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知与行
知导行,行增知;知之深,行之力。
什么叫“知”,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教导仲由(即子路)的一段话。孔子当时对子路说:“仲由,我教给你关于知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其实,我们这里说的“知”,既是“知道”、“了解”的意思,推而广之,也可概括为掌握知识。
“行”指的是实践,学以致用,一个人掌握了知识还不行,还必须把这些知道用到实践中去。对此,孔子也是一直倡导的,孔子曾说过:“我和颜回谈论问题,整天见他没有相反的意见,像个笨蛋,离开后我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又是在发扬我讲的道理。颜回其实不笨。”孔子说颜回不笨,就是因为颜回能发扬他讲的道理,那么换句话可不可以这样讲呢: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泰勒斯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家庭贫寒。一位商人挖苦他说:“泰勒斯,人们都说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可是你的知识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呢?你现在这样的寒酸,足以证明知识那玩意儿只能给你带来贫穷!”泰勒斯义正词严地说:“我不允许你利用我的贫穷来贬低知识的作用,咱们走着瞧。”他运用丰富的数学、天文、农业知识,断定第二年将是橄榄丰收年。冬天,他低价租下附近所有的橄榄榨油机。第二年猛长租金,发了大财。他再对那个商人说:“是你富,还是我富?我追求的并不是那几个钱,而是知识,知识才是无价之宝,才是伟大的力量!”
泰勒斯说得很对,“知识才是无价之宝,才是伟大的力量!”但是,如果认为它是“无价之宝”而“珍藏”起来,生时装在脑子里,死时带在棺材中,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学问的人,他不但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还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而且连平时说话都“之乎者也”、“君子固穷”之类,让人听不懂,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总之,孔乙己很有学问,但就是穷,穷得穿着长衫却让穿短衫的人嘲弄戏耍,穷得经常偷东西脸上不断添些新疤,穷得每次到咸亨酒店都只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为什么穷?穷在他好喝懒做,穷在他不能把自己的知识用在实践中去,以致“替人家抄抄书”,但“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后来的命运更惨,“竟偷到了举人家里去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当然,孔乙己是鲁迅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高智低能的也大有人在。以上谈的是有了知识要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用明代王阳明的话来概括,就是:“行是始之成”,实践是求知的归宿。王阳明此话的第一句是:“知是行之始”。清代王夫之也说:“力行而后知之真”,意思是亲身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本质。换句话说就是:实践出真知。
李时珍从24岁开始正式行医。在长期的采药、炮制及行医过程中,发现先代的药典《本草》中多有讹误和疏漏之处,便蓄意重修《本草》。他曾和父亲谈论过这件事,父亲也表示赞同,只是需要大量的财力,靠一个人来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在楚王府时,他就请求楚王把重修《本草》的事奏报给朝廷,希望能通过朝廷的人力、财力来完成这项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可昏庸的楚王只想让李时珍保证他的健康,为他服务,对李时珍提出的请求轻蔑地回绝了。至此,李时珍希求朝廷修《本草》的热望熄灭了、冷却了,但他重修《本草》的信心却始终没有丧失。他决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重修《本草》的伟业。
李时珍辞官回家时已35岁了,他决定仿照宋朝朱熹编《通鉴纲目》的方法进行编写,定名为《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更注重实地验证,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为了弄清每一个疑问,他不辞劳苦、不避艰险地道各地探访,向村夫野老访求药方,到峻岭深谷中采集药材。风餐露宿、蚊虫叮咬,他都付之一笑,对原《本草》中所记载的药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又经过三年认真彻底的修改,到61岁,写出了《本草纲目》初稿。此后又经过十多年的修改,直到73岁时才最后定稿。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前后花了近40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的药物学著作不仅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在世界古代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本草纲目》改正了历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批判了种种违反科学、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谬说。
李时珍的故事再次证明:纸上说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