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恒与辍
恒则有所成就;辍则前功尽弃。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学贵有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学业上是不可能有大的长进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很有学问。当时,人们对于齐王很不满意,因为齐王做事没有明确的主张,容易听信奸臣的谗言,管理国家没有什么成就。于是有人说:大概是齐王的脑筋不够聪明吧?
孟子说:“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比方说,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它们很容易生长,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下面暴晒一天,然后再把它们放在阴凉的地方冻上十天,这样,也不会有能活下来的。齐王并不见得不聪明,只是像我们这样能给他阳光的人,接触的机会很少,即使他能接受我的一些建议和帮助,可是我一离开,“冻”他的奸臣就会和我唱反调,带给他许多不良影响。这种情况,怎么能使齐王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质而有所作为呢?
“一暴十寒”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做学问不能没恒心,不能努力少,懈怠多。
古时,有一个外出求学的人叫乐羊子。在他外出求学,学业未成时,有一次他回到了家中。妻子很诧异,有礼貌地询问这是什么原因。羊子说:“长时间在外,想家了,没有别的原因。”他妻子拿起刀走到织布机旁说:“这机上的绢最初产自蚕茧,后来生于机杼;一条丝一条丝地加起来,才织成一寸绢,一寸一寸地织个不停,才能做成一丈一匹的绢。现在要是割断这根丝,那么就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你积聚学问,应当每天都知道自己所没有学会的,日积月累,努力学习,永不间断,才可成就学业。要是半途停下来,与割断这块绢又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又回去学习,一连七年没有回家。
在顺境中能持之以恒,难能可贵;在逆境中能持之以恒,则难乎其难。
公元前99年,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进行战争。汉武帝命令军队出征,其中有一支是李陵将军率领的五千步兵,李陵率军与敌主力相遇,被敌八万余骑兵包围。李陵的军队大战十余天,杀敌万余人。后来由于矢尽粮绝,伤亡过半,李陵被迫投降了匈奴。这个消息传到长安,很多大臣都指责李陵。汉武帝将李陵的母亲、妻子杀掉。当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时,司马迁却说:李陵率军深入敌方,以寡敌众,最后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李陵平时和士卒同甘共苦,功劳显著,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司马迁还替李陵辩解: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只要不死,他是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司马迁的直言敢谏,触怒了汉武帝。结果,司马迁被加上“诬罔主上”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并判处死刑。汉朝的法令规定,死囚可以用两种办法赎罪免死:一种是出钱赎罪,另一种是受“宫刑”(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刑罚)。司马迁两袖清风,是拿不出钱来赎罪的,因此,只能遭受残酷的、对人格极大侮辱的宫刑。
司马迁在狱中蒙受了奇耻大辱,精神上的痛苦超过肉体上所受的摧残。他在给朋友任安的信里说,当时的心情是“肠一日而九回”,每想到这个耻辱,“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他常常徘徊于生死的激烈斗争中。每当自杀的念头升起时,父亲的临终嘱咐就在他的耳畔回响。同时,先人遇困受辱之后发愤图强的事迹,也在他的脑海里一幕幕地浮现出来: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结果到处碰壁,遭到困厄;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中,写出了可以同日月争光的诗篇《离骚》;齐国孙膑被砍断两膝,却写成了传世的兵法……司马迁深深被这些命运坎坷的人物取得的辉煌成就所感动,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受辱之后,就一死了之,岂不轻于鸿毛。他决心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去,完成那草创未就的著作。
司马迁出狱之后,做了中书令。从此,他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巨著——《太史公书》,大家习惯地称之为《史记》。这是司马迁毕生的理想、血汗和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结晶。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