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人对自己说话……聪明人可能用不上。”
——《士兵突击》
“难得糊涂”扬名于世,全赖清代才子郑板桥。他不仅曾经题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还写下了一段话加以说明,这就是:“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郑板桥聪明至极,最终领悟了“难得糊涂”的境界,也帮助他在今后的官场中能进退自如。此事过了250年,转眼到了今天,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已经成为官场、职场的重要哲学。但要想好好发挥这个理论的作用,却还要把握住关键。
糊涂的人有很多,有的是熟谙此道,有的则是纯粹天然。对于前者而言,常常一不小心就掉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陷阱;对于后者而言,糊涂实际上并不难,难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而许三多就是后者,他干的许多傻事足以说明了这点。但在一次给比自己学历高的新兵讲话的时候,他却发表了一段糊涂人谈糊涂的重要讲话,他说:“我的父亲跟我说,好好活。我的班长跟我说,做有意义的事。我这个笨人,偶尔做对一件事会让旁边人都替我庆幸。我只好跟我说——尤其在这个要走的时候更对自己说——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好好活——这是傻话,傻人对自己说话……聪明人可能用不上,聪明人会问什么是意义……我不知道……真不知道……你们用不上。你们都有文化,当然不会有我这样的笨人。”
从这段话中,“难得糊涂”的真谛被许三多阐释得淋漓尽致。其中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糊涂与学问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即有学问的人可能糊涂,没学问的糊涂人也能取得成功。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一名美国博士,受人尊敬。他一次去修车,修理师一边修车一边给他讲了个笑话:“博士,一个聋哑人到商店去买钉子,于是他一手的两个指头做捏住钉子的动作,另一手做拿锤子敲击钉子的动作,售货员给他拿了个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两个指头捏住的地方,售货员又给他拿来钉子,聋哑人十分开心,满意地走了。接下来,博士,有一个瞎子也来这家商店,他准备买剪刀,他该怎么表示呢?”艾萨克听了,急忙举起右手,做出剪刀剪东西的样子,示意给修理师看。修理师一看哈哈大笑:“原来你也上当了!我一看你就觉得会上当。瞎子当然是用嘴来说了!不过没关系,今天已经有很多人被我这个问题难住了。”艾萨克心有不甘,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会上当呢?”“因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从这一点就能知道你不够聪明。”
这件事给艾萨克带来深刻的思考,自己一向自诩智商非常高,可智商高的人未必是聪明的人。尤其是在今天教育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小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看作没有出息。但实际上,学习成绩的糊涂未必就是今后做人的糊涂。除了提高智商和好好学习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就是学习生活的知识。许三多虽然只有初中水平,但却不断能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与人沟通,最终演绎了丑小鸭成天鹅的神话。
抛开学问高低,在职场生活中,也许有人还会提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科学管理不是要求精细化管理吗?应该说,精细化管理是具体落实在每一个流程上,而在流程的间隙,同时存在着糊涂化的可能。全球著名的技术创新企业3M公司,生产的产品从办公贴纸到光纤电缆,种类相当丰富,但该公司一半的产品却保持着三年新的创新速度。他们的秘诀在于“每个员工可以有15%的模糊时间,想啥做啥,无须解释。这15%的糊涂时间成为员工最富有创造力的工夫。”3M公司明白,没有糊涂,就不能有聪明,糊涂是聪明迸发的基础。
“难得糊涂”的核心是一种心态,调整好了心态,才能干好工作。中国华洋集团的主席严介和曾被人称为“疯癫的企业家”。他对这个称号的解释是:“我是明白的糊涂,一个人如果没有疯癫,就没有成熟。比如说济公是达到了一个明白的糊涂境界,沉着的疯癫。这种疯癫就不是问题,这种糊涂也不是问题,这种疯癫是沉着的疯癫。”以此观之,糊涂不是迷糊,不是耍小聪明懂装不懂,而是明白自己几斤几两,审时度势,能忍而不发,“该出手时才出手”,他人笑我糊涂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