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有助思考。”
——《士兵突击》
在被测验是否有资格成为特种兵的时候,面对考官袁朗故意设计的模拟场景,吴哲与始终确信不疑的许三多不同,呈现出了另外一种状态,他处处怀疑,直接质问袁朗:“漏洞太多。贮货过万的地方,铁轨锈变了形。那样的污染度一个防毒面罩就够,歹徒是非人类吗?设备一看就是荒废日久,我还发现建国前生产的车床。太多太多。最重要的,你的骗局一直在锻炼我的怀疑精神。”袁朗笑而不答,最后对他表示了接纳:“怀疑有助思考,用好倒也是桩本事。”
我们这里暂且把信任的力量放到一边,不妨来探讨一下怀疑的力量。尽管与许三多的主人公性格不同,但吴哲在《士兵突击》里仍然算一个比较幸运的成功者,并没有遭遇到太多挫折。我们可以把这个想做一种作者的故意设计,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怀疑者所特有的成功之路。
一位教育专家,给法国和上海的小学生进行对比测试,题目是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法国小学生超过90%的同学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
而上海小学生则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
很显然,教育专家用这样一道荒谬的题来测试双方,结果却是惊人的:法国的有90%以上做对了,上海的却只有10%!
这位专家在之后的分析中发现,原来上海的小学生十分相信老师的话,很少怀疑老师是否出现了错误,所以为了荒谬的目标只能采取错误的方式。
这个故事虽然是发生在教育界的,但是在中国特有的商业环境中,怀疑与虚假一起成为人们检验职场诚信程度的标尺。古代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然而经过后世的误导,人们对孟子等儒家的书却深信不疑,这也导致了儒家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延续影响到了当代人身上。在现代企业的高强度高密度的协作中,很难保证没有错误,也很难保证错误不被检验出来,因此怀疑也成为了企业坚持正确发展、避免失误的关键法宝之一。
惠普公司的CEO对此就深有感悟。惠普公司在与康柏合并之后仅半年,就将全球最大PC厂商的头衔输给了戴尔。惠普试图通过部分采取戴尔式直销来获得动力,但推行进程却很缓慢。同时新惠普3年里有30多名高管跳槽。这些加剧了董事会的不满。此时董事会决定换人,马克·赫德临危受命,通过在成本上花了点功夫,仅仅一年时间内,就令惠普重新恢复了活力。她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当时在美国读到很多关于惠普的报道,相当负面。但是,怀疑越多,也许我的动力就越强大。”
吴哲通过智慧的怀疑,通过了考核,马克·赫德同样也对怀疑抱有很大的好感。保持一颗怀疑之心可以帮助我们随时检验身处的环境,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与状态,使之与外界相吻合。当然,无限制的怀疑扩大化必然会影响到工作中的相互信任。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一件事情的所有细节凭一己之力就能严密推理出来。他必须依靠团队和伙伴的协作,一方面出于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纳入到正常的风险规划当中。
我们有时候还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员工刚刚从老板那里领到新任务的时候,虽然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下来,但在内心里却总在怀疑领导的能力,对其指导思路并不信任,因此便不知不觉地把事情耽误下来。可以说,这种怀疑与本文的怀疑精神完全是两回事,因为前者将怀疑的目标对准了老板这个人本身,而后者则是对事件本身才具有怀疑精神。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信任的反应,而不是良性的怀疑。
总之,怀疑精神对于现代企业员工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观察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拿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方案。怀疑精神也只有转化成为推动产生实际利益的力量之后,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团队和企业当中。此时,它起到的绝不会是破坏、割裂的作用,而是一种基于智慧分析的更高层面的集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