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便宜不占你会死吗?许三多,不被人占便宜你会死吗?”
——《士兵突击》
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有一位在德国的留学生,他学习非常优秀,毕业后去德国大公司应聘的时候,都没有成功。他十分不甘心,但也没什么办法,最后一咬牙就找了一家小公司递过去了简历,没想到还是被拒绝了。
留学生有些愤怒了,他没想到德国公司的种族歧视这么厉害。他索性找到了小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去讨个说法,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把他叫到了旁边的一个办公室,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这位留学生的档案中记录着乘坐公共汽车的3次逃票经历,这虽然是芝麻大点的小事,但在德国公司看来却是难以容忍的,因为据统计,德国逃票被抓到的几率是万分之三,所以对这位留学生的品德就很难认可。
还有一个关于美国第9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的故事。他在小的时候,看起来很傻,经常被人取笑,很多人喜欢拿出5分和10分的硬币,让小哈里逊选,结果每次他都选5分的,人们都把这个传为笑谈,笑这孩子分不出来5分和10分硬币的大小。小哈里逊就这样一直在人们的这种取笑中乐此不疲,过了很长时间才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如果我要是早就选择10分硬币的话,那么现在肯定就不会攒下这么多5分硬币了。”
同时说了上面两个故事,是因为流传着很多中国人到欧美国家特别喜欢占小便宜的故事,正如第一个故事,但第二个故事也表明了西方世界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人,就连美国总统在小的时候也是这方面的天才。美国的洛克菲勒当年曾经把纽约一块用800万美元买来的地皮用1美元卖给了联合国作为大楼,当人们都纷纷嘲笑他吃了大亏的时候,他却随着周围地皮地价被带动起来而赚了上百亿美元。
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喜欢占便宜并不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如果说中国人比较擅长,那也只是代表了东西方文化和办事的风格不一样而已。记得有位研究跨国文化的社会学家就曾经指出在中国,如何占便宜是一种文化,便宜不仅仅像西方那样是计算利益得失的工具,而且还是人们交际的筹码,比如说我让你占我一次小便宜,那么你就等于欠我一个人情,下次就肯定要还一个更大的便宜才好,如此交替反复,人们也在这样的互动中完成了交际。而对于西方人,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不习惯这样混为一谈的处理方式,他们讲究的是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欠,有的时候甚至在我们看来十分不近人情,这不正说明中国文化是十分看重人们之间的情感接受吗?这更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非冷冰冰的。
在《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看起来很傻,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善于用被占便宜推销自己的人。在草原五班,面对着屡次心甘情愿被其他人戏耍的许三多,有一次薛林实在看不下去了,对他吼道:“有便宜不占你会死吗?许三多,不被占点便宜你会死吗?”
薛林为什么会这么愤怒?许三多自己被人占便宜惹了他吗?很多人会回答没有,但实际上却应该回答是。薛林与李梦等人本来就被看作是一伙人,他们从一开始喜欢占许三多便宜到最后自己都有点难以忍受了,是因为他们无形当中已经欠下了许三多一笔人情的巨债。试想,如果我们天天也白白占许三多这么多便宜,难道不也一样会感到愧疚吗?
俗话说:吃亏是福。我们不妨把职场中被占便宜看作是一种施舍,一种交流的工具。当然,使用的时候也应该区分,这种观点只适用于喜欢和人打成一片的交际对象,如果对方是比较看重个人清晰的权利和义务的,那么就应当彼此算得清楚。许三多重新调回钢七连的时候,他依然希望通过白白给别人整理内务来换取别人的好感,谁知别人根本不屑占这种便宜。
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常常是吃亏是福的忠实执行者,这点固然不错,能为自己赢来个好人缘。但是有的人却是一点点别人的便宜都不肯去占,时间久了就会给人见外的印象,其实适当占点无伤大雅的便宜,可以让别人有种施舍的快感,也可以实现人际交流的平衡;还有的人只记住了吃亏,不记得如何在恰当的时候把这些被别人占的便宜都要回来,这给别人的印象不是特别喜欢助人,而是太傻!而这些都是需要在职场中摸爬滚打才能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