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失踪55年的人,木里毫不惊讶;陨石撞击,暗无天日;方舟异想天开……又一个夜晚来临。弱小的叉齿龙无声地跳下树枝,蹑手蹑脚地到林中觅食。这些胆小如鼠的家伙,在无边无际的丛林中,它们只是大型恐龙脚爪下的一颗卵石。
月亮升起在天空中,明亮圆润,像一个巨大的玉盘。繁星像银白的棋子,散落在水洗过般明净的青天上。
今夜像史前的每个月夜一样,美得令人惊叹。
木里坐在城堡前的平台上,他的身边,坐着那个身份神秘的老人,月光把老人的身影投在木地板上,看上去像一只盘踞的巨兽。
老人从陶罐里喝一口水,清清嗓子,说:
“木里,你没有认错,我就是1944年失踪的桑吟。”
木里没有感到惊讶。自从他知道自己来到了6500万年前之后,他对什么都不再惊讶了。他安静地看着桑吟,一直听他把故事讲完。
1944年的中国大地,炮火连天,哀鸿遍野。
古生物学家桑吟和地球物理学家方舟,辗转半年,绕过大半个中国,最后取道越南,再次回到云南禄丰,继续对禄丰古生物群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桑吟和方舟是老朋友,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两次来过禄丰。
这次到来,他们在山头一座破庙里架起办公桌,打算长期待下去。他们在禄丰的红土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生物化石,特别是恐龙的化石。但很快地,他们发现,在比白垩纪更晚些的地层里,找不到任何有关恐龙的痕迹。这种在白垩纪之前大量存在的生物,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了。
对恐龙的灭绝现象,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最普遍的一种解说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依据的。根据进化论的观点,曾经在中生代主宰地球的巨大爬行动物,因为其体形庞大,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被比它们体形更小更灵活的哺乳动物取代了。但敏锐的科学家们马上就意识到这样的解释不能自圆其说。因为物种的演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地质学家能够在中生代的地层中找到恐龙的化石,只是越来越稀少,这个解说才是可信的。可是,全世界的研究资料都表明了同一个事实:人们从来没有在比白垩纪更新的地层中找到恐龙化石。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从环境的变化入手,寻找恐龙灭绝的原因。一个生物个体不可能在它的生命期内发生大的变化。比如,一头水牛不会因为它所处的沼泽突然干旱、草地沙漠化而变成骆驼。但如果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在一代又一代水牛的演化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缺水环境的某种耐受力。但也可能这种水牛会灭绝。因为即便是环境变化再缓慢,对某些生物的适应能力而言,也太迅速了。
在对恐龙灭绝现象的解说中,显然环境变化说比进化论更具说服力。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地球环境的大灾变,而致使恐龙全部灭绝呢?
一个偶然的事件,使桑吟和方舟的研究柳暗花明。
那年初秋的一个晚上,天气晴朗,月明星稀。
晚饭过后,两位科学家坐在破庙前的土坪上,一边喝茶,一边探讨他们已经探讨了无数次的老问题:恐龙灭绝之谜。
突然,方舟指着正前方的天际,惊呼道:
“老桑,你瞧!那是什么?”
与此同时,桑吟也已经发现了这不寻常的一幕。在他们正前方的天际,一个巨大的火球,拖着长长的光焰,瞬间就消失了。
“那应该是从某个彗星或者小行星上脱离出来的小陨石,穿过大气层,撞向地球。无法估计地球每年要承受多少颗小陨石的撞击。幸好它们大多数在穿过大气层时,就燃烧掉了。”桑吟说。
方舟提出:“你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燃烧掉会怎么样?如果不是块陨石,而是一颗巨大的彗星,比如像哈雷彗星那么大的彗星撞击地球,会怎么样?”
“地球会毁灭。”
“严格说来,会引起地球物种灭绝。”
“对呀!”桑吟从椅子上一蹦而起,“也许这就是恐龙灭绝的真实原因。”
第二天,当地的报纸和电台都报道了陨石坠落的消息。一块大约十五吨重的陨石从天外飞来,撞击在一个名叫高桥的地方。撞击的中心是一片丘陵地带,幸好方圆数里无人居住,这意外的天灾并未造成太多的人员伤亡。据目击者说,随着撞击的瞬间,空中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成片的森林燃烧起来。在长达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方圆数十里的空中,热气蒸腾,遮天蔽日,根本分不清白天黑夜。人们燠热难当,纷纷祈求老天快点下雨。雨很快就降下来了,但雨水过后,地面的各种植物几乎死绝。因为据科学家们后来的研究表明,滂沱而下的,全是酸雨,这对火灾过后的大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桑吟和方舟很快就赶到了高桥。陨石在丘陵中撞击出一个巨大的深坑,引起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地面上遍布焦土,见不到一丝植物的生机。
桑吟和方舟知道,其实这场灾难对植物来说,还算不了什么。只要有土壤和阳光,植物的根须、种子和抱子可以飞快地复活。再过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这里又会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场灾难对当地野生动物造成的后果才是可怕的。如果这是地球上某一个种群的唯一栖息地,完全可以肯定,这场灾难过后,它们便已死绝。
这场小灾难也许就是白垩纪晚期地球大灾难的缩影。
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越来越表明地球上确实有过来自地球之外的大灾变。从美国、加拿大、南非和法国的地层中,都找到过来自外太空的辐射物质残余,陨石燃烧后形成的玻璃质碎屑遍及全球。
尽管一部分科学家对地球“灾变说”达成了共识,但对究竟是小行星、彗星还是别的星体造成的灾难,各执己见。
看到学术杂志上连篇累牍的争论,桑吟笑道:“最好的办法是回到6500万年前,亲眼目睹那一幕。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方舟说:“从物理理论上讲,回到从前并非不可能。”他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双向箭头,“时间就像这样一支双头箭,一端指向过去,一端指向未来。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是谁,你都永远处在这支箭的中间位置。握住时间之箭,就能在时空中穿梭了。”
“谁能制造时间之箭呢?”桑吟笑起来,“我看上帝也未必能够。因为基督教说,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创造地球的,创造了地球之后,上帝又辛苦了一个星期,第一天创造天地,第二天创造空气,第三天创造草木,第四天创造昼夜,第五天创造鸟兽虫鱼,第六天创造人。第七天,上帝太累了,就休息了。上帝压根儿就没想到应该创造一支时间之箭,方便人们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方舟也笑起来:“上帝是聪明的。他幸好没有创造时间之箭,否则,人们握着时间之箭,回到公元前4004年一看,地球上什么都有了,就明白上帝是在吹牛皮,万物根本就不是他创造的。”接着,他若有所思地说:“桑吟,说不定我们真能制造一支时间之箭。”
桑吟连连摆手:“我可没这本事,我只知道摆弄龙骨。这么伟大的发明,还是让给你算了。”
在往后的日子里,桑吟天天带着小分队在禄丰的地层中翻找“龙骨”,方舟整天待在破庙中他那间简陋的实验室里。方舟对“龙骨”的兴趣一向不太大,他感兴趣的是发明创造。他的脑袋里有许多奇思异想,双手总喜欢不停地捣鼓出一些新鲜玩意儿。
晚上两个老朋友碰在一起,桑吟常常会开玩笑:“是不是在研制时间之箭呀?研制成功了请告诉我一声,省得我哪天回来没看见你,为你担心。而你却轻轻松松去逛寒武纪去了。”
“逛寒武纪不太可能,到白垩纪也许能够实现。”方舟说,“寒武纪在5亿多万年前,离现在太远了,我算了一下,我那支光箭存贮的速度还无法达到。到白垩纪马斯特里奇期怎么样?我目前设计的终点就是那儿,到了那儿,我们正好可以彻底弄清恐龙灭绝之谜。”
桑吟了解方舟,他是一个科学狂人,满脑子异想天开的念头,但并不见得都能实现。因此,桑吟依然沉浸在“龙骨”的挖掘和研究中,并没有把方舟的话当真。
然而危险正在逼近桑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