经营和消费需求所致。
倘若我们进一步探求下去,还会发现:国有企业改革无法孤军突进,必须有宏观调控和经营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工程配套进行。
严峻的现实逼迫决策者必须拿出斩关夺隘的谋略与勇气来。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概而言之,企业要尽快走向市场,进入市场,主宰市场。
邯钢改革的成功,至为关键的一条正是:他们始终以“市场”为坐标,紧紧围绕“市场”做大文章。
邯钢改革贵在更新观念。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邯钢人较早地意识到:计划经济时代“等形势、靠国家、要政策”的“等、靠、要”生存方式已经完全走不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邯钢决策者敢于抓住机遇,适时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开进入市场风气之先河,从而享尽抢占市场之风光。
邯钢人不无自豪地称: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逼出来的一台“戏”!
邯钢改革贵在牵住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牛鼻子”。
成本是衡量企业效益的综合指标。
邯钢改革从抓财务管理入手,财务管理又以资产管理为契机,改革计划价格为市场价格,企业实行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高进高出,盈亏曝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目标成本体系——这就抓住了调控企业效益的根本因素。
犹如杠杆找到了支撑点,全厂职工稍一用力,便撼动了邯钢这只“经济大球”!
邯钢改革贵在如推土机般掘进,不断引向纵深。
邯钢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这一经营机制,以降本增效的硬指标决定职工分配份额,真正建立起了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年来,全厂累计发放效益奖金1.2亿元,实现挖潜增效额达8亿元。
由于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用工制度,以“为邯钢创效益”的实绩作为考评管理干部的标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厂分配和用人用工制度的改革。几年来,经职工考评不称职而被撤换、罢免的管理干部达22人。
强化企业管理与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两轮驱动比翼齐飞,滚动发展——是邯钢改革的又一神来之笔。
邯钢坚持走“降本增效—积累资金—技术改造—再降本增效—再积累资金—再投入改造”的集约经营之路。
成本直接制约着产品价格。
邯钢职工在全力降本减耗的同时,规定上道工序向下道工序转移的成品或半成品,实行“以质论价,质优加价,质次降价,扶优限劣”的配套措施,以此引导企业步入质量效益型轨道。
环环相扣上下协调,邯钢产品质量逐年攀升。仅此一项,全厂近三年增创效益达5000余万元。
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邯钢坚持各项技术指标上台阶的年度经营目标。
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时,诸如产量、质量、消耗、品种、工序、能耗等,均严格执行“三对照”:对照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对照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对照同行业先进水平——从而确定出指标上台阶的定量考核数据。
邯钢全厂综合成材率从1990年的87.9%,跃升至1995年的92.4%,五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增效3.22亿元,已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邯钢在技术改造方面实施“梯度发展、滚动前进”战略。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市场需求和长远目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循环往复,投资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落后到先进,雪球越滚越大,经济实力越滚越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产存量的效能。
1991年至1995年,邯钢的税后利润中有45%的资金用于技改投入,技改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达到54%。
技改成功又推动了企业结构优化,形成规模效益。五年间,总资产由22亿增至77.17亿元,国有资产增值达7.7倍,完成技改项目129项,使钢、铁、材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110万吨。
“九五”期间,一座100吨炼钢转炉和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80万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将同时在邯钢建成——届时,邯钢将实现年产钢、铁各300万吨,销售额将突破百亿元大关。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发展现代化企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示,在邯钢化作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巨大驱动力,并成为长盛不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显而易见,邯钢改革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发端,练内功,挖潜力,抓管理,促科技进步,闯过道道难关,大踏步走向市场,生产连年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到1996年,职工人数仅占到全冶金行业职工数0.84%的邯钢,钢产量却占到冶金行业钢总产量的2.28%,实现利润则占到全冶金行业总利润的20.2%——邯钢毫无愧色地一跃成为中国钢铁工业,乃至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楷模。
邯钢经验给予人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它所展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全新的经营思路,是国有企业告别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实现集约化跨越,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可操作经营模式。
无疑,邯钢经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全国学邯钢已形成潮涌之势,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1996年,全冶金行业通过学习邯钢经验降低成本达90多亿元,第一次实现了降本节耗2%的目标。
“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美国企业没有,英国企业没有,德国企业没有,日本企业也没有。
它完全是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之“宝”。
它将载着我们的国有企业驶上“经济快车”道,去迎接21世纪朝霞澎湃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