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一只大木笼,装了一只鹿,一只獐,送给王元泽的父亲王安石。
这时王元泽还是个小孩子。送东西的人问王元泽:
“你看,这笼子里哪是鹿?哪是獐?”
王元泽不认识獐,也不认识鹿。他想了一下就回答说:
“鹿旁边的是獐,獐旁边的是鹿。”
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好。
你觉得为什么王元泽的回答好呢?其实很简单,他就好在不明确,好在含糊其词。这就是模糊思维法。
模糊思维法是与精确思维相对立的,但是模糊思维现象并非含混不清,更不是抛开逻辑,放弃精确,而是辩证思维,以达到模糊与精确相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相结合,使之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社会生活中有些问题还非使用模糊思维不可。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这时候,王僧虔巧妙地回答:“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虽然皇帝也听出了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自己的字比较好一些,但至少他也说了皇帝的字在的皇帝中是最好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可见,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能直说也无法明说,模糊回答法就比较合适。怎样进行模糊思考呢?
歧义模糊
在特定场合,特定情况下,如果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歧义,制造歧义是一种机智的模糊思维法。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号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
校长林文庆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元“啪”地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校长措手不及,哑口无言。
这里,鲁迅就把有钱这个词故意曲解了。
谐音模糊
在汉语中,谐音给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是,利用谐音也可以在思维及与他人交流和辨论中取得有利地位。
一天,苏东坡与和尚朋友一起泛舟赤壁。苏东坡见一条狗在河滩上啃骨头,马上灵机一动,说:“狗啃河上(和尚)骨。”朋友听苏东坡的诗中别有含义,于是回敬道:“水流东坡诗(尸)。”
表面看来,两人好像是吟诗写实,颂扬风雅,但实际上两人都在互相戏弄,互相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