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总得有声音。”
——《士兵突击》
有这样一个关于犹太人智慧的故事。
三个要被关进牢里三年的人,分别是美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他们刚进来的时候,监狱长格外开恩,可以答应每人一个要求。于是,美国人要了整整三箱香烟;法国人要了一个貌美的女子;犹太人则仅仅要了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结果三年过后他们刑满释放,美国人冲出来就喊:“给我火!”原来他忘记带火了。法国人则抱着3个孩子与又有身孕的妻子一起出来了。犹太人则十分兴奋地要赠送监狱长一辆劳斯莱斯,因为他通过电话继续控制着生意,居然赚了两倍多!
在一定意义上,善于做生意的犹太人是因为掌握了沟通的窍门。只有通过沟通,人们的意见和意向才能相互交流,也才能促使达成合作,实现双赢。而一个人要具有突击精神,沟通是滋润、检视突击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沟通看似简单,只要把事情跟对象说好就可以了,实际上却十分困难。
在《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曾经有过一次令人捧腹的沟通经历。那是在许三多参加老A试训考试的时候,他被故意放到与队友失去联络的境地,虽然他的通话器收不到任何声音,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向无法联系的队友报告:“我在跟进。听得见吗?完毕。”“我在第四车间,我在跟进。完毕。”他并不知道,他一直坚持的报告已经令躲在一旁观看的老A们哈哈大笑。他知道即使联系不上,但是总得有声音。是的,即使这种行为被人看来是很愚蠢,许三多仍然没有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萨特所谓的“他人即地狱”,而是“他人即天堂”!直到许三多决定放弃笨重的外套,包括通话器,他才感伤且决绝地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在跟进,不能再保持联络了。完毕。”
从许三多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他人,沟通的大门随时都是敞开的,即便整个社会对他关上了大门,他自己仍然会对着大门一直拍打,不放弃与社会的沟通。然而,很多新人并不是这样做的。新人想要融入职场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新人性格孤僻,只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有的却好像得了沟通的“狂躁症”,处处想打听,时时不闲着,说穿了不过是想得到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却不尝试与别人真诚的沟通;等等。这些人都很难学会许三多的沟通技巧——“但是总得有声音”。虽然在电视剧的其他情节中许三多表现得笨嘴拙舌,例如愣是跟伍六一攀下榕树村的老乡,差点没把伍六一气个半死,但在这种职场环境中,许三多却表现了一种十分睿智的沟通技巧,换句话说,它意味着不放弃与主流社会的对话,始终通过这样的对话来检验自己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个人职场生命力的长久。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关于犹太人的故事。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德国乡间的犹太传教士,无论早晨在乡间小路遇到什么人,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早安!”但有个叫米勒的年轻人受当地排犹气氛的熏陶而对此十分冷漠,所以对传教士的招呼视而不见。但传教士并没有放弃,他仍然每天坚持问好,直到有一天米勒终于被感染了,脱帽回了他一句:“早安!”
没过几年,纳粹上台,传教士与村里的其他犹太人被关押起来,准备送到集中营。在临上火车前,一个德国军官指挥着人群:“左!右!”被勒令站到左边的人踏上的是一条死路,而右边的人则还有生还的机会。轮到传教士的时候,他哆哆嗦嗦地走到军官面前,恐惧地抬起头,竟然发现军官就是米勒,于是他脱口道:“早安。”
米勒看到他也十分惊讶,下意识地小声回问了一句。然后把传教士指到了右边。
传教士与许三多表现得何其相似:一个是用沟通成功突击,另一个拯救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成功经验不仅告诉了我们要学会沟通,而且还要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而沟通。这点对于新人尤为重要。因为有些人自认为是沟通高手便心怀功利地只接触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人,而冷落了目前看着与自己无关的人,结果不能为自己的成长搜集全方位的信息,左右逢源迟早变为四处碰壁。所以,不妨记住犹太传教士,“总得有声音”是可以救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