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根本是不打算完成的事情嘛!就是一个打发时间嘛!”
——《士兵突击》
大家可能经常听说“混日子”这三个字,那么究竟什么叫做“混日子”呢?《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的李梦曾经有一个精彩的定义。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当老马回来告诉其他人许三多因为自己随意的一个命令开始修路的时候,他们都哈哈大笑,老马没明白他们为什么笑,喝道:“搞什么?这没有妨碍你们打牌。”李梦回答道:“这意味着,许木木(他们给许三多起的绰号)终于入乡随俗,不再骚扰我们的生活!你想啊,一个人,修条路,在这,从这到哨位……班座,你不会插手吧?”老马摇了摇头:“我?干点什么不好?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李梦当时叫了起来:“对呀!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根本是不打算完成的事情嘛!就是一个打发时间嘛!”
“根本不打算完成的事情”,李梦不愧是混日子的高手,才能概括得如此到位。这个定义的关键并不是选择的事情不可能完成,因为有很多事情我们在做的时候都会有人说完成的难度很大,而是“根本不打算”,所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在混日子,并不是用他的行动和成绩来判断,关键还在于他的态度。
易中天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每个人都应想想我们这一生应该怎样过,是碌碌无为地混日子呢,还是像诸葛亮一样为天下献身呢?哪怕是打工,也要像香港特首曾荫权‘我会打好这份工’那样,把这份工打好。”易中天提倡的曾荫权“我会打好这份工”,也是因为觉得曾的态度肯定不是混日子的态度。
混日子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担心取不到什么成绩,而是说丧失了进取之心,人不再具有思想,而是一具行尸走肉,当变化来临的时候,首当其冲淘汰的就是混日子的人。
老马在下定决心写退伍报告、不想在五班瞎混的时候,他领悟了一句话:“我在这做不了什么了,临走前就一句话送给你们,不要再混日子,小心被日子把你们给混了。”他所领悟的正是混日子的危害。在五班里,许三多虽然干着在别人看来“根本不打算完成的事情”,但他的内心却把这个当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做;李梦虽然写小说从来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过努力,直到终于进了团里做宣传干事;只有老魏和薛林,始终还是在五班做一个兵,从这样的结局我们也能看出来混日子和不混日子的不同结果。
不过,也要区分开来,现在人,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习惯用“瞎混”、“混日子呗”来回答别人的询问,这其中常常包含了谦虚的成分。因为中国人一向不是很爱出风头,所以用“混”不仅表明了自己还没有取得什么巅峰的成就,还能拉近与说话者之间的距离,可谓一举两得。
当有人采访许三多的扮演者王宝强,他是不是从小就是一个不想混日子的人,所以才会不顾家人反对去少林寺学武术。他很聪明地回答:“在少林寺练武术,这不能叫混日子,因为我在学东西。反而在北京北漂那两年,我觉得心里惶惶的,因为我从小就有想拍电影的梦想,但那个时候却很茫然。但不能说是白混,回头想想,如果没有那几年的磨炼,可能也没有今天的一切。”
在当前,职场压力的增大似乎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都开始羡慕能混日子的差事,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据前程无忧网做的一个名为“最易影响职业生涯的职场通病”的调查,24.34%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倦怠症”会对未来的职场生涯产生最负面的影响,17.39%的受访者觉得“对自己没要求,得过且过混日子”是种很可怕的状态。看来在职场中真正打拼的人们还是拒绝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心理专家也从心理健康上建议人们,确立长远的事业目标,保证无论是受雇还是当老板都有为自己工作的感觉,这样就能为压力找到释放的通道,否则“混日子”状态会让你感到更大的压力。
应该说,在职场中,能够达到混日子标准的工作环境可能会令人羡慕,但羡慕的人们不妨把羡慕心当作是动力,通过努力付出来为自己争取到这样的工作环境,那么自然也就具有“不混日子”的意义了。
朱德庸有这样一个四格漫画。一个人非常得意地说:“上班混老板的时间,下班混自己的时间。”旁边有人问:“加班呢?”这个人便蔫了,说:“唉,大家混大家的时间……”这个漫画十分适合不断警醒我们:是否在混日子?是否不打算做好正在做的事情?是否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激情?是否对改变现状产生了巨大的恐惧?
在我们能对这些问题都回答“不”的时候,就应该庆幸自己没有选择混日子这种销蚀生命的活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