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谦与傲
谦虚是美德,傲骨是脊梁。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用无数切身体验总结出的人生至理。王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祸,只一个傲字。”
骄傲是一种不幸,自负是一种毁灭。人,一旦陷于骄傲,就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就会丧失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与良言。骄傲又是无知的代名词,它使无知与浅薄的人更加狂妄与自满。有人说:“谦虚的人马到成功,骄傲的人途穷日暮。”谦虚的人,永远不会失算。所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身立志要高,心地要宽,不可有一点无知无识之辈的俗见,必须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否则就好像在飞尘里拍打衣服,在污泥中濯洗双脚,如同凡夫俗子,怎能超凡绝俗出人头地呢?待人接物如果没有留一些余地的打算,就好比飞蛾扑火,怎能使自己的身心摆脱困境而感到愉快呢?所以我们办事,绝不可盲目骄傲,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老子说:古代精通于“道”的人,微妙深远而又通达,保持了这个“道”的人,就不会骄傲自满。正因为他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去旧更新。老子还说:大国对小国应忍让尊重,就能获得小国的信任和归顺。小国忍让尊重大国,就能获得大国的容纳。所以大国谦让就有所得,小国谦让就会被包容……
晏子在齐国当宰相,有一次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自己的丈夫。她丈夫坐在围有大盖顶的车上,赶着四匹马,意气扬扬,很是得意。等到车夫回家,妻子提出要离开他,丈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而身为齐国宰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到他外出时,心情深沉谦恭,总觉得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你身高八尺,只是为人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像是谁也比不上似的。我就因为这才要离开你。”从此以后,车夫改变了以往的性格,变得深沉稳重多了。晏子觉得奇怪而询问原因,车夫对晏子说了实话,晏子便向齐王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谦虚必有所得。
吴王在长江乘船漫游,登上了猕猴山。成群的猴子看见人,惊慌地四处逃跑,在荆棘丛中躲藏。有一只猴子跑来跑去,对吴王显示它的敏捷。吴王用箭来射它,猴子敏捷地接住了射来的箭,吴王便命令随从人员齐射,猕猴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友人颜不疑说:“这只猴子,为了向人们炫耀它的灵敏,自恃它的身手来傲视我,以至于得到丧命的下场!应该引以为戒呀!唉,不能以你那傲慢的态度来对待人啊!”颜不疑很受感触,返回后便拜董吾为师,以纠正自己傲视人们的缺点,抛弃了奢侈,舍弃了显贵,三年以后,国家的百姓便更加称赞他。
这里吴王借猕猴骄傲被杀这一事例,指出骄傲的害处。
庄子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想像力非常丰富,他讲的故事,都包含着很深的道理。他曾经讲过一个河泊与海神的故事。
秋雨绵绵,大水淹没了黄河中的小岛,几乎要漫过高大的堤岸了。向对岸望去,一片迷茫,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黄河的河伯看了,非常得意,它以为再也没有什么地方的水量能超过黄河了。可是当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只见茫茫一片海水,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河伯这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对海神说:“俗话说:‘有些人懂得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如果不是今天看到您这样辽阔,我可真危险,那样我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耻笑啊!”
北海神说:“对生活在井里的青蛙,不能讲大海的广阔,因为它住的地方限制了它的眼界;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讲冰,因为它从来活不到冬天;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讲博大精深的道理,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今天,你摆脱了黄河的局限,看到了大海的宽阔,知道了自己的浅陋,可以同你谈谈道理啦。天下江河的水量,没有大过海的。你看,千万条江河,不停地流向大海,却永远灌不满它。排水道日夜不停地排水,它也没有干涸的时候。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大雨干旱,海水都不会减少。大海的水量,是江河无法相比的,即使这样,我也从不拿这个来自夸炫耀。为什么呢?因为拿大海同天地相比,那又是多么渺小啊!我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知识的海洋是没有穷尽的,万万不可因为自己有一点点知识就骄傲自满。
虚怀若谷的人为人处世十分谨慎虚心。他们品德高尚而能保持处事恭敬,官高禄厚而能保持谦虚,知识渊博而总以为自己浅薄。他们从来没有自满的时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种人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指教,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以致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当然,谦虚也有个“度”的问题。尤其是不能把唯唯诺诺、毫无傲骨当作谦虚,当作美德,也不能把乐于进取当作傲骨。
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形势非常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要在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同去,可是选来选去,只选出十九名,还差一人。这时,毛遂就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跟他前往。平原君说:“有才干的人生活在一个团体里,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锥尖会立刻露出来。你来我一处居住已有三年,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是直到今天才请求进入袋子的。假如您早点把我放进袋子,那我早已‘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听他说得有理,便答应让他同行。
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合纵的事,从日出谈到日中,还定不下来。随员们等得不耐烦,但也无可奈何。毛遂便按剑登阶,对平原君说:“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事,怎么一个上午还没谈妥?”楚王听了,很不高兴,向毛遂呵斥道:“你是什么人?这样无礼,还不退下!”毛遂按剑上前,对楚王说:“大王这样斥责我,是不是仗着楚国人多?可您要明白,现在您的性命已操在我手里!楚国拥有数千里国土、近百万精兵,应该是天下无敌的。可没想到上次秦国几万兵马,却攻下了你们的国都,侮辱了你们的祖宗,这种仇恨,我们赵国都为你感到羞愧,而大王却不在乎。现在我们建议两国联合抗秦,就是为你们楚国复仇啊!”
楚王觉得毛遂的话很有道理,加上毛遂持剑威逼,便跟赵国立盟,答应出兵十万救赵。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靠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
我们能把毛遂的自荐当作不谦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