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好与恶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一个人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行行精通。所以,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弄清楚爱好什么?厌恶什么?
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著名的史学家黄宗羲,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一个世代官宦并充满学术氛围的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便喜爱读书。他的父亲黄尊素教他八股文,他很是不感兴趣,总是喜欢自己爱读的书。他读了大量的有关天文、地理、历算、人物传记方面的书。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很关注,有时对朝廷的决策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黄尊素等东林党人被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陷害入狱。临行前,黄尊素要黄宗羲拜前来送行的刘宗周为师,向他学习理学。在那生死离别的时刻,还教导黄宗羲说:“你不愿学习诗文,也当不了文学家。但作为一个学者,不能不通晓史事,应该读一读《献征录》。”从此以后,黄宗羲努力攻读史书。他通读了明代的《实录》和《二十一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等到第二天的头遍鸡鸣才休息,不敢有丝毫的怠惰,这是他勤奋治史学的开始。
黄宗羲注重实践,不尚空谈。治学态度严谨刻苦,严格考证,实事求是。他的《明儒学案》总结了明代近300年的思想发展,包括了明代各派哲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主张,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他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于今仍有教育意义。
黄宗羲如果谨遵父命,一味地去学习自己非常讨厌的八股文,那么,他是绝对不会成为思想家和史学家的,甚至可能一事无成。
明末清初三大杰出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自小聪颖过人,才华出众。他4岁时就跟从长兄王玢之读书,7岁时读完了《十三经》,14岁时考中了秀才。16岁开始学习诗文,他阅览的古今诗文不下10万首。后来也考过举人,但他的心思不在官场,而一心要从事学术研究。清顺治九年(1653年),他逃到湖南西部的耶姜山,开始了屏迹幽居的生活。
顺治十年(1654年),清廷恢复在湖南的统治,下令“薤发”,让汉人保持和清人一样的发式。王夫之拒绝“薤发”,他改名换姓,变更衣着,浪迹于荒山野岭之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夫之依然坚持著述,先后完成了《黄书》等著述。
顺治十八年(1662年),南明政权覆灭了。悲痛之余,他痛下决心,隐居著述,他要对明朝自取败辱的教训做出理论总结。在此后的几年中,王夫之先后完成《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等反映其哲学、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夫之迁居到石船山下,建造了一个茅草房,居住下来,他称之为“湘西草堂”。在那里,他度过了17个春秋。他十七年如一日,发奋著述。故国灭亡的灾难和痛苦在时时地折磨着他,总结亡国灭家历史教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催促着他。他每天天未明就起来读书写作,一直干到深夜。他对《十三经》、《二十一史》以及张载、朱熹的遗书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有时饥寒交迫,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到他的头上,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在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继续钻研。到了暮年,他体弱多病,磨墨、执笔都很困难,他常常把笔墨放在床榻旁边,竭力地去编纂,去注释说明,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坚毅的治学意志。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宋论》,以及《楚辞通译》、《周易内传》、《诗广传》、《噩梦》、《张子正蒙注》、《庄子通》、《俟解》、《夕堂永日绪论》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王夫之的丰富著述,展示了他卓越而智慧的思想,散射出许多进步思想的光芒。王夫之如果不是从爱好出发,专心著述,而是甘心沉湎于官场上的声色犬马,哪会有那么丰富的著作?哪会有那么多深刻的思想。今人,也许连他的名字都不会知道。
“术业有专攻”,苏格拉底、叔本华、歌德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有谁是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全才呢?钱钟书年轻时数学得“0”分,却成了学贯中西的学者;吴晗报考北大时由于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后转报清华,并创办了清华文社,此事至今仍令北大人耿耿于怀。由此看来,请尊重自己的好恶,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请尊重他人的好恶,因为“术业有专攻”。