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世纪上半叶远东璀璨的金融中心,此时已是尘封网结、旧迹难寻,其超前地位理所当然地被银行、金融业林立的香港所取代。
面对客户的储蓄所、营业部,业务处理似乎仍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一把算盘一支笔,票据、卡片堆成山。
国门洞开,人们在惊讶中看到了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奇妙与多彩,同时也深深品尝着落后的滋味与含义。
十年动乱,带给中华民族的是无望与偏激。
当我们热衷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时,全球奔涌的却是为科技革命所激起的“第三次浪潮”,人的智慧被成功地装入电脑;地下空中,铺设起星罗棋布的电子网络和桥梁。
弹指一挥间,虚掷了多少宝贵的光阴!
谁认清了导向未来的力量,谁就能推动历史。
早在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要求电子工业部门研究计算机在银行的应用。
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市场经济,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词组;但把它与“社会主义”连接在一起,却经历了数十年激烈的争辩和曲曲折折的实践。
列宁在分析资本主义银行时曾指出:“银行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中心,是全部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显而易见,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事实:多国加入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化的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业向全球化迈进;世界金融中心联成一体,电子网络系统瞬间转移着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全部证实了列宁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成果的精辟预言!
现代金融业,是市场经济与科技革命共同哺育的骄子。
当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得以挣脱束缚跃上腾飞之路时,中国的金融业与其说是面临改革、变革,不如说是将经历一次蜕变、重塑、创建、再生。
重塑金融,包含着丰富而多彩、艰苦且紧迫的内涵。
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电子化这两翼运行的车轮,先后启动。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成为银行中的银行;在此前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交通银行得以恢复或分设;各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城乡;利率、汇率的调节和浮动,成为重要的有效的经济杠杆;单一的信用工具变得多样化了;改造债券、股票,创办证券、资金、外汇市场调剂余缺和进行交易,为国家、企业筹集、融通资金提供了新的来源和途径;市场开始成为配置资源的导向力量,银行开始成为真正的银行。
但新的矛盾、新的困扰也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产生:企业、居民开户难,汇款难,取款难,怨声四起:数百亿元资金在狭窄的路途上缓慢地移动;印钞机日夜兼程运转,仍难满足(现金)纸币流通的需求量;区域金融市场各自独立,互相分离;金融业成了经济犯罪大案、要案的重灾区,长城公司、卫奕行事件,令人震惊;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准确地把握经济与金融的搏动……
脆弱的机制,落后的手段,周期性的振荡与波动,国际竞争的压力,使决策者们深切地认识到:加速金融电子化,加快另一个轮子的转动,已成为不可或缺、不容迟疑的战略抉择和举措。
在发达国家,银行如果不使用计算机系统,不进入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已无法生存和参与竞争。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数据、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已成为创造财富的新系统。电子信息取代了金属货币和纸币,成为全新的交换媒介。
金融处在信息化的最前列!
当第一片信用卡在中国出现,当大大小小的计算机安装在银行的机房、柜台,当大江南北的“股民”们注视着荧屏上深圳、上海股票市场起伏的图表,当自动取款机的屏幕上打出了“欢迎您使用”的字眼——它们都在向人们提示着“电子货币”新时代的悄然来临。
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银行储蓄、会计、结算、统计、国库、保险、外汇管理和信息传递等业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家银行在全国宏观电子化的网点合计已有上万个。
今天,在一些大中城市,客户可以在同一银行的各个网点办理存款或取款;银行代发的工资自动进入客户的账号;放在商场的POS(销售点终端)系统可以定时通知银行转账付款。电视、报刊、电话、BP机,都在传播着每日每时每刻的金融信息。
通信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引发了电子计算机联网、信息技术网络化这一场新的革命。
中国银行在香港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中银集团”计算机网络。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设以卫星通信为载体的电子联行系统。目前,已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投入运行,每天有数亿、数十亿资金从空中传送。
金融改革与电子化的车轮都在加速向前。一个新的开端,一个新的起点,都预示着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三金”工程之一的金卡工程已开始在广州、苏州等城市展开试点;
邮电部门与加拿大北方电讯合作建设的地面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于1994年初开通运行,为金融业电子网络开发建设提供了新的基础,新的条件;
经过两年的酝酿和国际专家论证,得到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项目”即“国家金融网络”的建设,于1994年2月25日在ChinaDaily登出了招标采购广告,意在夺魁,参加投票竞争的国外公司有数十家。这一骨干项目的开发建设,将为我国现代化金融体系大厦的建成奠定新的技术基础。
银行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计算机网络则是现代金融机体的神经、血液系统。
在欧洲布鲁塞尔及美国——设有处理中心的SWIFT,为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着昼夜不停的银行清算服务。在全球,维萨公司信用卡的持有者近三亿人,每天用款额达数亿美元。不仅是银行,每个跨国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揭开了又一场革命的序幕……
电脑将不再是技术人员的专用设备,它会像电话一样,成为人们办公和生活中的常备工具;
信息传播的国际化,金融业务的国际化,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
技术革命必将赋予人们新的权利,新的自由,新的解放;在这张随身携带的小小卡片上,可以存储并随时更新你的各类信息,它是你的档案,你的账本,你的钱包,你的银行。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变得异彩纷呈,无限美好……
电子魔方
现代科技新成果把人类带进了一个神奇梦幻的世界。
预言家说:信息社会已人届中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足以使人怀疑现实本身是神话。
科学家们精心设计的蓝图表明:一旦全球性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开通,人们就能坐在家里办公、学习、娱乐、购物,虽闭门不出而将世界融为一体。
微电子技术进入金融领域,则使金融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革,孕育并分娩出一个崭新的电子货币时代。
金融信息网络正在覆盖全球,大型计算机中心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取所需数据。银行将不再将巨额资金投入到布点建房和设置机构,因为金融电子化已然把银行业务系统与个人办公系统、家庭理财系统联成一体。
21世纪金融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电子化程度的竞争。因之,发达国家争先恐后把先进技术和巨额资金投向金融电子化。美国联邦储蓄通信系统已建成国内最大的资金调拨网。英国伦敦劳河银行设有两个处理中心,其中一个是备份中心。每天的运营结果输入备份中心。设备出现一般问题,四秒钟即可调整替补。即使一个中心整体瘫痪,备份中心也可以在一小时内切换替补。
人们还记得,从金属货币到纸币,货币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因为人们发现,在流通过程中,货币自身并非一定要有十足的价值,而纸币则不过是一种象征符号。
货币又在经历一次新的飞跃。人们发现货币的符号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金融流本可以变成信息流。消费支付的无纸化正日益证明这一点。
电子货币,是通过银行划拨转账系统转移的货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无纸化。通过金融电子化网络,人们远隔天涯海角,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拨资金,完成金融业务。如果和SWIFT那样的国际银行数据通信系统相连接,处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往来业务也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