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尊重个人又何来集体?”
——《士兵突击》
前几年热播的清朝剧《孝庄秘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皇太极和二贝勒阿敏争论如何对待天下的汉人,两人争得不可开交。这时作为大贝勒的代善出面打圆场:“……毕竟弟弟们擅长的只是带兵打仗。”而这句本来作为开解的话更是引起了皇太极的不屑,他进一步责备阿敏:“上回出征,有士兵战死,你的属下竟然拿绳子拴着他们的腿,用马拖回来!这样不把士兵当人,不尊重阵亡的勇士,谁肯替他效死?”后来皇太极继续讲述:“我听说一个故事,有人送了将军一缸酒,将军把酒倒入河中,与士兵共饮河水,表示与士兵同享……”这些故事对于当时的阿敏等人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因为身居高位的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以人为本”的思想。
职场突击,不仅仅是普通员工的事情,也是领导的责任。作为团队的领导,他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推动团队整体的前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需要团队成员的协助,毕竟所有的任务最后都会落实到具体的人上,所以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早是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提出的;而后又进入了“本”与“末”的辩证关系。而在管理学方面,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范畴,以人为本主要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作为出发点和中心,所有活动都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努力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简单点说,就是一切以员工为中心,所有的管理实践都要考虑到员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而像上面的二贝勒阿敏之流,只是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一个整体的军队只是他们谋取政治功绩的手段和工具。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士兵都不值一提,只有他们才是一切的主宰。可是他们忽视了一点:没有士兵的努力搏击,又哪来他们的赫赫战功?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
许三多无法面对毒贩的死亡,他想离开,但军人的服从天职让他开不了这个口。袁朗告诉他:“不知道该把兵当作整体的一部分,还是一个个体。不过不尊重个体又何来的集体。”他让许三多自己做出选择。第一次这位曾经被公认为“最烂的教官”的特种兵中校展现出了他温情的一面。不得不承认,相比于高城,袁朗更加清楚为将之道。他尊重自己士兵的选择,能够全面完整地分析手下每一个人,知道如何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过最困难的时期。从管理技巧方面来说,袁朗采用的正是“以人为本”的战术。在他的安排下,许三多离开了特种兵队伍,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当他下定决心回到特种兵队伍中的时候,他已经变得坚毅不屈。
职场突击,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要想在这其中获得成功,对于个体的人的性格和特质的了解以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就成为必修课程。就像不存在“空中楼阁”一样,也不会存在脱离了人而存在的管理方法。要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最简单的一个手段就是“将心比心”。或者有个比较专业的词汇——“换位思考”,卸下辉煌的领导光环,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员工的位置上,体会他们的辛苦和渴求,这样得到员工们的拥戴就不再是难事了。
和前面提到不顾士兵尊严的阿敏相反的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将军吴起。据说他非常体恤部下,总是和最下层的士兵享受同样的待遇,睡光板床,和士兵们一起步行,一起共担劳苦。他最有名的一次是为生疮的士兵吸脓。而这位士兵的母亲听说之后却号啕大哭,她对不理解的人解释说:“以前我丈夫也在吴将军的手下,也是生疮,吴将军也为他吸脓。而为了报答吴将军,我丈夫在作战时勇往直前,结果战死了。现在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吸脓,我的儿子一定也要报答这种难得的恩情,那他肯定是要以死相报了。所以我哭啊!”后来事实也确实如这位母亲所说,士兵在战场上奋勇向前以报吴起,最后战死沙场。
这里暂且不论吴起的行为是否有作秀的嫌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吴起心里很清楚:要想在战斗中取胜,战术策略的应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这些执行战术策略的士兵。没有他们,再好的策略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在职场突击中作为团队成员的个人,也有着被尊重与认可的需求,同时团队成员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复杂关系。正所谓“唇亡齿寒”,对个体的不尊重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个体的叛离,而这些结果最后都要由企业来承担。两相比较,是对个体多一些尊重好还是继续固执己见等待团队成员的“众叛亲离”好呢?结果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