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生者可杀,必死者可虏。”
——《士兵突击》
什么叫“必生者”和“必死者”呢?这本来是我国古代兵法中的术语。南宋的时候,浙西马步军副总管李宝镇守江边战略要地,北面的金国虎视眈眈,日益加紧攻打这处战略要地。皇帝知道后十分担心,便问李宝怎么办。李宝回答说:“海道无险可守,金国的舰船一旦进入就难以消灭,不过我有个一办法。”“什么办法?快快讲来。”李宝说:“战争中有个规律,在自己家地盘打仗与在别人家地盘打仗不同。在自己家门口打仗的,士兵们一定还抱着活命的希望,是必生者;在别人的地盘打仗的人,则心怀慷慨赴死的志向,是必死者。前者容易攻破,后者则很难战胜。今天敌人还没有离开巢穴,请皇上允许我召集精锐,出其不意攻击他们,一定能成功。”这里的“必生者”和“必死者”是从士兵离开家乡、没有了牵挂的角度来区分的,也正因为是没有牵挂,所以两者的区别还可以理解成是否能将自己完全献身于事业当中——必生者有所保留,必死者却全力以赴。
在职场中应该没有必生者和必死者这两类悲壮的角色,但却能找到与他们相对应的两类人:勇于将自己毫不保留地投入到事业当中的人和有所保留工作的人。前者看上去有些死脑筋,后者则显得比较灵活,毕竟天下没有绝对有把握的事情,为自己留个后手是一个周全的想法。那么到底哪一种人更适合作为我们团结的对象呢?
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办事雷厉风行,他的一位女秘书却经常迟到,并且总为自己找逃避惩罚的借口。一次,这位秘书小姐又迟到了,她见到华盛顿急忙说自己手表坏了。华盛顿很严肃地说:“哦,那好吧,看来要么您换一块手表,要么我就要换个秘书了!”
华盛顿的秘书想保住这个收入丰盛的工作,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人如果在做错事情的时候,想着不是如何弥补自己的过错,而是为自己找解脱的余地,那么肯定无法真正地把事情处理好。她如果能不管自己能否还继续做秘书,首先看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真心道歉并反省,华盛顿必然会很开心,对她此前的迟到也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所以,职场中的必死者,应该真心反省自己的错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不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总想逃脱惩罚。
在当今的职场中,工作变换和人员跳槽的频繁可能令这样的坚持看得有些不通事理——处处总有生机,何必把自己陷入死地呢?但实际上,只有那些敢于把自己放在死地位置的人,才是成大事的人,才是值得我们信赖的人。交人和办事的时候,我们总说要找到能“交心”的人,就是指这类坦诚相见的人。
袁朗作为挑选人才的教官,懂得这个道理。在观看许三多等人奋不顾身地试训时,他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必生者可杀,必死者可虏。杀掉悍不畏死的人,俘虏贪生怕死的人。真正可怕,或者说真正可贵的,是那些热爱生命并勇往直前的人。”他从一个敌对的角度来看,必死者是可怕的敌人,不能留下后患,必生者则完全可能威逼利诱加以利用。但如果抛开了战争的敌对状态,袁朗则由衷地赞叹那些能够“热爱生命并勇往直前的”必死者。而许三多就是这样的人,能够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试训当中,百分之百地付出来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即便这看上去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而成才却老想着试训不过是个训练项目(可能老A也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自己没必要置生死而不顾,所以索性一个人远远地逃走了,结果换来了是耻辱和所有人(除许三多外)的不屑。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尽量接近能够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工作当中的人,他们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大家却能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只要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有所收获。相反,那些做什么事情都有所保留的人,虽然凭借着小聪明能把事情做好甚至优秀,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心里隐藏的其他想法,所以合作总会有风险的。实际上,我们遇到陌生人时,并不知道谁是所谓的必生者和必死者,那就不妨采取将心比心的方法,自己要首先表现出一个“必死者”的姿态,这样才能赢得信任,也才能使别人与自己真诚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